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它们是中国书画史上的旷世杰作,如今却流失在了大洋彼岸

2016-08-26 稳稳的幸福 博物馆丨看展览


编者按:近40年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画及中国书法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这些藏品最早的可以追溯至唐代(608—917),涵盖了佛教经文、宫廷肖像和士大夫作品等,代表了中国书法、书画艺术的最高技艺。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从15年10月31开始,举办了《馆藏中国画精品展》,展期截止到16年10月11日。本次展览从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中挑选出了一部分精品进行展出,主要聚焦于宋代(969-1279)和元代(1271-1368)的作品。


重要的展品有唐代韩幹的《照夜白图》、五代佚名的《乞巧图》、北宋佚名的《仿范宽山水图》、北宋黄庭坚的《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北宋李公麟的《孝经图》、南宋高宗的《草书天山阴雨七绝诗》、南宋马远的《月下赏梅图》、南宋夏圭的《山市晴岚图》、元代倪瓒的《秋林野兴图》等。



《草书廉颇蔺相如传》 黄庭坚


大都会博物馆的不少馆藏中国重要文物,很多都是利用中国古董商。比如他们聘请了在美国人福开森做代理人,从端方手中获得了二十器(及一件觯);


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都会博物馆远东部主任普艾伦,来到龙门石窟看到北魏皇帝礼佛图,便被它的精美绝伦所震撼,于是就委托专做外商生意的岳琳,将其凿下,卖给了大都会;


上世纪70年代大都会发现中国书画是博物馆收藏的弱项,于是负责人决定注重收藏中国书画,当时大收藏家王季迁早已移居美国大都会便从他那收购了大批宋元书画其中包括此次展览上亮相的名画《照夜白》等。


韩幹   《照夜白》 

唐代,纸本、设色 纵30.8厘米,横33.5厘米

     

《照夜白》是唐代著名画家韩幹的代表作,此画以水墨线描而成,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骑“照夜白”的形象,图中“照夜白”系一木桩上,昂首嘶鸣,四蹄腾骧,似欲挣脱缰索。图左上题“韩干画照夜白”六字,系南唐后主李煜题字。左边上方有“彦远”二字,似为唐代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左下有宋米芾题名,并盖有“天生真赏”朱文印。


《照夜白图》构图较为简单,全画只在画面略微偏右的位置描绘了一匹骏马的形象。这匹骏马被拴于一根马桩之上,但明显的可以从画中感受到它不甘于如此的束缚,正怒目圆睁、昂首嘶鸣,四蹄腾骧地挣扎着。飘逸的鬃毛、耸起的耳朵和抬起的前蹄,都加强了画面所要透露的紧张感。


细看此画,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画中马匹好像没有尾巴。有人考证后说,马的头、颈、前身为真迹,而后半身为后人补笔,马尾巴已不存在。但是我们仔细放大了看,马是有尾巴的,只是不那么明显而已。




在《易经》中有“乾为马”的说法,就是说马是上天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君王。韩幹作为宫廷画师,他画马的主要目的就是取悦皇帝。玄宗皇帝又信奉道教,喜欢自由和逍遥,但是身为一国之君,肩膀上扛着国富民强的重要责任,所以玄宗皇帝也不得不放弃对个人自由的追求。这种情形和韩幹画中照夜白原本矫健、奔放不羁无奈被缰绳栓在木桩上面,不得已受到束缚的状况很相似,所以,唐玄宗在看完此幅画作以后和画中的马产生了共鸣,对韩幹大加赞赏。


但是在上世纪30年代,这幅国宝级传世之作流出故宫,藏在溥心畲家中。英国的收藏家戴维德知晓以后,就托人以一万银元的价格买走了,后来听闻这幅画又沦落到日本人手中,后又转手到美国人那里,现今这幅画就被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


收藏过此画的溥伟曾说,凭着他手中的《照夜白图》和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可以抵得上张大千所有的藏品。当时张大千是国内赫赫有名的书画收藏大家,手中的书画精品也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由此可见《照夜白图》在收藏界的地位。如今韩幹的《照夜白图》已经成为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除此之外,展览还展出了如下画作:



董源   《溪岸图》

五代,绢本、设色,纵221.5厘米,横110厘米


《溪岸图》为立幅构图,表现了山野水滨隐逸文人的山居田园生活:高山溪谷里有一庭院,在一傍的庭榭中,夫妇二人和他们的稚子,庭院中还有一女仆捧盘送果食,山扉外有肩负犁杖而归的男仆,山径上有行人。此画的左下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画”款识,钤有“天水赵氏”及“柯九思印”,及近人张大千、张善孖诸藏印。


1937年,徐悲鸿在桂林发现并收藏了此画。后张大千以金农的《风雨归舟图》轴交换并携带出国,20世纪50年代卖给美籍华人王季迁。1997年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奥斯卡·唐(Oscarl Tang)出资500万美元从王季迁手中购得包括《溪岸图》轴在内的12件(一说11件)艺术作品, 珍藏后赠予大都会博物馆并进行展示。





《朝元仙仗图》    局部


武宗元是北宋重要宗教画家,宗法吴道子,曾在开封、洛阳等地画了大量寺观壁画。他17岁时所画洛阳北邙山老子庙壁画就被赞为精绝。在洛阳上清宫所画三十六天帝像以宋太宗的形象画赤明和阳天帝,引起宋真宗的惊异


《朝元仙仗图》是北宋初年道教壁画的稿本,以卷的形式流传至今。其临本《八十七神仙图》,现为徐悲鸿纪念馆藏。图绘道教帝君诸神仙朝谒元始天尊的队仗行列。有两帝君(东华、南极)、真人仙人、玉女、神将等,共八十余人,其构图统一中求变化,在处理繁复的画面时,又能协调而不杂乱,全部行列有节奏地前进。画家用流利的长线条描绘稠密重叠的衣纹,临风飘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帝君庄严,神将孔武,女仙顾盼生姿。


上世纪50年代初,王季迁从犹太古董商处购得《朝元仙仗图》,而后被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孝经图》 李公麟

水墨绢本  规格:21.9 x 475.6 cm




《孝经图》  局部


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他画汉代的将军李广夺了胡人的马逃回来,在马上引弓瞄准追骑,箭锋所指,人马就应弦而倒。李公麟自己说,如果是旁人画就要画箭射中追骑了。可见李公麟很了解艺术的真实有别于生活的真实,表面上好象不合理,而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力量。

 
《月下赏梅图》   马远 

南宋,团扇,绢本设色,25.1×26.7cm


马远为南宋四家之一,被人称为“马一角”。此图构图简洁而爽朗,画面丰富而宁静。画中明月当空,一持杖高士携一琴童,悠然自在地坐于山石一角,两者皆瞭望前方,静静赏梅。

 

夏圭  《山市晴岚图》

南宋,绢本,24.8×21.1cm


夏圭亦为南宋四家之一,人称“夏半边”,与马远并称为“马夏”。此作被认为是夏珪《潇湘八景》长卷作品中仅存的一段。描绘初夏阵雨过后的晴云青山、爽风流水、山村集市。皴法较简单,墨色较乾,用笔较硬,与常见用笔湿润、墨色浅淡的夏珪作品相比,此作代表了其山水画的另一种风格。

 


《秋林野兴图》 倪瓒

元,纸本水墨 98.1x68.9cm 


《秋林野兴图》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所作。倪瓒一生不曾出仕,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擅山水、竹石、枯木等,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他是一个有洁癖的人,“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他还发明了“香厕”,就是一座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他的洁癖也影响到了绘画,风格以简淡疏阔为特色



《秋林野兴图》  局部


《秋林野兴》图是倪瓒现存最早的作品,大概是倪瓒三十九岁时所画。那时的他,过着读书、作画与文人道士相往来的悠闲生活,此画的内容可能正是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此画近处缓坡错落,皴法隽爽;坡上有树丛,且远近有别,点叶也富于变化。树下有一茅亭,造型简洁、古朴。亭内有一高土临河而坐,一派肃穆沉静之态,另有一童子侍于其后侧,形象谦卑。隔河的远山,以淡墨画就,虚灵而空潆,与对岸的缓坡既有对比又有呼应。

 


《杏园雅集》   谢环  

 明 绢本设色  纵36.6厘米,横204.6厘米

 

谢环的《杏园雅集》描绘了明正统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时值阁臣们的沐休假期,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王直、杨溥、王英、钱习礼、周述、李时勉、陈循9位朝中大臣以及画家谢环雅集于杨荣在京师城东的府邸——杏园聚会之情景。





《杏园雅集》局部


此手卷在绘画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一方面它是画家亲历纪实的作品,具体到每个人物、每个物件都是真实地记录,具有证史的价值;另一方面,它也指引了后世绘画中文人雅集场景的典型性描写(它于宋代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既有继承,更有发展),具有经典意义。



《双鹰图轴》    林良

纸本,水墨淡设色 275.6× 99.1厘米


林良是明代著名画家,史料曾记载林良吕纪,天下无比,他因善画而被荐入宫廷。绘画取材多为雄健壮阔或天趣盎然的自然物象,笔法简练而准确,写意而形具。


《双鹰图》轴是林良水墨写意的杰出代表作。该作品应是作者中年时期作品,构图简洁,着色低沉单一,凸显鹰隼兀立久视之大境界。双鹰上者气宇轩昂,目光如炬,一爪独立于枯枝之上,有傲视苍宇之威;下者挺身缩项,羽翼蓬振,双爪力着于苍岩宕石,目中有物,显欲搏四方之势。双鹰静中有动,动中蓄静,王者风范,鹰击长空。



《莲塘戏禽图》   朱耷

清  水墨纸本   27.3×205.1cm



《莲塘戏禽图》 局部  朱耷



《乞巧图》    佚名

五代,立轴,绢本设色,161.6x110.8cm


除了以上作品之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收藏有赵孟坚的《水仙图》、赵孟頫的《吴兴赵氏三世人马图》、王冕的《墨梅图》、吴历的《墨井草亭消暑图》、王翚奉诏携弟子杨晋等任共同绘制《康熙南巡图》、南宋高宗的《草书天山阴雨七绝诗》、宁宗杨皇后的《楷书瀹雪凝酥七绝》等等。


这些可都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精髓呐!


据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仅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就多达100余万件。实在是让人痛心不已。


这1000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等各类珍品,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


其中有关于中国古代绘画,尤数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中国绘画近500幅。而以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其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引人注目。


那么这么多文物是怎么流失海外的呢?


据了解,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文物出现了四次外流浪潮


第一次文物流失浪潮是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文物被列强大量抢夺与分食,直到溥仪被逐出皇宫,仍有太监又偷又买。


第二次浪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这是中国文物大量外流的高峰期。当时,国民党政府无论财力还是管理上都比较弱,博物馆、考古工作都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普通民众在对文物的保护上也没有任何意识。古董商看到这种机会后,便专门去民间搜罗,以便宜的价格购入,然后,以较高的价格卖出。那时,一件青铜器大概能卖几百大洋,这类事件常常在古玩界引起轰动,于是便形成了一种风气。


第三次文物外流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那时,以国家文物商店为经营单位,政策规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后却允许大量出口,嘉庆、道光时期的很多官窑瓷器、书画以极便宜的价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时代的真文物,因鉴定失误,被当成仿制品卖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又出现了文物走私浪潮。香港成为了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内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随后流散到了美国、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等。


现在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加上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近些年文物外流的情况有所好转。也开始出现了文物的“回流”现象。“回流”的文物中不乏珍贵的国宝,但大多数是不甚珍贵的一般文物。这条“回流”链条上更是鱼龙混杂,不乏一些天价做局的、赝品古董海外洗白的文物。而那些1860年至1949年间因战争、盗掘、盗窃原因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其追索工作仍然步履维艰,有着难以逾越的法律和操作障碍。


类似于“女史箴图”之类的国宝回归之路仍艰难险阻,如何做好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工作,有专家呼吁,应对流失海外的文物进行大摸底,建立海外流失文物档案;同时要把好国门,防止新的珍贵文物流失比追索更加重要。



(文章来源:网络和公众号文博圈)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师父,这个展有妖气

同样都是做鬼,差距咋这么大捏?

因为这座博物馆,杭州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上最值的去的52个城市之一

打球划船还聚众赌博,这家博物馆的青蛙成精了

Q&A:关于这些文物,总有些上不了台面的问题困扰着我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惊艳的女性干尸

 这4万5千平米壁画,全世界都没有丨樊锦诗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