课程成果丨D&I设计实践Studio1:智能功能舱×生活
INTRODUCTION
本课题基于未来场景下个人或者家庭用户,以极限空间为设计前提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实体资源的消耗,并增强单元本身的灵活性。以虚拟体验来弥补空间的不足,打造AICABINX为我们创造出虚实合一的未来生活。
KEYWORDS:
体验-智能
元宇宙-极致空间
单元模块-自主移动
个人-家庭
VR-AR
XR-MR
设计成果:
基于用户价值体系的未来场景模块化研究
采用叙事方式描绘具体场景下的故事情景和分镜表达
以体验为目标,结合可能的交互、服务等,构建以产品为中心的综合性设计
指导教师:
杨文庆、傅立志
Group 1 - VIRTUAL TOURER 虚拟旅行直播舱
黄佳捷、戚致远
今天的人们喜欢在一个小屏幕上观看别人的旅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设想虚拟旅游会扩展到一个更广泛的感官世界和更多样化的互动。
对今天的旅行博主来说,他们需要背负繁重的设备,有时需要独自面对远方。记录手段往往是单一的视频形式,与观众粉丝的互动也停留在了迟滞的文字交流层面。而对今天的虚拟游客来说,他们的视界和与旅行目的地的交互也被局限在了屏幕中。
在虚拟体验的软硬件更加成熟的近未来,在元宇宙浪潮带来更加成熟的平台的背景下,我们设计了VIRTUAL TOURER虚拟旅行直播舱。借助双形态模式,超视觉模块,响应式底盘等功能,旅行博主可以拥有一位直播伴侣,可以无所拘束地看到更加丰富的宏观和微观世界,可以更好地与粉丝交流。借助虚拟实像投影,超视觉感知,虚拟游客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更丰富的视界,用虚拟实像的方式进入场景,与博主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交互。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Group 2 - 茧居
尹硕、张钰晴
随着地下商业文化空间的兴起、地上空间饱和、年轻人群居空间极致功能化,未来的高层建筑群中心的地下空间,为年轻人功能性聚居带来新的体验与契机。极致空间的茧居以聚落形式分布在高层建筑地下空间中,打造全新的地下商业文化街区,经济节省的同时满足多彩的生活体验,提高生活效率的同时彰显与众不同,在城市的“心脏”体验更多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再被居住所累。
“茧居”仿生三叶虫外骨骼结构,采用自适应人体变化的方式,根据实时捕捉到的住民姿态动作改变自己的形态,满足住民工作、休闲、睡眠三种场景的需要。同时,将舱体内的收纳以及扩展置物空间融合进骨架中,减少不必要的结构置入。茧居外部采用电子涂装,让每个住民都能拥有自己个性化的居住空间。
多个茧居以聚落的形式分布在地下空间内,每个街区可以拥有自己的代表性文化,街区也配备各种公共生活空间,为极致的茧居生活提供支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Group 3 - FELLOW SPACE 伙伴空间
魏有晟、俞迪恺
Fellow space是去中心化的元宇宙时代的人们与“叠加在现实世界上”的虚拟世界交互的主要硬件基础。
一个基础款的fellow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Mata helmet,向内显示增强现实界面,向外显示用户虚拟的面容或是表达情感的参数化光效。头盔内分布着实时mapping用户三维面容表情的传感器,判断情绪并将其映射到整个fellow space的光效上。
2、Fellow bag package,向肩部延伸的两个部分搭载着全息显示光源,用来投射出所有旁人都可以看到的全息影像,以交流或展示内容。背面的参数化纹理是全产品情感驱动造型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纹理处向后侧延伸,形成fellow space的电池模块空间,向外翻折时用户会获得一个小小的储物空间。
3、Fellow arm, 与bag package下部连接,在用户坐下时可展开形成扶手与操纵杆,在用户站立作业或是与环境/其他用户发生交互时可成为“第三支手”,fellow arm通常添加电致应变材料到其可动关节中,在其变换形态时不会给用户任合机械感
4、Fellow seat,位于用户的腰臀部,与bag package通过电致应变材料相连,悬挂的两条腿状物具有同样的材料组成与控制方式,会响应用户坐下、站起、向前伸臂等动作来改变形态提供支撑或保护,是整个fellow space中最灵活的部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Group 4 - Pyre 分布式拓展工作舱
韩啸、程奕闻、宋志豪
2035近未来社会,算力飞跃,多模态模拟逐渐完善,元宇宙雏形初现,强人工智能初现端倪。得益于这些科技成果,人类的线上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同时线下生活也更加丰富,更加专业且不可取代。
Pyre是对于未来分布式工作方式的探索,我们认为2035的时间节点上,越来越多的白领们从锚固于办公楼的隔间中解放出来,蓝领们有更具效率的工业机器人帮助他们从游牧于城市的体力劳作中解放而能够更专注于决策和操作,功能强大的分布式工作空间将会成为主流。
我们用分布式可拓展舱配合个人轻量载具的方式来实现这一设想。拓展舱Pyre具备深度显示器/操控平台/拾音放音/环境模拟设备。能够全方面的反馈工作场所的声光气流等信息。Pyre分布在城市各个街道网点,在未开启时,Pyre能够折叠成一个较小的体量,在感应到预约的用户靠近后自动展开,配合膜结构实现光线和声音的屏蔽。
个人的轻量载具Spark具备基础的收纳/移动/承载功能,目的是解决未来分布式办公场景下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Spark能够和Pyre进行配合,在工作时感知用户姿态,输出位移信号,帮助用户更直观地进行操作。人机方面, Spark的座椅能够配合Pyre内部空间实现坐姿支撑和站姿支撑保证长时间办公时的健康舒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教师评语
杨文庆老师:
本次工业设计方向的studio1的智能生活功能舱不仅限于交通工具的领域,更多的是考虑智能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智能、公平、可持续的设计原则指导下,尝试一种更多维度的交互设计,包含了人与空间、人与机、人与软件、人与人的新型交互关系。在探讨未来场景的设定下,放入极限空间的作为参照系来研讨工业设计系统化的可能性。除了叙事性,更重要的是在形式逻辑上的可视化和物化的能力,是本次Studio的教学重点。
1.“虚拟旅游直播舱”(Virtual Tourer)对当下旅游直播方式做了新的探索,引入了“虚拟游客”的新型人机交互方式,赋予了人与虚拟人之间的交互新的意义。也是对元宇宙概念的一次误打误撞的测试,使得交互设计的维度有了新的突破。但很可惜在形式上没有很好的跟上思维的节奏,还是拘泥于交通工具的设计语言,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惊喜感。
2.“茧居”(Cocooning)的视角非常独特,是对城市居住方式的再思考。一个永续健康的城市不会只是高楼和富人,它对于“新移民”的接纳和友好是一个先进城市的标志之一。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如何利用极致空间和智能技术给予这些城市“黑空间”新的活力,“茧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形态上的仿生设计符合地下极限空间的逻辑,给人很强的视觉印象。对于地下环境以及国潮风格作了有益的探索,只是缺乏对于地下空间整体环境再次探索的时间。
3 “伙伴空间“(fellow space)的设计看上去没有什么空间,但它借鉴了Kosuke Tsumura 的“Final home”概念,对“极限”一词作了再定义。最为有意思是在设计探讨过程中的一些“闪光点”,比如类似海中生物那样可以变化的结构和硬交互概念。随情绪和场景变化的单人、双人和多人模式。在外形上近未来的Cyber风格与主题的结合相得益彰。细节和虚拟交互的刻画使得简单的概念再次升华,耐人寻味。要说遗憾的话就是在概念推演的过程中那些“闪光点”,在最后的设计时逐渐消解或者消失了。
4.“柴薪”(Pyre)远程分布办公系统的概念是基于对工作场所的再思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有必要进行新的再造,目前很作co-work的办公是基于空间和工作场景的整合,而“柴薪”关注更多的是蓝领,对于设备和专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移动设备和极致空间的组合关系是很有创意的思路。但对于相对专业度的要求没有深入研究,需要聚焦到一个专属领域,会使得形态和交互的设计更有说服力。
傅立志老师:
本次课题是“在智能科技环境下极致空间的设计及服务”,属于半命题作文。各组同学可依据组员的特长及共同兴趣来探索未来应用场景,定义服务内容并设计产品形式。
第一组是面对数字时代虚实混合的旅游场景,设计了一款除了能跟随拍摄外还能将多位虚拟参与者投射至旅游现场与博主及远程环境互动的自主移动设备。为用户开拓了随时可以体验的“诗与远方”。
第二组同学是考虑后自动驾驶时代在城市CBD的地下停车场空间再利用。为热爱城市生活与潮流文化的年轻人提供科技加持的个人胶囊式极致生活舱,并依据服务的功能构成有机的卵居社区。
第三组主要在探索“伙伴式”随身可穿载可伸展的个人极致空间设备。除了能保障必需的视听隐私下又能促进与他人合作与社交等多重场景,为未来生活中的工作与休闲模糊了边界,并提供了新颖有趣的道具。
第四组是以未来办公为思考核心,将个人的短程移动与分佈式远程工作站有机结合。除了维护工作的独立与隐密,并为操控讲究的技术型工作者提供适当的服务。
六周的课题在有限的调研下对于快速逻辑推演的能力是很大的挑战,各组同学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力,迅速的定义出合理的场景,构成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实属不易,值得庆贺!
供稿 / 同济大学国际设计创新学院2021级工业设计研究生
排版 / 韩啸
编辑 / 榴莲
责编 / 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