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南省博新馆首个大型特展!《东方既白》重点展品一览

2018-01-03 小太阳 博物馆丨看展览

春秋战国

政治格局八方风雨、文化现象异彩纷呈

湖南省博新馆首个大型特展

“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

240件/套珍贵文物

通过政治大变革、生产大发展、

技术大创新、思想大迸发四个方面

带观众进入这段复杂的历史

小编没有时光机带你瞬间穿越到湘博

但可以精选部分重点展品

带你线上看展


1

礼崩乐坏 诸侯混战


▲郑国公的九鼎八簋


礼制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礼仪用于划分人的身份,形成等级制度,音乐可以教化人心,潜移默化人们的行为。其中,鼎是极为重要的礼器,象征着权力,周礼规定天子使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


这是郑国公所使用的一组礼器,包括九鼎八簋,共有31件。郑国位于现在的河南新郑,庄公在位期间成为最强势的诸侯国,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例。


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天子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在许多诸侯国墓葬中出土了九鼎八簋的礼器组合,充分体现了当时诸侯僭用天子礼制,同时也折射出各国向往成为“霸主”。这就是孔子感叹的“礼崩乐坏”。


▲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记载了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盟誓时的誓辞,大致是说:参与会盟的人都要忠心盟主,共同对抗敌人,不再扩充奴隶、土地和财产,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盟书》用晋国官方文字书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字。


春秋时期,旧有的封建宗法制开始动摇,诸侯国之间、公室与卿大夫之间、卿大夫之间,为了重新划分利益,订盟誓约,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礼制。


▲吴王夫差矛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和秦穆公等霸主先后代天子征讨、主持会盟。后来,战争由争霸转变为兼并,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兵种、战术也发生变化。


到了战国中期,仅剩下秦、楚、韩、赵、魏、齐、燕七个大国,称为“战国七雄”,这也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


这件矛有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zuó)”字样,与越王勾践剑同在楚国郢都出土,说明吴越两国王室贵重兵器都成了楚国的战利品。


吴国是春秋中后期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王阖闾、夫差重用孙武、伍子胥等名将,国力达到鼎盛,灭掉越国,北上争霸。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吞并吴国以复仇。楚国又灭掉了越国。


▲水陆攻占图铜壶


这是水陆攻战图铜壶,画面中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描绘采桑射猎,中层有宴乐弋射,下层是水陆战争。人物呈现水平排列,主次关系分明,注意对环境的衬托。


春秋战国战乱频繁,战争方式不断变化,初期以车战为主,后来逐渐演变为步兵、骑兵联合开展野战和包围战,兼有舟师水战。各国为了提高战斗力,制作杀伤力更强的兵器。孟子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生动概括了战争的残酷。


▲杜虎兵符


虎符,又称为兵符,是中国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京师,左半颁发给领兵驻外的将军。每一支军队都有专用的虎符。


需要调动军队时,朝廷会派遣使者拿着右半前往军队驻地,与将军持有的左半合一,铭文刚好对上。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把持军权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


这件杜虎兵符青铜质地,模仿虎的形态,身上的错金铭文有9行,共40字,用于调动秦国驻扎在杜地的军队。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关于虎符调兵的故事,例如窃符救赵。


秦国军队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不敢出兵。魏信陵君以大局为重,请魏王的宠妃如姬窃取虎符,然后夺取兵权,率领魏军击败了秦军。


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可以点燃烽火,不需要使用虎符,各地军队看到烽火就要立刻救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例子。


▲战车上的矛状车軎


商至春秋,车战是基本作战形式。双方战车列成车阵,交锋时,车阵乱了就很难快速重新排列,胜负分明。车战的基本作战单位是“乘”,以战车为中心,配有一定数量的步兵,再加上后勤人员和装备。乘的数量直接体现了国力的强弱。


这种锋利的矛状车軎,装于战车车轴头上时,軎辖头朝上,矛叶与地平行,用于方便杀伤近处的敌人。


▲双色铜剑


铜剑是步战兵器,步战比车战更为灵活机动。这件双色铜剑也称“插心剑”,剑刃黑亮,剑脊浅绿。据研究,剑刃含锡较多,相对坚利,剑脊含铅较多,更为柔韧,不易折断合金技术反映了楚国铸造兵器的高超水平。


▲鸣镝箭


各国在争战中谋求生存与强大,赵国曾多次被周边游牧民族打败,从中吸取教训,率先开始了“胡服骑射”改革,各国纷纷效法,相继建立大规模的骑兵部队。骑兵作为新兴的技术兵种,主要武器是弓箭,成为当时快速作战、出奇制胜的部队。


鸣镝箭,也称为响箭,由镞锋镞铤组成,材质大多采用骨和铜,有攻击和报警的功能,是游牧民族的重要武器。相传,鸣镝由匈奴的冒顿单于发明,直到明清之际还大量使用。


▲皮甲胄


在战争中,双方力求杀伤敌人、保护自己,防护器具应运而生。这类器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穿着在身上的盔甲,另一类是拿在手上的盾牌,用来抵挡攻击。这组甲胄用皮革制成,表面髹漆。


2

革旧鼎新,焕发生机



▲铁镰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加快了农田开发和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大大增加了农业的产量。铁器成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引发了技术基础的巨大变化。这些铁制的锸、钺、斧、锄、镰等都是较为高效的农具,比青铜农具更加坚利。


▲“橐(tuó)泉宫当”瓦当


诸侯国的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聚集了众多人口。当时商品交换发展迅速,四方特产跨国交易,金属货币流通便利,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大商人。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描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些瓦当装饰了许多动物形象,时代与地域特色鲜明。咸阳城址出土了车马图壁画,用于装饰秦国的宫殿。


▲郢爰金版


楚国货币郢爰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黄金货币。


正面有“郢爰”戳印,“郢”是楚国都城,“爰”为一种货币重量单位,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


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天平称量后交换其它物品。这是发现最为完整的郢爰金版,十分珍贵。据文献记载,郢爰仅在上层社会流通,主要用于礼聘、游说、君王赠赏、大宗交易。


▲“鄂君启”错金铜车节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是楚怀王颁发给儿子鄂君启的货物免税通行证,有2件舟节,3件车节,表面的错金铭文记录了,从“鄂”地到“郢”都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船只调配,以及相关特权等,还严格规定了运输范围、船只数量、禁运物资等。这是车节的1件。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相继扩大,商品经济出现了大发展的景象,著名的商人有郑国的弦高、越国的范蠡、秦国的吕布韦等。


▲大騩(guī)两诏九斤铜权


铜权是“度量衡”中的衡器,用于测定器物重量,俗称秤砣。大騩两诏九斤铜权重2.27千克,铸有铭文“大騩”,以及秦始皇帝和二世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实际上就是以法令形式肯定秦国原有制度,并向全国推广。大騩是山名,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南。


3

神技天工 人性张力


▲曾侯乙墓青铜尊、盘


春秋战国时期,“百工以巧尽器械”,彰显出“匠人精神”。青铜器整体脱离礼制规范,出现了自由舒展变化的审美趋势,功能从祭祀转向实用,形制不断推陈出新,铸造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曾侯乙墓青铜尊、盘两件器物浑然一体,造型美观、纹饰繁缛,共有84条龙,80条蟠螭,镂空装饰使用了失蜡法,玲珑剔透,层次丰富,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巧的青铜器。


失蜡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金属器铸造方法,用蜡做模,模外做陶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模型成了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进去,冷却成型。


▲双翼错银铜神兽


错金、银也是当时的新工艺。金、银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锻制成丝、条、片,嵌在器物表面的凹槽内,经过打磨,形成色彩鲜明的文字或图案。


双翼错银铜神兽是压席镇器或陈设用品,造型类似后来的辟邪。它口部张开,脖子弯曲,翅膀扇动,看起来威武敏捷,具有极强的震慑力。


五官、羽毛用银线错出轮廓,斑纹由粗细不同银片、银线构成,尤其是背上的两只龙雀鸟纹十分精彩,显示出匠人奇特的想象和高超的技艺。底部的铭文记录了制作时间、工匠及监造者。


▲金盏、金漏勺


金盏是目前所见最大最重的先秦金器,盖面和盏口铸有精细的云纹、勾连雷纹、蟠螭纹等。整器使用分铸法铸造而成,先将捉手、盖、身、足分别铸好,浇铸器身再合范成整体,与当时青铜器铸造方法相同,可见金银器制造受青铜文化影响很深。

▲猪形酒具盒


这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式便携酒具盒,用于盛放耳杯,两端握手有销拴固定。它造型新颖,盒身为双首连体的猪,嘴、鼻、眼、耳都雕刻得惟妙惟肖,还装饰了宴飨、狩猎等生活场景图案,体现了楚人的世俗情致。


漆器最初仿青铜器,后来逐渐走出青铜器的影响,风格朝轻便实用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摒弃陈俗、追求个性表达与抒发浪漫情怀的造物风尚。


▲黑陶鸟柱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竞相炫耀实力,物华器美,陶瓷业得到飞速发展,新工艺、新器形、新纹饰不断涌现。


黑陶鸟柱盘是一件水器,盘中圆柱托起一只飞鸟,盘口沿边有S形纹,侧壁有卷云纹和三角形纹。器物在烧造时,使用了中山国特有的新式制陶工艺“渗碳法”,有意让漂浮在烟里的炭颗粒渗入坯体,使之黑亮。



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诸侯国间的服饰习俗存在明显差异。士大夫普遍采用丝织品,出现了一种美观实用的新式服装“深衣”。这是楚地出土的衣服,用锦为面料,上面有龙、凤等七图案,需要复杂的提花装置和熟练的技艺才能织成,堪称战国时期织锦的典范。


▲组玉佩


“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意境,通过器物把精神意味与境界表达出来。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是人们表达内在精神的重要载体,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用佩玉的方式来规范君子的道德和行为。


华丽的组玉佩在贵族中很流行,可以彰显品德和身份。此套组玉佩由11件玉饰组成,最上方以一枚玉璧为挈领,管珠分为两列,玉器表面都雕琢了芽谷纹。


▲浮雕十弦琴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既有维护礼制所需的雅乐,也有释放心灵、悦人悦己的民间俗乐。其中,郑、卫、楚等地流行的民间音乐最具影响。


琴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传统乐器,先秦时常与瑟配合,广泛用于祭祀、宴享和娱乐,受大众普遍喜爱,有“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这张琴有十根弦,琴面有凤、蛇、兽面纹等浮雕,是迄今所见先秦最精美古琴之一。


4

思想绽放 文化奠基



▲楚简《老子》乙18枚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用“道”来探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观点。


道家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郭店竹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组,主要论述道的存在与运行、道与治国修身。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要代表,核心思想是“仁”,崇尚中庸、和谐,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礼乐的作用。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后来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两千余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这块画像石描绘了孔子见老子的情景。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晚期,许多文献都记录了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当时尚未形成儒家、道家等诸子学派之分。


▲楚简《墨子》佚篇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反对兼并战争,提出非攻主张。


战国后期墨家分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光学、力学等研究,另一支则转化为游侠。 


▲《韩非子》


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要代表有春秋的管仲、子产,战国的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等。


《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纵横就是合纵连横的意思。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大多是擅长策辩,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家群体。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不仅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更是纠正了《史记》对苏秦活动年代的错误。


▲“扁鹊行医图”拓片


随着巫、医的分流和医学研究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理论逐渐形成,著名医学家有世称扁鹊的秦越人等,他编写了《禁方书》等医学专著。马王堆汉墓、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大批医书,基本成书于春秋战国之时。


尾声

华夏认同 文化融合



▲晋姞匜


晋姞匜出土于芮国墓地,根据底部铭文推测是晋国女子所用的器物,她可能是联姻到了芮国。两国联姻具有政治意义,亦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帝画像》


《五帝画像》描绘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人物。相传,他们都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的部落联盟首领,德才兼备,符合人们理想中的君王形象,被称为五帝。


三晋、齐鲁、吴越、秦、楚等地都将其祖先追溯到五帝,同宗同源的观念为政治大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湖南地区还发现了古代舜帝陵遗址。


展览信息

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29日—2018年3月28日

展览地点: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二厅

展览票价:30元/人

优惠票:15元/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在校学生、现役军人、低保户凭有效证件)

资料由湖南省博物馆提供,并获得授权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你见过会说话的文物吗?


拒绝马拉松式看展!让我们一起悠哉游哉得去逛馆吧!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