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懿传》里的瓷器道具,隐藏着一个大BUG……

一枕星河 博物馆丨看展览 2019-12-25

近期《如懿传》热播,它与之前完结的《延禧攻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剧情中的宫闱争斗正趋于白热化。《如懿传》的宣传重点也在于它“尽可能地贴近历史”、“将清代三百年的历史浓缩于六十年中”。


那么在《延禧攻略》之后,我们再来细观《如懿传》的瓷器道具,看看他们是否像宣传得那样尊重历史呢?


印 盒

我们在很多古装剧的案头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印盒,《如懿传》也不例外,剧中书桌案头就放置了蓝釉印盒和青釉印盒。



印盒是文房用品之一,用于盛放印泥,一般放置在书房桌案上。印盒是一种小型盖盒,也称为“印泥盒”、“印泥缸”,古时曾称为“印奁”。它最早产生于什么时代,目前并不能完全确定,从印泥产生的时间推断,可能早于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印盒。


印盒以圆、方、长方为主,有一定的深度,避免印泥隆起粘住盒盖。印盒以不渗油为要务,所以瓷质印盒最为适宜——陶器容易渗油,铜、铁等金属印盒长久使用又容易腐蚀变色,都不宜使用。


宋代曾巩《冬夜即事》有诗云:“印奁封罢阁钤间,喜有秋毫免素餐。”从传世及发掘的瓷器中可知,宋代官、哥、定、越、龙泉、湖田(图2)等窑均烧造过印盒,印盒在宋代就已经非常普及。

宋湖田窑青白瓷印泥盒


宋代盖盒


现在我们所见的印盒,以明清传世品最为多见,早期的印盒因其实用性质,多数很难流传下来。这些印盒中尤以清代宫廷使用的印盒最为精美。《如懿传》中出现的印盒大致符合历史背景。

辽三彩印泥盒


元代龙泉窑印泥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豇豆红釉印泥盒


天津博物馆藏清康熙浆胎青花海水云龙纹瓷印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画珐琅花鸟纹印泥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粉青釉云蝠纹印泥盒


首都博物馆藏清乾隆黄釉粉彩印泥盒


天津博物馆藏清道光款天蓝釉菱花口方印盒


天津博物馆藏民国青花二龙戏珠纹印盒


太 白 尊


除了印盒,还有一件文房用品曾在《如懿传》中出现,只是它没有出现在书桌案头、而是被放置在了娴妃身后的多宝槅子上。



剧中此时的光线昏暗,只能大致看出这件古玩的道具原型应该是大名鼎鼎的“太白尊”。太白尊,又称“太白坛”,是清代康熙时创烧的器形,又因为它形似圈鸡用的竹罩,也称“鸡罩尊”。


北京博物院藏清康熙豇豆红釉暗划团夔凤纹太白尊


太白尊以清代康熙豇豆红釉的最为典型和名贵,康熙豇豆红釉瓷器多为文房用具或者摆件等小件器物,豇豆红釉烧造难度极大,制作工艺殊为精湛,传世的康熙豇豆红釉瓷器屈指可数,后世的仿制品很难与康熙本朝的作品比肩,它的艺术价值早已超越了实用价值。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清康熙豇豆红釉刻暗纹太白尊


花 觚


《如懿传》中娴妃的住处常有插有花卉的青花花觚。



花觚确实是一种花器,流行于元明清,因仿商周时期青铜觚而得名。清代也有把凤尾尊称作花觚的。不同时期的花觚器形有明显的区别。


清康熙青花地白牡丹蟠螭纹花觚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青玉浮雕云龙海水蕉叶花觚


辽宁博物馆藏清乾隆斗彩缠枝番莲八吉祥纹花觚


冠 帽 架


《如懿传》中多次出现“冠帽架”,在如懿给弘历梳头时,冠帽架上顶着他的瓜皮帽,这个用法是正确的。



清代古装剧中也常有这个家伙出镜,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少年天子》、《甄嬛传》。


《康熙微服私访记》


《少年天子》


《甄嬛传》


冠帽架,也叫“官帽架”,即架帽的用具,清代朝冠制度非常严格,帽架也就是冠帽身份的象征,是清代时期官宦人家重要的家具之一。在古时,官帽架一般是被放置在正厅的香案上的,如果来客见官帽架上有男主人的帽子,即可登门拜访;如不见帽子即不方便做客。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款粉彩镂空冠架


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松石绿釉镂空冠架


国家博物馆藏清嘉庆仿雕漆描金双龙戏珠纹冠架


梅 瓶

皇后宫中有一对作为陈设的梅瓶,与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梅瓶有相似之处。


辽宁博物馆藏清乾隆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梅瓶


梅瓶,又称经瓶,北宋时就已出现,各朝各代都有传世名品。梅瓶一般是小口,因口小仅容梅枝而得名,用于盛酒、插花或者观赏陈设,又可做祭祀或者随葬器物,是一种辟邪消灾的风水宝瓶。


南京博物院藏清雍正、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法 轮


《如懿传》中皇后拜佛时,长案上出现了几个金色的法轮,这个道具的使用在古装剧中很罕见。



法轮是佛家八宝之一,象征佛法永不熄灭,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中央八根菱形轮辐代表佛祖释家牟尼一生传教的八件大事。清乾隆时期为迎合社会需要烧造了一批祭器和法物,数量甚多;有些是专为蒙、藏民族所烧制。这反映了当时内地与少数民族融洽亲密的关系。此器施金釉,饰珐琅彩。


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金釉珐琅彩法轮


象 生 瓷


《如懿传》中还出现了一只画风奇特的摆设。



它的外形像个大南瓜,其实并不是道具师的疏忽,而是清代乾隆时期用瓷器模仿瓜果等生物的技术已近出神入化。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清雍正红釉南瓜瓷雕


无论形态还是质感均酷似原物,甚至有时仅凭肉眼竟无法辨别真假,正如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盘


此盘内的象生果品形态逼肖,质感真实,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乾隆时御窑象生瓷尚有海螺、蚌、虾、鸡、鸭、象、鹤、残荷、灵芝等,均造型比例准确,栩栩如生。


外 销 瓷


《如懿传》使用了不少外销瓷风格的道具,这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错误。



明清时期景德镇、漳州、广州等地瓷器大量外销,深受东亚、东南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喜爱和追捧,但是这些外销瓷一般由民窑烧造,为迎合国外市场的需求、外销瓷的艺术风格比较独特,在东方本土的传统基础上兼具异域风情。这与清廷使用的官窑瓷器大为不同。


外销瓷的发现比较迟缓,这是因为国内罕有相似的传世和出土,一般由海外的博物馆收藏,近年来通过打捞沉船又发现了一批在途中颠覆的外销瓷。所以在乾隆时期的宫廷见到外销瓷的可能几乎为零。


外销瓷分为很多种类,《如懿传》中误用的外销瓷有绘有外国人物的、绘有外国纹章的,有改造加装金属配件的,还有具有鲜明纹饰风格的“克拉克”瓷器。


外销瓷之所以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集东方传统与西方审美于一体,是因为很多外销瓷是在景德镇等地生产的瓷器上绘制海外的定制图案,这些图案与国内的喜好很不相同。


中国瓷器到达欧洲后,有一些加上了各种金属装饰(通常是金或银),大多数加工美化瓷器出现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这些装饰有的只是加装了支架或者把手,有的可以改变瓷器的功能,或者保护瓷器比较脆弱的部分(比如壶嘴)。


这种装饰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再华丽的中国彩瓷在欧洲宫廷环境下依然显得素朴,在当时巴洛克美学风行的时代背景下,珍贵的中国瓷器加装上了富丽堂皇的金属装饰,与欧洲宫廷的整体风格趋于和谐。这也是当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清乾隆广彩家族纹章盘


清康熙青花开光花卉纹瓶(欧洲加装铜饰改座式钟)


清乾隆酱釉粉彩花卉纹杯(欧洲改制为墨水盒套件)


清中期矾红花鸟纹碗(欧洲加置铜饰改制香薰)


19世纪欧洲制青花福禄寿三星图花器


清康熙青花花卉纹盘

 

整体上说,《如懿传》使用的瓷器道具处于一般水平,高清镜头下有的道具现代感过于突出,显得粗糙,缺乏古典韵味。



与几年前大热的姊妹篇《甄嬛传》相比,瓷器道具的使用明显落于下乘,目前出现的这些瓷器道具与历史情境的贴合程度没有《甄嬛传》高。


《如懿传》还在播出中,不如等完结时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两部宫斗剧的道具水平,看看究竟谁能胜出?


PS:其实影视剧的道具只是剧情的小角色,精致考究自然好,存在一些问题也无妨。最最关键的是剧情和人物要表达什么、赞美什么、抨击什么,剧情核心的深度和思想才是影视剧的根本。个人认为,《如懿传》播出到现在,它的底线已经很成问题了,几乎可以说是开倒车了。


如果说《甄嬛传》还有几分对权力异化人性的思考,那《如懿传》的思想就显得单薄甚至扭曲。与同期的影视剧相比,《延禧攻略》女主角还有几分侠义的性格底色,《香蜜沉沉烬如霜》写爱情的萌发与发展尚还算可圈可点,最起码这些剧所表达的都在底线之上。


相关阅读:

延禧攻略 | 乾小四审美的瓷器,你不攻略一下吗?

微缩的红楼世界:《小戏骨》中的瓷器道具,你都认识吗?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做好准备,前方一大波美图来袭!


一个不喜欢瓷器的书法家不是好皇帝


投稿事宜:


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具体信息。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742989656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