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贝聿铭逝世 | 以光影作设计,让光阴来见证



“让光线来作设计。”

——贝聿铭


//////////


5月16日,

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逝世,

享年102岁

他是大半个世纪以来,

世界建筑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

他以一个个经典之作,

在世界建筑之林书写下华人的名字。

向大师告别,

让我们一起回顾出自他手的那些博物馆,

走进他的建筑美学,感受他作品的强大魅力。



美国  国家美术馆东馆 (1974)


东馆附近有许多重要的纪念性建筑,

东馆的设计既要与周边相得益彰,

又要满足当时的馆长的要求:

不能类若神殿、过于庄严,

也不能过于灵活、大而无当,

而应给人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

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

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的同时,又具醒目效果。

这种独特的设计,

使其成为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



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上

水幕、喷泉跌落而下,

日光倾泻,水声汨汨。

因为这项建筑设计,

贝聿铭蜚声世界建筑界,

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法国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1989)


在设计时,贝律铭使用了玻璃材料,

使金字塔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

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

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难题。



他反对将玻璃金字塔与石头金字塔的类比,

因为后者为死人而建,前者则为活人而造。

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反映周围建筑物,

是对旧皇宫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够敬意的表现。



曾经,听说要在卢浮宫的院子里

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

法国人表现了空前的反对。

在贝聿铭的回忆里,

在投入卢浮宫扩建的13年中,

有2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

但建设完成后,

法国人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一颗巨大的宝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

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

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

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德国 历史博物馆新翼 (1990)


德国历史博物馆由两部分建筑组成,

位于菩提树下大街上的

是有300多年历史的柏林军械库,

是柏林第一座巴洛克式大型建筑,

这大街上最古老的建筑后面,

就是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新馆,

建成于2004年。



螺旋式楼梯的玻璃中心柱

蜿蜒在三个楼层之间,

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的蜗牛壳。

在每一个楼层,

走廊就像露台一样伸进雄伟的玻璃大厅,

每一个玻璃大厅的圆顶以巨大的弧形凸出,

在平时一般被遮挡住的大楼的边上形成了拱形。



谈到博物馆新楼的特色时,

贝聿铭说:“我设计的楼梯塔是有些好奇,但是它应该是这样的。”

他接着说:“它应该引诱人们在这个大楼里走动,充满好奇与享受。”




美国 摇滚名人堂博物馆 (1995)


摇滚乐名人堂伫立于伊利湖畔,

剧院式悬臂一方面用以支撑环形鼓状建筑,

另一方面用于平衡旁边165英尺高的直线型塔及玻璃帷幕。

金字塔造型的玻璃帷幕像极了吉他的柄与弦,

阳光穿透过玻璃洒在一楼大厅,

魔术般的光影变化,

在整个挑高空间营造出绝佳美感。



主体建筑物与玻璃帷幕构成底边为4.2英亩的直角三角。

空间的变化有利于地平下空间的隐藏

以及提供高调控交流场所。

随着建筑横向空间递减,

建筑最后到达名人堂光纤室。



从伊利湖畔远眺,

博物馆像艘白色大帆船,

充满蓄势待发的能量。

充分变现了他的建筑理念:

“摇滚乐就是能量”,

整个建筑显示出这种音乐的能量。




日本 美秀美术馆 (1996)


距离京都一小时车程的隐秘处,

有一家美术馆。

要到达这座美术馆,

必须要通过一个极长的通道,

与一个凡俗的世界隔绝,

才能到达新的境界。



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

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

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

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这种建造方式,

将保护自然环境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



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

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

就很感动地表白:“这就是桃花源。”



美术馆的每一部分

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

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

再配上石灰石

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

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

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

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

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

都围绕着一个主题:

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

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

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

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中国 苏州博物馆新馆 (2006)


此建筑展示了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

继承和创新地采用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

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亮点为:

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

四是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元素,

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利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

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

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

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

创意山水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

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




中国 澳门科学馆 (2006)



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

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

一个半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

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



建筑物的外墙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

辅以深色的花岗岩。

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味甚浓,

贯彻了贝聿铭喜爱几何图案的建筑风格。




卡塔尔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2008)


这是91岁高龄的贝聿铭呕心沥血之作,

他为了捕捉住“伊斯兰建筑的精髓”,

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

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

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

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

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

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

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

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贝聿铭力图创造一座建筑博物馆,

涵盖伊斯兰建筑精华,

因为他不想让博物馆湮没在周边新建建筑中,

所以如今博物馆所在的独立人工岛,

是卡塔尔政府应贝聿铭的要求而特意建造的。



//////////


中国建筑在历史上自成一派,闪耀千年,

然而现在的世界建筑舞台上,

华语建筑师却似乎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所以总有人说“属于华人的醒目的建筑印记

在世界上寥寥无几。”

但贝聿铭,却是个例外。


他没有著书立说,

坚持用作品在表达他的设计理念。

而现在,他被成为“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尽管曾被误解,但事实证明,

好的作品可以穿越时空,回应人心,

而光阴,便是见证……


注:图文资料整理自网络,转载请私信后台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古人的花式减肥大法!


“银子”很复杂,使用需谨慎!


西安就像一部宏伟的史书


投稿事宜:


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具体信息。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742989656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工作微信号,

加入交流群请在添加时备注“加群”)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