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鸡食盆,居然被萨马兰奇亲手挑中,成了北京奥运会的“申奥大使”

2016-10-31 历史讲坛老白 博物馆丨看展览

历史没有真相,

可是在国宝文物上,记录着真实的历史;

历史无法穿越,

可是在国宝单位中,遗存着鲜活的历史参观名胜古迹;

凭吊怀古,即为巡礼

发现文化艺术价值,悟道人生哲理,就是寻理……



感谢您阅读“博物馆看展览”和“历史讲坛”联合推出的顶级国宝系列文章——《国宝寻理》

 

第一集 陶鹰鼎



1993年6月,瑞士洛桑新落成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原来这里正在展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六座城市所各自带来的艺术珍品。北京,选送的每一件文物,都颇有来头。




因为他们都是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亲自从北京西安等地选定的。她们有来自巴蜀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有战国龙凤青铜方案,秦兵马俑及汉代的金缕玉衣,唐代的鎏金银盘及明定陵出土的凤冠等等。这些集中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文物精品,让前来博物馆参观的人士,赞不绝口,在洛桑引起来不小的轰动。




而在这批文物中,最古老的一件,就是今天的主角——陶鹰鼎。看上去很呆萌的陶鹰鼎,怎么会在众多文物精品中,充当排头兵的角色呢?这个故事,还得从1958年说起。




1958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在华县发现了著名的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考古队在泉护村遗址进行发掘的同时,还在附近作调查工作。在泉护村的东邻,有一个太平庄,这里有一位村民叫殷思义

 

这个殷思义上一年的一天,在村东犁地,干着干着活儿,手头猛然一震,犁铧碰上硬物,他以为是地里的石头,就准备将石头挖出来,谁知挖开犁松的虚土,却是一件鸟一样形状的陶器,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陶鹰鼎。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挖到一件国宝,随手带回家,做了鸡食盆。

 

他见到考古队热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动向来村里调查宣传的考古队员讲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并将陶鹰鼎送交给考古队,这才使这件珍贵文物见于世人,最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根据殷思义提供的线索,考古队在太平庄挖掘出一个女性的墓葬,出土了十几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鹰鼎与它们是属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陶鹰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该鼎周身光洁不加纹饰,粗大鹰腿与尾羽巧妙地分为三个支点,成鼎足之势。既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


此鼎目前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地下一楼的古代中国展厅。

 

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当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其设计巧妙,比例相宜,造型优美,形态逼真,制作精致,注重造型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至今仍是国内少见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




中国最早的陶塑艺术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和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至6000年。早期的陶塑制品题材广泛,有猪、猪头、羊和人像等,但一般均小而简单,制作也较粗糙,有些还可能是儿童的玩具,有些则或与祭祀活动有关。


这件文物所属于的仰韶文化,首先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村遗址位于渑池县仰韶乡境内,距县城1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遗址东西两侧各有深沟,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遗址坐落在县城北7.5公里饮牛河西岸仰韶村南、寺沟村北的台地上,南北960米、东西48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




遗址向北可达晴山的山峰之一——韶山。仰韶村村名即取诸仰望、崇敬韶山之义。


(仰韶村·安特生摄)


仰韶文化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是从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开始的。


这位安特生可是上个世纪初,世界考古界的一位知名的人物。

 

他1874年出生于瑞典。1901年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取得地质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并从此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他曾经两次参加了南极考察活动,成为名噪一时的地质学家。

 

后来安特生担任万国地质学会秘书长,1914年被中国的北洋政府聘任农商部矿政顾问,从此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中国探险考察之旅,同时也踏上了他人生最辉煌的道路。为什么他对中国怀揣着梦想呢?


咱们周三再讲。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全球21所设计最别致的博物馆,排在榜首的是这家中国博物馆

师父,这个展有妖气

同样都是做鬼,差距咋这么大捏?

打球划船还聚众赌博,这家博物馆的青蛙成精了

Q&A:关于这些文物,总有些上不了台面的问题困扰着我






新版“看展览”APP上线啦!
更及时、更全面的展讯正在那里等你!

长按二维码下载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