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壁画会说话
以下文章来源于雁行札记 ,作者嬴稷
转载自公众号:雁行札记
ID:yanxingzhaji
前不久热播的《如果国宝会说话》中,
一件件国宝悉数登场。
可你知不知道,
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
静静伫立着一座
深藏功与名的国宝,
——永乐宫。
亮出身份证
↓
我们可都已经700岁了,
是珍贵的元代建筑哦,
可得容我叉会腰(*/ω\*)。
这里的国宝有话说
我,永乐宫,
是一座元代道观,
供奉着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
——吕洞宾。
因完整保留着
1000多平方米的
精美壁画而举世闻名。
除此之外更神奇的是,
我还是一座会“走”会“飞”的宫殿,
就像飞屋一样
曾整体移动了20多公里,
从老家芮城县永乐镇搬到了
新家芮城县城北3公里处的龙泉村东。
......渐渐陷入回忆的分割线......
“神宫”要变“龙宫”啦
这要回到1954年,
那时为了治理黄河水患,
苏联提出设计方案,
要在黄河晋、陕、豫三省交界的
三门峡修建大坝。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经历磨难,
据《永乐宫志》记载,
1938年一支日军入侵永乐镇
大肆破坏文物,
并在此驻扎7年之久,
如果不是有一堵假墙,
永乐宫壁画的命运
可能就是被偷运出境或毁于战火。
↓
绝不能让“神宫”变成“龙宫”!
为了保护珍贵的国宝文物,
一场将永乐宫古建筑群
整体搬迁的计划开始酝酿了。
宫殿搬迁记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
都是通过榫卯结构连接,
原理上可以拆开再重组。
但搬迁最难是难在壁画上。
三四米高的大幅壁画绘制在
沙泥涂抹的墙壁上,
几百年过去早已脆弱不堪,
极易损坏剥落。
“国内没人干过,也没人敢干”。
国家当时请来两位
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
“洋老师”主持壁画揭取。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
会在原有壁画的基础上,
直接涂抹泥灰重新绘制,
不涉及揭取的方式。
↓
最早的壁画揭取
都是通过外国人的盗取而进行的。
但洋老师的欧洲壁画保护技术
根本不适用于我们的壁画,
并且还提出一份“清单”。
↓
“一群土人能不能整了这个洋事?”
周恩来总理提出了
“自己搞”的想法,
于是中国文保人员克服种种困难
开始上阵自己来。
当时恰好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
上世纪60年代初,
600多人的工地上,
长达8年的迁移过程中
如此多的珍贵文物散落又聚合,
没有发生任何一起丢失、损坏。
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奇迹!
也就是说水根本淹不到永乐宫旧址,
随后中苏交恶,
苏联技术专家也全部撤走。
搬迁过程中,即使是最大限度的保护,
依旧能在文物上找到移动的痕迹,
但历史不容我们假设,
专家们也说
“尽管水位没到预计高度,
但在黄河边毕竟比现在要危险得多,
而且当时一发大洪水
肯定会淹了永乐宫。”
飞速发展的今天,
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
冲突依旧在上演,
比如一边修地铁一边考古的西安。
永乐宫的整体搬迁的决定,
和它的涅槃重生,
是我们国家保护文物的决心与尝试,
文物的保护刻不容缓,
五千年的文明
留给我们无数珍贵的文化财富,
如何将它们完整的留给后人,
更好的交到下一代的手里,
是我们这一代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事情。
如今,滔滔黄河北岸,
永乐宫的旧址已是麦田相连。
那年的报道说
“看到水慢慢淹到了
三清殿前那唯一没有搬走的大石龟上,
当年搬迁的文保人员李焕民说
她还把脚泡到了黄河水里搅了搅,
那一刻大家都幸福极了。”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永乐宫搬迁记》,2012年9月。
2.刘斌:《我国文物迁移史创举 山西运城永乐宫搬迁记》,山西晚报,2010年7月。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如何真正看懂一扇四合院大门?
一个不喜欢瓷器的书法家不是好皇帝
投稿事宜:
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具体信息。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742989656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工作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