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2022丨(量子(量子(量子()))):人工想象力


因为具有想象力,人类的创造潜力无限。我们创造诗歌和神话,建筑和艺术。作为人类独一无二的特质,机器是否可以通过学习也获得这样的想象力呢?


围绕着“(量子(量子(量子()))):人工想象力”这一主题,第二届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将于2022年5月28、29日在线上举办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和艾厂人工智能中心共同承办。在此次论坛中,来自艺术、设计、文学、计算机科学和哲学等专业领域的演讲嘉宾,将以自己的研究为基础阐释对“人工想象力”的理解和定义,进而推动对人工智能艺术可能性的探讨。



主题: (量子(量子(量子()))): 人工想象力

主办方:同济大学

承办方: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

支持方: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瑞士科技文化中心|数字未来DigitalFUTURES

论坛日期:2022年5月28日- 5月29日

学术主持:菲利波·法布罗基尼|康思大|张周捷

演讲嘉宾:雷菲克·安纳多尔|凯林·布里克|陈楸帆|菲利波·法布罗基尼|米克·格里尔森|莎宾娜·赫梅尔斯巴赫|许煜|尼尔·里奇|刘宇昆|安东尼诺·马西亚诺|阿德里安·诺茨|斯佩拉·彼得里奇|康思大|约翰·萨卡拉|魏颖|安德鲁·维特|张峥|乔安娜·泽林斯卡

首席战略媒体合作伙伴:艺术新闻/中文版|IDEAT理想家|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打边炉ARTDBL|TOPYS

发声伙伴:Bie别的|利维坦|时代建筑|集智俱乐部|OF COURSE想当然|UniDesignLab|观察者的技术




论坛主题 ( )):


猫既在盒外,又在盒中,抑或是二者兼有。


薛定谔认为,如果把一只猫和可能杀死猫的东西(例如一个放射性原子)放进一个密封的盒子里,在打开盒子之前,没人知道猫的死活。因此,在盒子被打开之前,猫(在某种意义上)既是 “死的,又是活的”。既生又死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们可以从量子理论去思考与理解这样的状态,即互补性的存在——它是,也不是。当微观粒子不受人为观察时,所有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人为的介入会干扰微观粒子测量的结果,导致一种状态突变为另一种状态。当一个粒子可以同时通过两个狭缝时,客观世界就是所有可能性并存的状态的叠加。所有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在未被观察到时,假定具有波动性(盖然论的),在被观察到时,假定具有粒子性(现实性)。量子力学打破了物质和意识的无关性,因此意识不能从客观世界中排除。


同时作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什么感觉?基于观察者效应,我们想问,艺术家会和艺术作品相重合吗?当把人工智能应用于艺术创造时,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思维,并引入了人类无法想象的量子逻辑。一个量子艺术品可能包含无数的模式,而传统意义上的 “艺术家”可能只允许其折叠成为单一可能的艺术品。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就像上述实验的观察者一样,限制了潜在的无限模式,而让艺术创作塌缩成单一的艺术作品。在这个意义上,量子计算是隐藏在我们所见、所触或所经历的世界之外的现实的见证者。艺术作品创作背后的传统线性控制模式——艺术家是创造者,而艺术品是产品,这样的概念将会显得过时。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家变成一种对万物有灵的否定,而希腊传统中的“智性”(nous),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也被融合与消解。


根据上述背景,我们猜想,人工智能艺术只能通过AI来理解。这里的AI不是人工智能的缩写,而指代人工想象力(Artificial Imagination)。作为人类的想象力的替代,人工想象力能否探索出一个无法想象的领域?


在这次论坛中,我们想探索人工想象力的定义,潜力和可能性。当谈及人工想象力时,人类该如何想象超出其思维的事物?怎样的事物能兼具想象力与非人身份?在人类未知的领域中,是否存在另一个 “我们”?如果是这样,如果有一个更好的 “我们”,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人类的智性?人工想象力是为谁准备的?同时,我们也对人工智能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人工智能看起来好像是凭空出现的,但其实它一直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会成为触碰未来的 “另一种”方式吗?




论坛嘉宾 ( )):

((( 2022 ) 05 ) 28 )

第一场次9:00-12:00 ))



菲利波·法布罗基尼

意大利格雷戈里安大学大学博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

( )

演讲题目:量子童话:弯折硬币历险记

菲利波·法布罗基尼(Filippo Fabrocini)现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可持续人工智能实验室(Sustainable AI Lab)主任。他隶属于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CNR)的计算应用研究所,同时也是《实验与理论人工智能杂志(JETAI)》(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的副主编。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量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艺术和计算机艺术(Computational Art)。



雷菲克·安纳多尔 Keynote Speaker

艺术家

( )

演讲题目:待定

雷菲克·安纳多尔(Refik Anadol)是土耳其裔美国新媒体艺术家、导演,作为实践数据与机器智能美学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将创造力定位于人类和机器的交汇处。安纳多尔以日常涌动的数据作为主要原料,将计算机的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作为共创者,通过思想的笔触为人们数字化的记忆绘制了全新的、具有冲击力的可视化呈现,并扩展了建筑、叙事和物体动态的多重可能性。安纳多尔的作品形式包括在地(site-specific)人工智能数据雕塑、现场视听觉展演、沉浸式装置等,其通过千姿百态的创作鼓励观者从时空的多维度来重新思考人类与物理世界的互动,并且重新审视机器的创作潜力。


Quantum Memories 05

Courtesy of Refik Anadol Studio



安德鲁·维特

哈佛大学建筑系副教授,Certain Measures联合创始人

( )

演讲题目:人工智能和超标量设计

安德鲁·维特(Andrew Witt)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实践课程的副教授,Certain Measures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他与托比亚斯·诺尔特(Tobias Nolte)共同创办了这家工作室。Certain Measures旨在连接设计与科技,通过利用数据、几何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媒介来设想未来世界的蓝图。



刘宇昆

作家、未来学家

( )

演讲题目:我和“智能刘宇昆”协同写作的轶事

刘宇昆(Ken Liu)作品发表以来,已获得星云奖、雨果奖和世界奇幻奖等多项科幻大奖。其作品《蒲公英王朝》(The Dandelion Dynasty)开创了“丝绸朋克”这一全新科幻概念,这部史诗奇幻系列小说包括《蒲公英王朝:七王之战》、《蒲公英王朝2:风暴之墙》及其续作。除此以外,他还著有《手中纸,心中爱》和《隐娘》等科幻小说。


Paper Menagerie, Ken Liu, Gallery / Saga Press, 2016

Courtesy of Ken Liu




((( 2022 ) 05 ) 28 )

( 第二场次16:00-19:00 ))



许煜 Keynote Speaker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副教授

( )

演讲题目:想象力与无穷之物——审阅人工想象力

许煜(Yuk Hui),哲学家,来自中国香港。他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德国吕讷堡大学取得了哲学教授资格(Habilitation),目前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他的最新著作是《艺术与宇宙技术》(2021 年)。



乔安娜·泽林斯卡

伦敦国王学院媒体哲学课程、批判性数字实践课程教授

( )

演讲题目:非人类创造力:人工想象:人类的预判

乔安娜·泽林斯卡(Joanna Zylinska),艺术家,作家,策展人,同时也是伦敦国王学院媒体哲学课程和批判性数字实践课程的教授。她著有多本专著,包括《人工智能艺术:机器视觉与扭曲的梦》(博通人文出版社,2020年)。她的艺术实践涉及了对多种类型图像媒介的尝试。


A still from film A Gift of the World (Oedipus on the Jetty),2020

 Courtesy of Joanna Zylinska 



阿德里安·诺茨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人工智能中心策展人

( )

演讲题目:艺术语境下的量子随机性

阿德里安·诺茨 (Adrian Notz)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人工智能中心的策展人,克鲁日欧洲当代艺术中心(ECCA)的创意战略及愿景顾问。从2012年到2019年,他曾先后担任苏黎世伏尔泰酒馆(Cabaret Voltaire,被视为达达主义诞生地)的策展助理,联合总监和艺术总监。2010年到2015年,他曾出任圣加仑设计学院纯艺系的系主任。诺茨曾在苏黎世伏尔泰酒馆、甚至全球范围内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活动家和思想家们共同组织和策划了许多展览、大型会议及活动。


Nora Al Badri, Disentagled (Detail), 2017

Courtesy of Adrian Notz



斯佩拉·彼得里奇

艺术家、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研究员

( )

演讲题目:植物机

斯佩拉·彼得里奇(Špela Petrič)是一位具有自然科学背景的新媒体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结合了生物媒体运用和表演性,通过在身体之间建立奇特的关系,从而揭示我们(生物)技术社会的基础,并以此提出替代方案。


PL’AI, 2020

courtesy of Špela Petrič



魏颖

策展人、研究者

( )

演讲主题:激进的基因和隐藏的自然——从人工到合成世界

魏颖(Jo Wei)是一位活跃在全球科技艺术领域的策展人和研究者,她近期的兴趣方向为科技艺术史,生命、环境、数字技术等新兴媒介与艺术结合的领域。她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生物艺术”、“生态艺术”等课程,并担任科技艺术研究员一职。




((( 20220529 )

( 第三场次9:00-12:00 ))



陈楸帆

科幻作家、策展人和编剧

( )

演讲题目:超越思考:科幻小说如何重塑我们的未来?

陈楸帆(Stanley Chan)是一位屡获殊荣的中国科幻作家、翻译家、策展人和编剧,其代表作有《荒潮》、《AI未来进行式》。他目前居住在上海和洛杉矶,现为传茂文化创始人。



凯林·布里克

艺术家、CELU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 )

演讲题目:Ai-制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现成品

凯林·布里克( Celyn Bricker)是来自英国的视觉艺术家,他的作品聚焦于探索技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通过数字艺术,绘画,装置和策展项目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等主题。他是CELU艺术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家专注于环境问题的跨学科艺术和设计工作室。


After the Rain,2021, computer, custom software, screen

Courtesy of Celyn Bricker



安东尼诺·马西亚诺

罗马大学博士、复旦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INFN)成员

( )

演讲题目:在人工智能与量子世界间架起桥梁

安东尼诺·马西亚诺(Antonino Marciano),复旦大学副教授,意大利大学与研究部教授,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INFN)成员,供职于弗拉斯卡蒂实验室的理论分部。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安东尼诺的科学研究涉及多个领域,从量子场论和引力理论,到其邻近的研究领域,以及固态物理、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类似应用。迄今为止,安东尼诺已在影响因子最高的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了约 100 篇文章。他目前是意大利在华学者协会的主席。



张峥

亚马逊云科技(AWS)资深首席科学家、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 )

演讲题目:人工智能艺术,元宇宙及IWT项目

张峥(Zheng ZHANG)是亚马逊云科技(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资深首席科学家、创始人和院长。他曾担任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全球特聘教授,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



尼尔·里奇 Keynote Speaker

同济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欧洲研究生院教授

( )

演讲题目:机器人艾达:机器人艺术家还是行骗艺术家

尼尔·里奇(Neil Leach)现任同济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和欧洲研究生院的教授,他曾在世界范围内执教过十余所顶尖大学,出版过40 多本关于建筑理论和数字设计的书籍。他同时也是DigitalFUTURES数字未来的联合创始人,欧洲科学院院士,并作为高端创新概念专家参与了美国宇航局两项关于月球和火星 3D 打印技术的研究。




((( 2022 ) 05 ) 29 )

( 第四场次15:00-18:00 ))



约翰·萨卡拉

上海同济大学客座教授、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级研究员、英国设计委员会可持续设计研究员

( )

演讲题目:从控制到亲缘:超越人类世界的生态修复

约翰·萨卡拉(John Thackara)兼任作家、策展人和教授,他目前正在制定的设计议题包括:生态修复、城乡再连接和多物种设计。作为同济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于2019年参与了中国2019章堰丰收未来乡村生活节,并策划了城-乡博览会项目。他的最新著作是《新经济的召唤:设计明日世界》。


Meander Maps of the Mississippi River (1944) Harold Fisk

https://publicdomainreview.org/collection/maps-of-the-lower-mississippi-harold-fisk



米克·格里尔森 Keynote Speaker

伦敦艺术大学创意计算机学院教授、研究负责人

( )

演讲题目:计算智能系统的伦理学 - 创意产业在人工智能和伦理学领域面临的危机

米克·格里尔森(Mick Grierson)是伦敦艺术大学创意计算机学院的研究负责人。他的研究探索了通过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和信息检索技术来制作声音,图像,视频和交互的新方法。他指导的学生以及带领的研究小组的工作成果对创意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莎宾娜·赫梅尔斯巴赫

瑞士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 (HeK) 总监

( )

演讲题目:新领域——作为艺术工具的人工智能

莎宾娜·赫梅尔斯巴赫 (Sabine Himmelsbach)自2012年起开始担任瑞士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House of Electronic Arts,简称HeK)的总监。在此之前,她曾出任德国奥登堡伊迪丝-罗斯媒体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以及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简称ZKM)的展览总监。作为一名作家和讲师,她致力于研究与媒体艺术和数字文化有关的话题。


Mario Klingemann, Uncanny Mirror, 2018

Exhibition view „Entangled Realities. Living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t HEK (House of Electronic Arts) in Basel, 2019, Photo: Franz Wamhof 



康思大

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

( )

演讲题目:生存同毁灭:量子时代的创造力

康思大(Kostas Terzidis),现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尚想实验室主任,曾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副教授。他著有四本设计与计算相关的学术专著。康思大目前的研究着重于人工智能和艺术的交汇处:他开发了一系列青少年人工智能的教学课程,举办了多个关于人工智能和艺术的研讨会,并且撰写了多篇人工智能与设计的论文。




( 参与方式 ( )):


本次论坛将在Zoom线上举办。为了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我们的会议室提供三种声源频道(原声、中文、英文),您可以根据语言需求自行选择。同时,您还可以参与Q&A环节与嘉宾们进行互动

请扫码注册本次会议,我们将在会议开始前给您的预留邮箱发送Zoom会议链接,请注意查收。




( 直播平台 ( )):


请根据语言需求选择相应的直播平台:

原声(以嘉宾语言为主,中英文结合)

Bilibili: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


中文

由左至右依次:视频号:AiiiiiArtCenter|Bilibili: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视频号:IDEAT理想家|视频号:TOPYS创意平台 (注:TOPYS仅直播5月29日9:00-12:00场次)


英文

YouTube:aai x Aiiiii Art Center





核心策划团队:李茜|朱玲|刘赛赛|汪杉|Euphy|孙文倩|张许沐瀚

平面设计:佟星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