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座可盐可甜的城市,出产属于广东人初秋的第一份甜蜜,正当季!

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 2023-10-12


2019年10月,梅汕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梅州就此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

标志着粤东北地区接入全国高铁网

梅州至广州、深圳最快3小时以内可达


而有望在明年开通的梅龙高铁

则可进一步推进梅州“融湾入海”

截至今年8月底

梅龙高铁全线52座隧道已全部贯通


梅龙高铁线路建成通车后
从梅州乘坐高铁到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
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5小时

届时梅州辖内

梅县、丰顺、兴宁、五华均通高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条条交通路网的建设

使梅州从曾经的“神经末梢”变成“中转站”

成为联通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通道



而更让游客们期待的是

用一个周末的时间

就可以到梅州来一趟

观山水、赏古迹、品美食

以及绿色康养之旅↓↓



这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梅州”之名,始自宋代
其得名有此地遍植梅花一说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任职广东
期间途经梅州时曾有诗云


“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间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亦合来。”
诗中即描述了沿江梅花繁茂的盛景
在千年之前,梅花香飘梅城
是文人墨客为之向往的美景
梅花也顺理成章成为现今梅州市的市花


(2022年冬,梅县区城东镇潮塘村潮塘古梅傲然挺立在寒风中。

据考证,潮塘古梅为“宋梅”,树龄1000多年,是广东树龄最长的古老梅花,现为国家一级古树 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


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宋代
也在梅州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梅州古城(即老梅城)
自公元1052年在梅江岸边始筑城
渐成“一城两坊”
嘉应古城、攀桂坊、望杏坊)格局
历经元、明、清至今,城址不变
民国时期,古城又形成了骑楼建筑群

(梅江两岸梅州城市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攀桂坊坐落于梅江河畔,坊中拥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 
图: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如今,“一城两坊”经过修缮活化
成为梅州保存最完整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此处众多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星罗棋布

(嘉应古城骑楼群,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城中街道的命名也具有历史文化气息
其中的元城路凌风路分别纪念的是
北宋的刘安世(号元城)以及南宋的文天祥

(凌风路 梅州日报 记者 钟小丰 摄)

刘安世因敢言直谏触怒“奸相”蔡京
遭贬谪至梅州
与其同时代的大文豪苏东坡
曾用三字赞誉他的人品:真铁汉!


谪居生涯并未使刘安世心灰意冷
他在梅州兴建书院、开启文教
使得梅州境内学风渐盛,考中功名者日众
明朝时梅州官民为感念元城先生大德
曾建铁汉楼纪念之,惜于1932年拆毁
但“铁汉精神”传承了下来
并融入客家文化之中
铸就了客家人崇文重义的文化基因

(铁汉楼虽已不在,但梅州于2021年新建成的元城小学,即有纪念元城先生和传承其铁汉精神之意)

在刘安世故去150年后
作为大宋最后的坚守
文天祥竖起抗元大旗
包括梅州在内的闽粤赣三角地带
频频招兵买马,且打了不少胜仗
其所依靠的
就是家国情怀深厚的客家百姓的支持
他们以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共同写就了那荡气回肠的千古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梅州客家博物馆中民族志士的雕像。图/视觉中国)

两位宋代先贤竖立的不朽精神丰碑
激励着后世梅州学子发奋苦读、报国安民
自辛亥革命以来
梅州走出了540多位将军
37位中国两院院士
340多位大学校长

梅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将星之乡


为新中国成立立下赫赫功勋的
开国元帅叶剑英

(梅县雁洋镇叶剑英纪念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率八百勇士守卫四行仓库的
抗日英雄谢晋元

(蕉岭县谢晋元纪念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百余年来
在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时刻
在维护民族利益的紧要关头
总会有梅州籍将军挺身而出
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这里有“世界客都”的美誉

也许只有曾经失去故乡的人
才能更加理解家国之重
历史上客家人为避战乱
有五次由北向南的大迁徙
而梅州是广东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
客家先民带来了中原传统文化
和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
与当地古代岭南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积淀成具包容性又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博物馆的《客家人》主题陈列,全面展示客家民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画面来源:梅州文广旅游)

其中,语言和建筑
大概是最能承载“客家”特殊身份
和独特人文的载体。

客家人无论迁往何处
始终坚持使用自己的语言
这也成为客家文化最重要的象征
客家话中保留了大量中原古音韵
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
其中又以梅州的梅县客家话为“标准语”
流行于梅州地区的广东汉剧
舞台语言即沿用“中州韵”

(广东梅州,大型广东汉剧《王昭君》演出现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梅州,青山绿水掩映之间,
随处可见一组组呈半圆形的
具一定规模的客家民居建筑
——围龙屋或者土围楼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住山”
“靠山”而居的选择
是客家先人艰难迁徙的无奈之举
但也是因地制宜的明智之选
它既体现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
也传承着客家人团结和睦的传统美德

(大埔湖寮镇围龙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兴宁磐安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说山是安身立命的依靠
让客家人在梅州开基扎根
那么山那头的梅江
就是他们开拓进取,走向世界的通道

位于梅县区东北部的千年古镇松口镇
松源河自北而来,梅江水自西横穿
两河于松口镇汇聚后东流
使得此地成为客家人沟通海外的桥头堡

( 松口古镇依山傍水,小船在梅江上悠然驶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明末以后
客家地区人口大量增加
地狭人稠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谋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群群客家儿郎背井离乡
从松口镇出发“下南洋”打拼
形成“丁满十六出南洋”的传统
在还没有高铁邮轮的时代
梅州客家人已开启了
“融湾入海”的追梦之旅


(松口古镇火船码头旧址。图:宋志锋 摄)

到如今,
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
人口数量超过700万人
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因而梅州有着“世界客都”的称誉

(在松口古镇建成的中国移民纪念广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广东客家乐队九连真人
创作的歌曲《莫欺少年穷》中写到:
“就算上刀山也要接过火炬,
ィ厓等行出去还要行落去
(我要走出去还要走下去)。”
唱出了以梅州客家人为代表的打拼精神

而在“走出去”的客侨心中
又无时无刻不以家国、亲人为念
客侨们通过一封封侨批
把汇款源源不断寄回家乡。
不仅解决了家人了生计,
更是推动了梅州的发展。

(图片来源:CCTV4《记住乡愁》)

还有更多的梅州乡贤
在外闯出一番事业后
选择回到家乡
创办实业或捐资公益。
近代海外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富商
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
以及为全国人民
所熟知的爱国企业家
曾宪梓田家炳先生
都是杰出的代表人物。

这里自然人文风光特别丰富

当下的梅州在传承客家文化的同时
也用一张张亮丽的“新名片”
吸引着中外游客

被群山环绕着的梅州
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全域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风光


(图片来源: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梅州现有3A级以上景区50个
数量在广东省位居前列


(图片来源:梅州文广旅游)


梅江区的泮坑风景区
林木葱郁,山花烂漫
云雾缭绕时如一幅山水画卷铺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梅江区内还有中国客家博物馆
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
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的
综合性博物馆,
是游客读懂客家的好去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梅县区的尖石笔禅寺
不仅可观日出日落

也是赏月夜美景的好去处


此处还有5A级景区
雁南飞茶田
突出了客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埔县的百侯古镇
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境内还有花萼楼
在广东客家土围楼中
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
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兴宁市的神光山森林公园
集客家文化、登山健身等为一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平远县的南台卧佛山
是粤东八大名胜之一
这里的卧佛栈道和瞻佛岩
千万不能错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丰顺县的铜鼓峰
被誉为粤东第一峰
日出云海、眼底星空
绝对能令你流连忘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梅州还有两项数据
目前排名广东第一
一个是环境空气质量
另一个则是境内森林覆盖率
这样宜居的环境
也让梅州成为著名的“长寿之乡”


(梅州已初步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生态系统。新华社发 连志城摄)

这里美食可盐可甜有板有眼


从舌尖味蕾上体验梅州
是更多人优先选择的打卡方式
盐焗,是梅州最具代表的烹饪手法
源自客家先民将食材保鲜提鲜的智慧
盐焗的滋味,牢牢套住了客家人的味蕾
客家名菜盐焗鸡更是早已出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通过炒热的粗粒海盐导热
“倒逼”出鸡肉的原汁原味
满口的骨肉鲜香,是“焗”出的境界
砂纸的半透气性不仅让鸡皮脆爽
还能恰到好处的锁住鸡肉的水分
使鸡肉嫩滑、脂肪丰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盐焗鸡
梅州还有许多盐焗食品可以选购品尝
盐焗鸡杂、盐焗蛋品、盐焗海鲜等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在梅州的大街小巷
随处可见盐焗食品店
盐焗食品在梅州人心目中
已带上了独特的人文魅力

除了“可盐”
梅州也是一座“可甜”的城市
梅州是广东最大的柚子产区
10个广东柚中9个产自梅州
大名鼎鼎的特产“梅州蜜柚”
汁多肉脆、芳香如蜜
“梅州金柚”和“大埔蜜柚”
也是两大国家地标产品
每年白露过后、中秋节前
大量采摘上市
是属于许多广东人初秋的第一份甜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可盐可甜
还有众多客家小吃有板(粄)有眼(腌)
甜粄、酿粄、味酵粄
腌面、腌粉、腌饺
蒸煮出了梅州的市井烟火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梅州还有名菜
酿豆腐、梅菜扣肉等
绝对让你食指大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千年前,客家先民

自中原而下翻越南岭

靠着勤劳双手

将梅州由“他乡变故乡”


百年前,客家儿郎

带着对故乡的思念

又从这下洋出海

闯出一片新天地


“亻厓(我)系客家人,亻厓讲客家话。”

这就是梅州

成百上千万客家人的精神故乡

体验客家文化的最佳目的地

快抓住假期的尾巴

走起打卡吧!



策划:毕征、朱雯芳
来源/广州日报综合梅州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中国文化报、梅州文广旅游(微信号:mzslyd)、方志广东(微信号:Fzhi-GD)、平安梅州(微信号:mzga001)、梅州市广播电视台“这里是客家”(微信号:iHakkaWorld)

部分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陈家源、刘幸

参考书目:

余源鹏:《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文案整理
海报统筹/车超进
海报设计/李翔
片头、封面设计/孟翰林
视频剪辑/王浩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姜丰丰

                                                                         



 点亮“在看”持续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