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说,古人到底刷不刷牙?

2016-11-28 秒一 博物馆丨看展览

编者按刷牙是现代人生活必备功课”之一,那么古人他们怎么刷牙?用什么刷?什么时候开始有刷牙记载?听说用手指刷牙?听说用杨柳枝刷牙?听说会自制牙膏?我们一一看来。


没有发明牙刷之前,古人普遍采用漱口的方法来护齿。


《礼记》中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表明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用漱口来护齿。不仅如此,古人还养成了早晚漱口的习惯。


古人还有“叩齿”的漱口方式,很是有趣。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曰:“吾尝患齿,动摇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


《事林广记》引《孙真人枕上记》曰∶“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说早上起来,张开嘴,轻轻叩三百下牙齿,颜之推担心自己年纪大了,牙齿松动脱落,他就学抱朴子“叩牙”,说对牙齿有好处,但是我觉得未必,而且也需要坚持,这个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没有时间。




你是不是理解为大早上起来敲自己的牙齿三百下,画风很诡异吧。但其实,叩齿是用舌头画圈舔牙龈的方法,同时会产生很多口水,那叫津,这叫叩齿生津,古人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叩齿咽津”,是利肾的。但是,建议刷过牙之后再叩。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人们护齿的方法就是叩齿,洁牙的方式是漱口。


晋葛洪《抱朴子·杂应》篇载,有人问使牙齿变得牢固的方法,抱朴子曰:“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


就是说经常用美酒或者水漱口,可以清洁牙齿,让牙齿永远不会因为食物残留晃动,早上起来漱口到三百下,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就是尽量把牙齿中的食物残渣漱掉。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吃过饭后要漱几次口,要是不这样,就会得龋齿。”宋人张呆的《医说》中则直接对漱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认为早上漱口不如晚上睡觉前漱口,可见晚上漱口的重要性。


古人漱口颇有讲究,漱口有专门的“漱口剂”——盐水、浓茶、酒


用盐水、浓茶、酒来漱口,确实有抗菌、杀菌、防止龋齿的作用。看来古人在寻找“漱口剂”的材质上,还真下了一番功夫。


随着生活知识的积累,古人又发明了揩齿法,即用牙刷刷牙的方法。


没有发明牙刷之前,古人为了安心刷个牙,也是用尽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中国人开始利用简单的药物揩齿。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每天早晨以一捻盐放入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饮食后,用浓茶漱口,烦腻就会除去,而脾胃自和。”



用什么“揩齿”呢?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将上好的松脂放在细网格布袋子里煮,用热水煮。煮出来浮在表面的就用竹制的工具捞出来,再放到水里煮。然后再放入生白茯苓,再倒碎,磨成粉末,这样每天取一点刷牙。不仅能使牙齿坚固,还能保持容颜,使头发乌黑发亮。”


使牙齿加固我觉得可信,但后两者未免有点夸大。


敦煌石窟中的壁画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的。


到明代更有人主张用左右手同时擦牙。可见,那时的牙刷使用还不是普遍。在莫高窟的经变画,如唐《劳度叉斗经变》中,描绘“外道”最终皈依佛法时,常常进行洗浴、剃度、揩齿的情景。


▲佛教中的揩齿,真的在用手


揩齿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画上那样: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药物,抹在牙齿上,再用牙刷去刷。要将手和牙齿接触,总觉得怪怪的。


▲不过好在还有这个


《清稗类钞》收录了一首“牙刷铭”:


惟口启羞,亦复含垢。积垢毁齿,大开狗窦。

有物拭之,晨兴之候。短小精悍,誓歼群丑。

狗窦就是类似于小孩子没有门牙,那种样子,很滑稽。



从这里不难看出,到了清末有些人刷牙已是早晚各刷一次了。自此,刷牙这一重要的卫生保健习惯,也就延续到了今天。那么,你有古人讲卫生么?


牙膏和牙粉


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中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牙膏。确切地说,这种牙膏其实是“药膏”,与之相配套的,是植毛牙刷。


宋朝人对护齿还是有研究的,随着雏形牙膏的出现,又出现了材质各异的“牙粉”。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曾自己配制过牙粉。他把松脂和茯苓晒干捣末,筛出细粉来装袋,这便是“苏氏牙粉”。刷牙时,先把一小勺牙粉放嘴里,喝口水,漱一下,吐出,然后再刷牙。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也曾配制过牙粉,“沈氏牙粉”的主要原料是苦参,其制作方法与“苏氏牙粉”基本相同,但是刷牙的方法却与苏轼不同:苏轼是先用牙粉漱口,吐出后再刷牙;而沈括则是在马尾巴牙刷上蘸上清水,洒上牙粉,再刷牙。沈括的刷牙方式已经接近于今人了。


刷牙方法


除了这些护齿方法之外,古人还发明了一种简易的刷牙方法——嚼木,即饭后嚼些嫩树枝来清洁牙齿。


▲对,就是这种木头


《本草纲目》中有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的记载。《华严经》中说,“嚼木”共有十大好处:消宿食、除痰疾、解众毒、去齿垢、发口香、能名目、润泽喉咙、唇无皱裂、增益声气、食不爽味。嚼些嫩树枝就能收到这些护齿效果,这恐怕是很多现代人没有想到的。


齿木


武则天时代,有个僧人叫义净,他原来是长安大荐福寺的,后来游学到天竺,就是印度。在归国前夕,写了本书叫《南海寄归内法传》,首次将印度人人洁齿的方法正式介绍到国内。上文说道,古人会在嘴里嚼树枝洁净口腔,当时,我们把这些叫做“齿木”。


齿木的取材制作非常简单:取楮、桃、槐、柳等常见树木的枝条,蓄以备用,使用时将枝条一端用牙齿轻缓细嚼,使木纤维散开成绒絮状,然后用絮状端揩刷牙齿。古人要这么自己嚼出来,突然觉得好心疼。印度人不仅食后要嚼齿木,每日晨起也必要嚼齿木。古人在工业化没有到来的时刻,自己发明牙刷,看着也是蛮可爱的。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也有对这种刷牙方式的记载。


如杜甫《别赞上人》:


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杜甫早上起来也是要用“杨枝”刷牙的,大家脑补一下,我们的杜甫早上拿个柳枝刷牙,想的是忧国忧民的南北大事,岂不是很感动?


还有白居易的《临水坐》:


昔为东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内人。

手把杨枝临水坐,闲思往事似前身。


不知道这里是不是拿着杨枝,饭后漱口。


后来杨枝发生了异化。中国不像印度温暖潮湿,“齿木”取材不方便。


大约是为了寻找齿木的替代品,赵宋时代,出现了用马尾制成的植毛牙刷,名曰“刷牙子”。


宋人周守中在《养生类纂》中记载:“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说明,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用带毛的牙刷来刷牙了,只是最初的材质是马尾,这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


至南宋,牙刷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因为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甚至出现了牙刷“专卖店”。宋吴自牧《梦粱录·铺席》中的如下载:狮子巷口徐家纸札铺、凌家刷牙铺、巷口陈花脚面食店、傅官人刷牙铺、杨将领药铺......可以看到有很多牙铺。



后来,考古学家曾在辽墓穴中发现过骨质的牙刷柄,它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牙刷实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


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墓中有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经考证,认定此物为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洁用具,即今天所说的“牙签”。


晋代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中也有“寄一枚剔牙签给兄长您”的话语,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牙签剔牙了,而且把这种东西视如贵物,不然陆云也不至于大老远地给哥哥寄一枚牙签。


文章转载自微信号“历史研习社”

编排:@耕读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昨日小雪,你去博物馆看那场夺魄的冬日初雪了吗

榫卯能玩儿吗?龙椅能坐吗?文物能摸吗?在这个展上,你都可以的

吃了这么多年的馒头,你才告诉我,我吃的居然并不是馒头

这小小的香球,经了潘金莲的手,竟成了俗物?

一个鸡食盆,居然被萨马兰奇亲手挑中,成了北京奥运会的“申奥大使”

全球21所设计最别致的博物馆,排在榜首的是这家中国博物馆



新版“看展览”APP上线啦!
更及时、更全面的展讯正在那里等你!


长按二维码下载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