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镇馆之宝 |后母戊鼎

2016-12-26 拿破破 博物馆丨看展览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的青铜重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兽面纹作为主要纹饰。在方鼎的四角,则以突起的扉棱装饰,扉棱之上面是牛首纹,下面仍是兽面纹。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显得神秘乖张,有学者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耳侧以鱼纹为装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后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司母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后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



▲鼎内铭文“司母戊”


后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20世纪70年代,我国古文字学界有转接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一种新考释观点,将“司”字改释为“后”。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必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认为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释为“后”字似乎更加妥贴。


1946年10月底,适逢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河南方面用专车把后母戊鼎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代晚期 后母戊鼎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挖掘工作是在半夜时分秘密进行的,下挖约10米深时,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经过三个多昼夜的劳作,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吴培文先生生前与大鼎合影


方鼎的出土始终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不久,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前来“参观”。后北平古董商也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钢锯条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没锯动。后来,村民望着被折磨得伤痕累累的大鼎,把这样精美的祖先留给后代的方鼎破坏了太可惜,终于回心转意,于是停止肢解,又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来,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村民为了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方鼎那失去的一只鼎耳至今没有找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两只耳完整的大鼎,就是有赖于专家按照仅存的一只的模样,复制后修复上去的。


【资料】来源于网络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国宝寻理丨虢季子白盘

【国宝】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

大禹治水留下的神碑,消失千年,终现人间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秦式玉器

皇帝视之如珍宝,小道士却用它腌菜,同一件器物待遇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尤物:云鬓花颜金步摇




新版“看展览”APP上线啦!
更及时、更全面的展讯正在那里等你!


长按二维码下载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