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董其昌大展,我爱上了郭熙

谈咸鱼 博物馆丨看展览 2019-12-25

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大展大概是文博界这段时间的网红展览了,作为一个学业不精的博物馆爱好者,自然不会错过这场盛宴。



很早就看过上海博物馆的推送宣传,当时对标题产生了一丝疑惑:「丹青宝筏」是什么意思呢?


「丹青」是朱红和石青,指绘画,这我知道;那「宝筏」指的是什么?


查了资料才发现,「宝筏」是佛教用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这「丹青宝筏」是出自王鉴对董其昌的评价,《虚斋名画录》中记载了这则王鉴在董其昌《仿米南宫山水》后写的题跋:


董巨正脉,惟思翁得传。此卷虽仿米南宫,然笔法仍归之北苑,真丹青宝筏,后学师模,玄翁当宝藏之,不可作寻常观也。


就是说董其昌得董巨正脉,这幅画虽然仿米芾,但笔法还是北苑的笔法,丹青宝筏,值得后人学习。


曾鲸  项圣谟 /《董其昌小像图页》


评论董其昌的词句有很多,策展方却偏偏选择了「丹青宝筏」这四个字。


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展览旨在突出他对后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宝筏」为佛教用语,董其昌正是受了佛教南北分宗的影响,才提出了绘画的「南北宗论」。


虽然初看「丹青宝筏」可能很难明白这个标题在说什么,但仔细一想还是觉得非常贴切。显然,策展方做了很多研究,并且挖掘到了这个展览想要表达的董其昌最有代表性的特质



书画类的展览似乎都很喜欢用一个含蓄而令普通观众难知其所指的四字词语来作为主标题,除了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大展「丹青宝筏」之外,还有无锡博物院的《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苏州博物馆的《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等。


苏州博物馆的几个书画展览简直把四字标题用得出神入化,比如「翰逸神飞」、「梅竹双清」、「梅景传家」、「南宗余脉」、「集齐大成」、「烟云四合」、「与古为徒」等。


这些主标题不仅具有文人之趣,而且与展览内容高度贴合,辨识度也很高。



相比之下,个人认为有些展览的主标题则似乎不太上心,比如辽宁省博物馆的《笔墨乾坤——<万岁通天贴>特展》。乍一看好像很有气势,令人觉得热血沸腾,但仔细一查就会发现,在这个展览举办的半年前,辽宁省博物馆就在黄宾虹的画展上用过这个标题了:《笔墨乾坤——黄宾虹书画作品展》。


辽博展览海报


当然,用同一个形容词去形容两幅不同的作品或者人物也并非不可,只是策展方没有很好地去发掘和表现展览特质,主标题的辨识度不高,也不具有唯一性。


虽然实际内容非常丰富,但在形式上多少有些许遗憾。


而这种不考虑展览实际内容而随便起标题的现象在如今许多书画展中十分常见,尤其是近现代书画展,标题非常相似,没有挖掘好展览的特征。


我从网上抓取了近年来书画展览的标题,根据汉字词语的出现频率制作出了两张文字云图:


主标题汉字云

副标题汉字云


根据这两张图,我们就可以凭空撰一些书画展览的标题了,比如:


翰墨迎春——青年名家书画邀请展

丹青文心——中国当代水墨精品展

清风雅集——墨笔书画院两周年纪念展




以上皆为胡思乱想,咱们说回展览吧。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以古为师——董其昌和他的时代;宇宙在手——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一代宗师——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


你看,单元标题也是熟悉的「四字标题——副标题解释说明具体内容」的模式。


第一单元「以古为师」,主要展出董其昌的古书画鉴藏,追溯其书画理论和创作的师承脉络与艺术渊源。


第二单元「宇宙在手」,主要展出董其昌的书画作品,全面展示其艺术探索过程及成就。


第三单元「一代宗师」,主要展出受他影响之后辈的作品,表现其影响深远;也有一部分董其昌的双包作品,在展览中进行了辨伪。


王羲之 /《寒切帖卷》


整个展览的叙述非常完整,展览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可以看出策展方在内容的筹备上十分用心。


跟随这样的叙述看一遍展览,董其昌就像洋葱一样,在观众面前被一层一层地剥开。



实话说我对这个展览的期待就在于看几幅名家名迹,了解一下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


而实际看完展,收获比我想象的要多,展览的信息量之大,令我甚至有一些消化不良。


按照道理来说,在看完董其昌大展后,我就会了解董其昌,欣赏其书画,理解其画论,辨别双包作,走上人生巅……咳,对董其昌产生一点好感。



可谁能想到,我去看了一场董其昌大展,最终却爱上了郭熙呢?


造化就是如此弄人,不讲道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先走进展厅,在密密麻麻的人头里排好队,乖巧地等待着瞻仰王羲之、颜真卿和怀素。


但观众实在是太热情了,我被挤了出来。


开展第二天,当时还没有设置排队限流的护栏


尝试了几次都无法靠近展柜后,我就暂时放弃看这几幅名作,去了一处玻璃前没人的地方。


郭熙的《树色平远图》安安静静地躺在展柜上。比起不远处的热闹人群,显得有些冷清。


画芯大约是因为时间久远,有些暗,需要认真看才能看清楚。


整幅画取平远法构图,没有压迫感。用蟹爪枝画树,用卷云皴画石,孤亭木末,平楚苍然。远山明净如妆,画意清旷疏淡。用墨若深若浅,或晦或明,虚实相生,层次丰富,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真是达到可游可居之境界。


站在展柜前的我是没有办法说出这么冷静的形容的,那会儿脑子里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这幅画:


神 仙 画 画


郭熙 /《树色平远图》

而我的脑内……


展厅内灯光昏暗,这幅画前只有我一个人,我盯着它看了许久,突然有种穿越时空和什么东西对视了的错觉。


我说不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也许是震撼,也许是感动。我觉得好像有人把我的天灵盖掀开,然后注入了魂灵。


郭熙 / 《树色平远图》局部


对我来说,郭熙曾经只是北宋「李郭」里的一个「郭」字而已。但现在,他是「郭熙」,是脱离任何一位画家而存在的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我似乎突然能明白国画的美妙之处,并沉浸其中。


这是我第一次发自内心地觉得一幅画竟可以如此好看,在此之前我只能跟随作品说明,假装自己看明白了似的点点头:这幅画的好、这幅画的不如那幅、这幅设色十分甜俗、这幅用笔很拙劣……


这大概是我本次看展最大的收获了。


于是在整个展逛完以后,我又重新回到《树色平远图》前,细细观看了许久。


真想把它带回家,每天拿出来看几遍。(危险发言)


我似乎也明白那些痴迷于古画的文人墨客藏家的心情了。



展览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展出了一些董其昌的双包作品,让观众近距离地接触了「辨伪」这一过程。这是其他展览中不多见的。


「辨伪」的这个过程原本是属于学界的,是不可见的,但展览将这个过程简化并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这对普通观众来说是一种非常新奇而有趣的体验。


说明牌将信息铺开,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直接对比画面来进行辨伪,在这种开放式的展示下,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思考与判断。


而这种思考与判断的基础,除了说明牌的叙述与画面内容外,还有展览前两个单元的信息。观众在这个「辨伪」的过程中,可以对展览第一、二单元的信息进行回顾与消化。


同时,这也增强了展览与观众的互动,展品不再只是一个被观看的对象,观众可以去定义它。


董其昌《佘山游境图轴》辨伪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董其昌,策展方还做了董其昌数字人文的模块,将整个研究搬上了屏幕。对展览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


董其昌数字人文大事年表(图源:网络)


近几年博物馆的展览都会配合数字手段进行展示,但我觉得大多数展览实际上并没有完全用好这些非传统的手段。


数字化要做的是为观众提供一个区别于展品实物、图片文字的视角去观看展览,或者是通过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让观众去接近和理解展览的中心思想,其背后亦需要大量的实打实的内容来支撑,而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看似新奇高端的一块电子屏幕、一个全息投影装置。


我个人认为上博这次董其昌大展的数字化手段运用得恰到好处,它没有滥用,而只用在了第二展厅末和第三展厅初。


第二展厅结尾处是为了补充说明展览信息,将学术研究成果可视化。用一块可交互的大屏幕来展示董其昌的生平、行迹、交游等信息,观众可以通过触屏来选择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其中运用了大量图片和动画,非常通俗易懂。


而第三展厅的开始则是出于布景需要,以动画的形式复活古画,吸引观众。用一块圆形的屏幕,配合桌椅竹影展现情境,播放的内容是由展品制成的董其昌展览主题动画,禽鸟树石、山水云雪、人物房屋,生动有趣。


布景用的屏幕(图源:雅昌艺术网)


如果看展时没有来得及看完屏幕上的内容,或者意犹未尽,那么就可以去上海博物馆的官网,查看这个数字人文的模块,还可以查看展品的高清大图。


上博官网数字展览截图
我觉得董其昌大展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个既学术又通俗的展览。它有非常多重量级的展品,也给出了叙述完整的成熟展线,还提供了视角开放的讨论空间。


无论是抱着学习和研究目的前来的专业观众,还是仅仅想多了解一点董其昌、看一看书画名迹的普通观众,都可以各取所需


最后,再安利大家去看这场展览,里面有很多宝藏等着你去发现。


一定要记得多看一眼郭熙的《树色平远图》!!


展览信息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

2018年12月7日至2019年3月10日

上海博物馆

相关阅读:人间曾有董其昌


PS:若喜欢本文,记得分享至朋友圈或点击文末右下角“好看”哦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一大批会化妆的唐朝小姐姐来袭!


你看到的黑不一定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小编已N刷!


投稿事宜:


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具体信息。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742989656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工作微信号,

加入交流群请在添加时备注“加群”)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