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锤了!这款“高端”冰淇淋中外用料“双标”,很多人吃过……

广州日报 2024-04-23


同样的冰淇淋,在国内和国外吃,为什么会感觉不太一样?


近日,联合利华公司旗下的冰淇淋品牌梦龙在社交媒体上被网友质疑中外用料不同,相关话题引发热议,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对此,联合利华全球副总裁曾锡文日前接受记者采访,对相关话题进行了回应。

联合利华:

梦龙在欧洲用浓缩奶,在中国用复原奶



据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梦龙在欧洲市场销售的冰淇淋产品主要原料是牛奶,而国内产品的主要原料却是水以及少量的奶粉

对此曾锡文表示,不同地区的整体配方体系一致,但是具体用料确实存在差异。


联合利华全球副总裁 曾锡文:有的地方(中国)用复原奶,就是奶粉加水,也有的地方,像欧洲,(我们)用的是水加上浓缩奶。

记者:那在中国为什么不能使用浓缩奶呢?

联合利华全球副总裁 曾锡文:浓缩奶实际上要运输,如果从欧洲运鲜奶过来是很难运的,如果用国产的,会有一个供应的问题。

记者:您指的是,在中国会有供应问题?

联合利华全球副总裁 曾锡文:梦龙要大规模生产,同时还大规模出口, 像新加坡,都是用在中国生产的梦龙。

对于曾锡文提到的在欧洲等国家用浓缩奶制作梦龙冰淇淋,在中国等国家用复原奶,专家表示,成本或是其重要的考量因素



中国农垦乳业联盟经济专家组组长 宋亮:用奶粉复原的奶,它的蛋白含量如果和浓缩奶的蛋白含量一致的情况下,复原奶的成本大概在八千到一万元每吨,浓缩奶的价格大概在一万三到一万四每吨,所以两个之间的差距大概在每吨三千到四千元

专家:

梦龙事件并非个例

相关标准制定应及时更新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除了用奶的类型有差异,根据联合利华此前向媒体公布的配料表,梦龙欧洲以及中国产品在奶和植物油的排序上也存在差异。

根据我国冷冻饮品分类的标准,梦龙在国内出售的冰淇淋属于“植脂型冰淇淋”,也就是主体部分的乳脂的含量低于2.2%。


记者找到了一张联合利华此前向媒体公布的梦龙中国和欧洲产品的配料对比图。

图表显示,排除掉不同地区标注成分的差异性,也就是梦龙欧洲产品如果按照中国的法规进行标注,含量从高到低排序,椰子油的排名在浓缩脱脂乳之后,而梦龙中国产品,奶粉则排在植物油,也就是椰子油之后。

专家表示,植脂的价格相对乳脂更便宜些,包括椰子油等,大部分都没有乳脂贵。

中国农垦乳业联盟经济专家组组长 宋亮:我们国家椰子油主要是进口自马来西亚,最贵一万两千元一吨,乳脂我们从新西兰或欧洲一些国家进口,价格一般在三万到三万五,好的乳脂能在每吨四万元以上。

专家认为,其实梦龙的事件并非个例,很多进入中国的外资品牌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而在冰淇淋等冷冻产品行业内,原料价格以及所在地相关的行业标准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中国农垦乳业联盟经济专家组组长 宋亮:我们国家的冰淇淋的标准相对比较宽泛,所以这就给企业寻求最大的利润发挥空间,在这个标准范围之内,它可能选择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我们现在产品创新的步伐在加快,所以希望国家对于相关产品的标准,特别是一些细分品类、细分产品能够推出一些新的标准,能够保证企业按照新的标准生产产品,从而保证它的品质。


据天眼查,“梦龙”关联公司和路雪(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5月,注册资本1.8亿美元,经营范围包括生产冷冻饮品及冷冻饮品原材料、包装材料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联合利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天眼查风险信息显示,和路雪(中国)有限公司涉及数十个法律案件,案由包括劳动争议、产品责任纠纷等。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利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联合利华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曾因“虚假表述”被行政处罚4万元,违法行为类型为“谎称有奖销售或者对所设奖的种类,中奖概率等作虚假不实的表示”。据悉,联合利华旗下产品包括家乐、立顿、多芬等。


广报快评:

梦龙为何“惹众怒”?


高端冰淇淋品牌梦龙“翻车”了。因中外产品用料不同,梦龙被网友质疑“双标”,此事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进入中国市场已经20多年了,梦龙这个品牌在不少国人心中留下了“高大上”的印象;在消费者的心中,“比利时进口巧克力”“高端冰淇淋”一直是梦龙的标签。


图源:人民视觉


产品玩“双标”,不仅伤害消费者情感,也暴露店大欺客的傲慢。


诚然,不同国家的标准要求不同,产品配方综合考虑成本、工艺、供应链、口感接受度等多重因素作出调整,可以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玩“双标”、看人下菜,特别是同品不同价、同价不同质,无疑有欺骗消费者之嫌。正如一些网友所言,消费者所求不多,只求货真价实、明明白白消费。无论是一家企业还是一个品牌,如果只求利益而罔顾消费者权益,终将自掘坟墓。


换个角度看,此次事件引发热议,未尝不是件好事。从网友爆料到舆论热议,近年来此类事件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在网友的口诛笔伐下,不乏一些网红品牌、知名品牌“翻了车”。这从侧面表明,消费者群体对于维护自身权益更加积极主动,消费意识和理念越来越成熟,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这也给那些想偷偷玩“双标”的企业和品牌敲响了警钟——别乱耍花样,消费者“看得见”


我们能包容多样,但我们不接受不同“标准”。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但消费者喜爱不是品牌傲慢的资本。即便再高端的品牌,失去了消费者,也难有傲视市场的底气。(广州日报评论员 张冬梅)


来源:央视财经

部分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曾繁莹、赵方圆、张冬梅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黄黛伊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林传凌


推荐阅读



“广州日报微信视频号”内容推荐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