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点VS槽点,《国家宝藏》究竟值不值9.4的高分?

2017-12-11 羽林郎 博物馆丨看展览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作为一种全新的定位,将综艺与博物馆联系,九大馆长齐坐镇,明星参与“国宝守护”,创新演绎前世传奇,用综艺拉近历史文化与普通人的距离。”




听闻此消息,你是否一边担心文物、历史和博物馆被综艺玩坏了?一边又忍不住期待冰冷的文物以温暖的姿态与大家见面?


来自@北丘庐


目前,《国家宝藏》已经播出了两集,播出进度完成2/9,豆瓣评分9.4,看来大家对于这个节目的出现,还是颇感惊喜的。


但是,这么高的评分是否代表着这节目完美到人人满意呢?似乎不尽然……


文博综艺,新的惊喜?

作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国家宝藏》一开播,便带给了大家独特体验。


有的人感受到了和参观博物馆不一样的轻松

来自豆瓣网友

 

有的人,用其他的节目影响力与之相比,很是看好(机智的你快来预言一下它的效应)

@西语 “《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有1.5万人申请故宫志愿者。诗词大会等节目让诗词学习成为潮流…《国家宝藏》基本受众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对内,强民心,增加民族自豪感,对外,显形象,扩大软文化影响。”(知乎)


如果说,让有点兴趣的人来进一步关注历史文化,是节目第一步容易达成的“继续圈粉”成就。

 

那让本来不了解、“不感冒”的人开始了解与喜爱,文博综艺节目迈出了第二步,向“路人转粉”进阶。


来自豆瓣网友


或许在学生阶段的学习让你对它们留下了不友好的印象,不如借此机会重新认识它们。




这些反馈,正是对“文博+综艺”形式创新认可


来自哔哩哔哩网友

 

另外,节目定位也让不少博物馆和文物爱好者有些激动。以前,要想在身边找一个知音一起分享,实在是难啊!


来自豆瓣网友


有不少志愿者因为节目的主题而感动,更加欣慰第一期让博物馆志愿者走入大家的视野,也期待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来自陕历博志愿者知乎回答

明星讲国宝?

或许很多人不会想到,看似很难联系到一起去的两个主体,竟然在这档节目中相遇。



来自读者留言


明星讲国宝,靠谱不靠谱?

 

不可否认,明星的参与给节目带来了很多的有利条件:

 

比如话题的热度、明星对收视和节目关注度的积极影响、观众群的扩大及带动节目的“综艺感”…...

 

“有你家XX参加国家宝藏哎!”



内心:哈哈哈要去看


开播之前有人担心喧宾夺主。但节目环节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这一影响。


影视明星主要还是干自己的老本行,他们帮你演绎文物的前世传奇,专业人士给你讲述今生故事。

 

用明星吸引来的观众,能让他们接着追下去,说明节目确实有魅力。


来自哔哩哔哩网友(这位网友的头像已经暴露)


来自豆瓣网友(哈哈哈)

第一道文化大餐

从第一期节目来看,表白和打call的观众确实不少。

 

001号讲解员串联全场,张弛有度,语言恰到好处。

 

对于文物今生故事的讲述,让非遗传承人、博物馆志愿者和文物保护走进大家的视野。

 

国画颜料的难寻与难做,来一个现场讲解与展示。



现场演示(动图)

 

博物馆志愿者内心的热爱和工作的认真,让人对他们肃然起敬,对志愿者工作心向往之。



故宫志愿者

 

那场被称为“文物保护奇迹”的文物南迁,凝聚着多少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文物保护是一代代工作者的传承。



梁家几代人守护文物

 

梁家几代人守护文物的故事让不少观众感动。其实,和他们一样的人和事,还有许多值得后人铭记。

来自知乎网友


或许很多人去过故宫,但是却没有多少人了解故宫博物院的院史。

 

下次再去故宫,若有时间,别忘了宝蕴楼的“院史陈列”,可能会知晓更多让你感动的故事。

第二场文化盛宴

经历了一番波折,荆楚文化宝库“湖北省博物馆”依然准时赴约。


前世传奇以独特视角让宝剑“成仙”,暗含宝剑入楚的一种假说“陪嫁”。


年轻的文保工作者让普通观众看到科技如何帮助我们研究文物,用微观世界发现的宝剑“密码”进一步解开合金成分、铸造工艺等谜团。



剑刃部分放大


用成分检测与科学对比,揭开千年不朽的传奇宝剑“黑科技”,让人不得不服老祖宗的智慧。



三个不腐的原因你还记得吗?


秦简的前世传奇可以说是承包了本期的主要笑点。小品穿插的形式,将墓主人棺内随葬的竹简中的法律条文生动演绎。



“夫君”和“娘子”的事情也是要管的(耳朵都揪坏了呀)




陈振裕教授讲述睡虎地秦简今生故事,竹简发现的独特位置,它何以保存千年,零散的竹简如何从发现之时就合理编号。陈老展示了一位考古学者的独特魅力。




今日说(秦)法,云梦秦简为我们难得再现了秦的法律细节及相关内容。其中的一些方法仍然在今天的刑侦、法医等领域有所沿用。



让古乐的生命继续延续,从击打的“击槌”到编钟演奏技法,谭军老师的编钟古乐演奏课程和培养的青年乐团让我们看到了古老乐器在现代的传承与新生。



两期节目中,馆长们的总结、评述和细节的增补、对文物的诠释总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每次到这一环节,总想让他们再多说几句,真是听得不过瘾。



但是,两道文化大餐如果仔细品味,可能有人已经发现,晚宴中有的“食材”质量欠佳......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节目中的问题同样引起很多人关注,有的槽点大有“围攻”之势。

服饰与道具槽点多?

第一期开播之前,官方曝光了演员的情景剧角色照片。一下子,服饰成为了吐槽的重灾区和“排头兵”。

 

别说是对服饰研究较为深入的“大神”,就算是了解皮毛的普通爱好者,也能看出“宋徽宗”角色的服装硬伤,明黄色配团龙,应该不是宋代皇帝的日常style。

 

除了服饰,家具等方面也被众多网友指出不严谨。


家具等道具有穿越之嫌

 

直接质疑经费问题的网友应该是对服装太过失望:



来自豆瓣网友

还有网友无法忍受,自己上手P图......



来自微博网友


有人对服装道具的问题表达了期待:如果更严谨,可以更好的科普历史细节。




节目的普及形式和内容让细节的粗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宽容。





总体来说仍持积极态度 来自微博


天真地以为普通观众对于情景剧的服饰道具不了解,大概也不会注意太多。


然而事实上,因为节目的平台、与九大博物馆合作的模式,反倒让普通观众有了更多的信任,也就有了这样的评论和回复。


来自哔哩哔哩评论


除了服装、道具等细节,情景剧的合理虚构究竟有没有过度?

剧情怎么才合理?

所谓合理,应该有理、有据、有节为佳。

 

在石鼓的讲述中,可能因为故事性等原因,最终选择了更好进行舞台展现的“司马池父子伪造石鼓”的故事。

 

但是在情节的安排上,却作出了有违史实和容易造成误解的处理。

 

细节,可以暂时解释说普通观众可能注意不到(但其实也不是,呜呜呜),但是情节安排却是能给观众很深印象的。




当诛!居然是当诛!就算是司马池真的伪造一面石鼓充数,获罪无疑,但,罪不至死。

 “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

即使祖训的记载和实施仍有些争议,但是在宋代,文人的地位确实较高。

 

后面的情节更是让人产生司马池因石鼓为假而赴死的感觉。这个故事设计的实在是很有问题。




《宋史》载:“池性质易,不饰厨传,剸剧非所长,又不知吴俗,以是谤讥闻朝廷……徙知晋州,卒。子旦、光,光自有传。从子里。”


画面切换,梁家辉饰演的司马光说“父亲,今天是你的忌日……”这样的一连串诉说,和上面的情节相连,怎么看,都像是司马池因此而死(皇帝:这锅我不背)

 

但是,实际上这是一则并未见于史书的轶事,并且流传的故事版本还是多以司马池找人作伪石鼓,后被人发现而获罪(不是处死)

 

将这样的轶事再次加工、扭转剧情,并且展示在舞台上,实在是存在着误导之嫌。


第二期节目的传奇演绎,别的不提,就是楚王两次说到“送的青铜”这样的台词,实在让人一惊。(一秒出戏)






曾侯乙编钟是青铜乐器,没错。但是“青铜”这一名称,应该是不属于它当时的名称,作为原料赠送更不可能是送“青铜”。


“青铜”是因氧化等原因造成了铜器表面铜锈,因铜锈多为青绿色,因此得名。楚王好好的干嘛送生锈了的铜呢?


既然这一节的情景剧走的是正经风,那台词方面是不是也应该更严谨一些呢?


文物本体信息去哪了?

有不少观众发现节目对于文物本体的信息介绍很少,而第一期的三件文物中,对石鼓而言更是少之又少。

 

梁家辉和张国立的讲述中均未提及石鼓的制作年代与文字内容,节目中,在梁家辉进入展厅内看到石鼓时,几句字幕解释一闪而过(要不是我手快...)



字幕中出现文物年代


虽然石鼓的不少信息存在着争议,但是这样的忽视实属不妥。前世与今生讲述之后,几乎连文物年代都没有明确告诉观众。

 

短剧开始:唐朝时期,石鼓横空出世,之后就过渡到司马池父子的故事。对唐朝发现石鼓之事也是一句带过。




在艺术上,设计者可能为了与后面今生故事的讲述形成联系,但是这样的做法无异于买椟还珠。

 

讲述中突出了石鼓上文字作为汉字一种字体的意义,并且上升到了很高的认识高度,这样的延伸其实有所偏差。


石鼓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此,而关于文字的意义也有比它更恰当的文物进行展示。

 

如果没有看到单院长后面的总结,又有几人知晓十面石鼓的文字和先秦的历史文化有关?注意到之后,会理解石鼓的文化内涵吗?



单院长总结


避开学界争议无可厚非,但是在主体演绎和讲述中完全舍弃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文物的本体信息相对枯燥,有的专业性较强,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有限。如何把握好对文物解读各方面的平衡,在不忽视本体信息的前提下,用更为严谨的态度来讲述“前世传奇”,能真的符合“合理虚构”,是这类节目未来需要真正探索的地方!

有人说,不过瘾!

由于节目受众的目标定位,自然会有一些知识储备较多的观众感到失望



来自豆瓣网友

国宝投票谁做主?

节目最后留下了官方微博和微信投票平台,那观众选择的文物,会决定最终每个博物馆选择的那件文物吗?

 

如果是的话,那明星可能间接造成了影响:

 

小编看完节目首播,就打开微博去投票,发现粉丝们的力量实在强大,节目刚刚播完,“各种釉彩大瓶”的票数那是遥遥领先……(最近好像不明显了)

 

投票的选择上,观众对于文物自身认识比重可能会降低。(哪个粉丝会抵挡自家爱豆的魅力啊)



(喜番,喜番还不行吗)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个小问题,微博投票只能提交一次,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看完每期节目才会对三件文物有着情感倾向。

 

那么问题来了:第一期节目投了之后,看完后面的内容投不了怎么办?

 

投票的问题还期待官方解答。

为你加油

小编在看到第一期的剧照曝光时,内心也是感到些许失望,央视牵头下,毕竟是和博物馆联合的节目,怎么出现如此明显的硬伤,尤其在看了大神的对服装吐槽之后,对于文博+综艺的形式内心更加疑惑。

 

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朋友写下的看法,似乎有所悟。


“在这种万物皆可娱乐化的时代,能做到这样也算出迈出了第一步,能被人看到了。精益求精很好,但也不能曲高和寡固步自封。”(@月野)

 

看完第一期节目,看到了节目导演的手札。



点击查看大图  来自@于三娘


伴随着手札,还有那句“一腔赤诚,一片丹心,已尽全力,仍注定不能尽善。缺失之处,恳请大家的校订和包容。”

 

就这样被感动了:


可能第一步是最难的,《国家宝藏》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尝试,相信在探索寓教于乐,博物馆走进生活的路上,博物馆人们会继续加油,越走越好。

今日话题

《国家宝藏》已经播出两期了,你是否对节目也有许多不吐不快的想法呢?快来留言吧!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其实,你可以更好地看懂山西壁画展!


博物馆里那些奇奇怪的名字,到底都是什么意思?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