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00年前落榜的那个考生,后来怎么样了?

黑逗 博物馆丨看展览 2019-12-25


公元1018年,北宋天禧二年。

 

一个三十五岁的中年男人——柳永,默默回想着礼部考试的结果,憋了一肚子气。因为这是他第三次落榜了。

 

第一次落榜是因为圣上不喜欢浮华文章,第二次落榜可能是没发挥好,第三次呢?还有什么说辞?

 

再看看自己那在本次考试中光荣中了进士的亲大哥柳三复,虽然碍于弟弟的面子不好手舞足蹈,但那神情分明透着一股得意,柳永就愤愤不平:我二十岁写下那首“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望海潮》,阅读量100W+,满大街没有一个人不是我的粉丝。那时候大哥在干嘛?天天蹴鞠玩儿!没出息!


▲《宋太祖蹴鞠图》,上海博物馆藏,蹴鞠是宋人喜爱的运动之一


可是凭什么大哥天天蹴鞠都能考上进士,我文采风流胜过他百倍,却总在科举这条小水沟里翻船呢?


柳永越想越气愤,索性抄起纸笔,写下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北宋青白瓷温碗注子,安徽博物院藏

 

什么科举!大不了老子不考了!从今往后,做一个自由职业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考科举的想法只是一时冲动。经过六年的备考,在41岁那年,柳永再次踏上了赴京赶考之路。


然而那首冲动之下完成的《鹤冲天》,影响却异常深远。

 

这首词变成了继《望海潮》之后的又一篇100W+,大街上人人念诵,互相传阅。它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据说仁宗读罢这首词,轻蔑地写下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 宋仁宗画像


你想做自由职业者,朕当然要满足你的心愿啦~


于是,柳永第四次落榜了。


这次落榜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柳永没有再去考试,而是真的当了自由职业者,打出“奉圣旨填词柳三变”的名号,专门为歌姬、舞女、乐队等娱乐业人士填词。

 

自带百万粉丝的天才词作家终于投身专职创作,消息轰动了整个北宋娱乐圈。各路演艺明星纷纷找到柳永,要求他为自己撰写宣传文案,比如说: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解教天上念奴羞,不怕掌中飞燕妒。

玲珑绣扇花藏语。宛转香茵云衬步。王孙若拟赠千金,只在画楼东畔住。”


“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金鹅扇掩调累累,文杏梁高尘簌簌。

鸾吟凤啸清相续。管裂弦焦争可逐。何当夜名入连昌,飞上九天歌一曲。”

 

几个人一起宣传也不要紧,反正能被大V翻牌子就是莫大的荣幸:

 

“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于我情多。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个。”

 

柳永排行老七,于是娱乐圈又流传开这样的顺口溜: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当然,在撰写推广文案之余,柳永也创作了很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最著名的当属那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雨霖铃》。还有在一千年后入选语文课本的《八声甘州》。

 

一支笔用来包装他人,一支笔用来抒发真我,这样的创作风格在当时的北宋,乃至辽国、大理、西夏,都极为罕见。柳永在当时的火爆程度,大概等于如今的TFboys+杨洋+偶像练习生+……的总和吧。套用一位西夏官员的10个字来概括——“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于公元1054年左右去世,但他的词不仅在北宋走红,在1000年后的今天也一样受到大众欢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句子,足以让人感同身受。


为什么柳永的词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接地气”。

 

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时期,精英贵族、英雄豪杰,都是少数,是处在金字塔塔尖上的一小部分人。而构成金字塔庞大基座的,则是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的确,在柳永之前,也有不少更优秀的词作,比如李煜的作品,“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国仇家恨、离愁别绪写得极为动人。

 

但与宫廷贵族的生活相比,绝大多数人更熟悉柳永笔下的那个世界:科场失意发牢骚、每天泡妞喝酒、要和好基友分别了真不舍……诸如此类的细节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对这些小事的体会,远比所谓“忠君报国”之类要来得深刻。


▲ 李嵩《货郎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柳永作品具有极为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它们能拥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而这种深厚的群众基础,又和宋朝的时代背景有关。在宋朝,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事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的人员不断增多,城市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平民的、世俗的文化,在宋朝逐渐形成,并发展到高峰。而专注于表达个人情感、着力描写市井生活的柳永,恰恰顺应了又推动了这一时代潮流。

 

世俗文化的表现是多样的,除了柳永那些旖旎的词作,还可以是《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载的那些热闹的街市,也可以是《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汴京气象,更可以是考古出土的那些宋代日常用品……


▲ 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出土部分瓷器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面对着这些,就好像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回到宋朝,回到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或任意一个宋朝城市的街头,宋代的城市气象、宋人的生活美学,扑面而来。



现在,三联中读资深编辑团队,经过500天的精心打磨,出品首档大师精品课——《宋朝美学十讲》,带您追溯宋人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更加深入地体会宋代的诗意生活。


课程请来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爱好宋词的董卿,以“领读者”的身份,为我们做一个有关宋词、宋代之美的导读,推开宋代美学世界的大门。




在她的领读下,10位名家大师将从不同层面揭开宋朝历史画卷,引领我们走入宋朝那个精致、优雅的世界。


讲师阵容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邓小南——总序


开篇第一讲,邓小南教授将从宋代的立国形势、文化风气以及士人对意境的追求几个方面,以宏观的方式带我们重新认识宋朝。只有对宋朝有了大致的了解,才能知道为什么宋朝美学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余辉——开篇·《清明上河图》


宋朝的打开方式,大家最为熟悉的当然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繁荣的城市面貌展现给千年之后的我们。故宫博物院资深古画研究专家余辉,多年来潜心研究此画,他将带大家一起解密《清明上河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立华——理学


两宋时期的士大夫饱读诗书、胸怀抱负,面对国之忧患,表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随着儒家文化的复兴,理学出现,并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 郑培凯——茶事


在宋代,不止文人喝茶,上到皇帝,下到普通老百姓,喝茶已经完成变成了全国的一种风尚。喝茶为什么风靡全国?宋代人喝茶的时候有哪些特殊的习惯?这一讲将告诉您。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王连起——书法


进入宋代,写意成为文人书法追求的方向,表现个人风格也是一种时尚。宋代皇室成员不乏书法造诣较高者,书法界的四大明星也在此时出现: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 朱青生——宋画


古人讲究“书画同源”,理解了书法,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宋画。看透了这个秘密,才能完成对宋画的理解,以及我们还能试着横向去思考、找寻,例如:宋画与文艺复兴之间有什么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扬之水——名物


器物,是宋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是最能代表宋人生活与文化趣味的“四般闲事”。而与之相关的器物——茶器、酒器、花器、香器、文房用具等等,也都在宋朝,被赋予了“雅”的品格。这一讲,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为大家讲述宋代的器物之美。


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廖宝秀——宋瓷


西方学者将宋朝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宋代瓷器,以其胎釉本身的美,达到了中国陶瓷美学的高峰。在这一讲中,古陶瓷研究界的著名学者廖宝秀,将为大家一一细数五大名窑、宋瓷中极简主义美学的体现,以及宋朝人是如何使用瓷器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康震——宋词


宋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说,这一时期涌现的词作家也数不胜数。不同于现代的“速食文学”,宋词在语言通俗的同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过了千年岁月的考验,仍能在文学史中熠熠闪光。


当代艺术家、园林学者 叶放——雅集


雅集是宋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他们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写诗和绘画,携手传播着宋人躬身实践和付诸想象的种种生活情趣。在最后这一讲里,我们邀请到了当代艺术家、园林学者、国内最早的现代雅集推广者叶放,带大家走进宋人的朋友圈,看看在古代这些雅士们都是怎么玩的。

现在订阅只需49

长按下图二维码加入课程。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这个七月,一起去“修仙”


一个不喜欢瓷器的书法家不是好皇帝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742989656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