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罕见!确诊1例,差点失明!罪魁祸首竟是……

广州日报 2024-06-22


陈女士来自浙江宁波象山,今年35岁。去年九月初,她的右眼视力突然下降,视物模糊,就医一个月却不见好转,视力持续下降,甚至降到了0.1。

心急如焚的陈女士先后前往多家医院就诊,都建议她进行手术治疗。陈女士在母亲的建议下,到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


医生对陈女士进行了全面的眼底检查,发现其右眼存在严重的视神经视网膜炎合并黄斑前膜、增生性视网膜血管肿瘤,这是视力下降的直接原因。

那么,这层前膜是怎么形成的呢?病因究竟是什么?治疗再次陷入僵局。

竟是蝙蝠惹的祸! 


在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寻找病因时,陈女士提到家中曾飞入蝙蝠,并在驱赶过程中皮肤被抓伤。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为治疗团队提供了关键的线索,难道是“猫抓病”?

经过眼内液及血液的寄生虫筛查,陈女士的巴尔通体检测结果呈强阳性,最终被确诊为猫抓病。那么,陈女士黄斑前膜和增生性视网膜血管肿瘤的原因也终于找到了——就是猫抓病惹的祸!

医生介绍,猫抓病是一种由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是罕见病,虽然陈女士并未直接接触猫,但猫跳蚤是巴尔通体的主要传播媒介,它们可能先叮咬蝙蝠,再传染给人类。

猫抓病在感染后的2-3周,5%-10%的病人会出现眼部并发症,如视盘水肿、黄斑水肿伴渗出,随后逐渐形成黄斑前膜等,导致视力下降。

不开刀视力也能恢复


病因虽然找到了,但因陈女士的病情已经一个多月了,黄斑前膜和血管增生性肿瘤都形成了,治疗很困难,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去除黄斑前膜,提高视力。但陈女士由于个人原因拒绝手术。

既然陈女士不想手术,医生给陈女士制定了一套详细而慎密的治疗方案:全身及局部抗生素驱虫加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局部光凝血管增生性肿瘤。


一周后陈女士视力提高到了0.3,随着黄斑水肿的减轻,那个厚厚的黄斑前膜居然神奇地有从黄斑区分离的迹象。


经过两个月的连续治疗,黄斑水肿逐渐消退,那层膜离开了黄斑区,黄斑区又恢复了正常结构,陈女士的视力也恢复到了1.0。


什么是猫抓病?


“狂犬病”大家听得多了,但说到“猫抓病”,很多人都一脸懵。据介绍,猫抓病(CSD),又称良性淋巴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以自限性局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

引发这种疾病的“真凶”是亨氏巴尔通体,而猫是亨氏巴尔通体的主要宿主。猫抓病常通过被感染的猫抓伤或咬伤、猫蚤叮咬及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表面(比如口、眼等)接触到猫唾液,由猫传播到人,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猫抓病有什么临床表现?


据介绍,猫抓病的潜伏期为3~10天,少数的可以达到几个月甚至是1~2年,临床上易漏诊和误诊。

1. 在3天-2周内,在抓伤部位出现一个小的(0.3-1厘米)无痛性红斑丘疹或脓疱。1~2周后皮损消退留下短暂色素沉着或结痂而愈,这时猫抓伤口可能愈合,容易被忽略这个重要线索。
2. 在1-3周或更长时间会出现引流区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前、腋窝、手肘、腹部沟),单侧多见,通常伴疼痛,10%-15%的病例出现化脓。

医生建议,所有猫抓病患者均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尽管猫抓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及早治疗可以缩短病程,降低发生全身性疾病或远期后遗症的风险。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多西环素等,免疫力正常的患者疗程一般不超过一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必须使用全身抗感染进行治疗。淋巴结化脓时可采用多次大口径针抽吸脓液,一般不建议切开引流,以免形成慢性引流窦道。

如何避免感染猫抓病?


平时做好以下四点,可以安心“撸猫”:


1.定期驱虫

跳蚤、虱子等体外寄生虫是亨氏巴尔通体的主要传播媒介,为猫驱虫能有效预防猫抓病。


2.猫不用“遛”

减少外出机会,就可降低它跟跳蚤接触的几率,同时也可避免接触其他可能感染的“喵星人”。


3.手部卫生

“撸猫”后要用肥皂水洗手,不要让猫舔你的伤口,尽量少逗流浪猫或野猫。


4.易感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和心脏瓣膜病患者应避免接触猫(尤其是小猫)。


来源:宁波晚报、广州日报健康有约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紫玮



扫码观看广州日报视频号每日热点实时更新
点赞分享在看留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