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秋这一天,苏轼和纳兰容若都很惆怅

一枕星河 博物馆丨看展览 2020-09-12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图


在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里,“中秋节”是一个“年轻”的迟来者,赏月的习俗虽沿袭已久,八月十五这天确定为中秋节却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饼的广泛流行则出现在明代。


千载以来,中秋节携“花好月圆”的寓意成为团圆佳节,文献里的中秋节热闹有趣,玩月、食蟹、尝新酒、赏金桂、拜月神、放河灯,人们在这个丰收的时刻欢聚一堂。


然而,诗歌里的中秋节却有所不同,大多意境凄清。


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其中代表。


清 陈枚 琼台赏月图


自然也有的诗人别处心裁,赏月赏出别的意思来,比如节日加班的康熙皇帝:


《口外中秋》

(康熙二十七年中秋驻跸端静公主府第)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轮明月照苍凉。

不贪玉宇琼楼看,独在遐陬理外疆。


比如38岁才中举的汪鸣相,在月光下许愿有朝一日心愿得偿。他不晓得的是,人的命运奇妙至此,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科恩科状元。


《中秋》

战罢文场笔阵收,客邸不觉又中秋。

月明银河三千界,人醉金风十二楼。

竹叶酒浮豪士兴,桂花香满少年头。

今朝亲与嫦娥约,来日蟾宫任我游。


明 程嘉燧 秋游赏月扇页


康熙皇帝和汪鸣相毕竟是少数派,中秋节写就的大多数诗篇则是人生不圆满的真实写照,明月易低人易散,月的盈亏与人的离合无声呼应,诗人的怅惘与慨叹古今皆同。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的节日心声又是怎样的呢?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宋 赵佶 闰中秋月帖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留下了多篇咏叹中秋的作品,《水调歌头》只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而这首《中秋月》也是苏轼中秋所作的佳句。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诗是《阳关曲三首》的第三首,也有本子题为《中秋月》,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当时他和苏辙共同赏月,而这次兄弟相聚尤为不易,在此次相聚之前他们俩已经有至少四年不曾在中秋团聚。


这一夜对于宦海沉浮的苏氏兄弟来说,既高兴又辛酸,团圆是如此难得,而下一次欢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何处了。


宋米芾中秋诗帖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人生如浮萍一般,飘散各方,苏轼从熙宁四年与王安石不协、自请外任以来,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再往密州三年,熙宁十年四月又奉调徐州任知州,恰巧与苏辙相遇,便一同前往徐州。


苏辙留在徐州一百多天,才有这次中秋同赏圆月的机会。


第二年中秋苏轼写给弟弟的《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中,他曾感慨“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聚少离多、人生的不如意在家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更显得异常酸涩。


交通不便的古代,天各一方的家人除了“天涯共此时”并没有实际消解相思的办法,也唯有“隔千里兮共明月”,让月光流照每一个不得团聚的失意之人。



岁寒无与同
朗月何胧胧


宋 刘宗古 瑶台步月图页


生离尚且有团聚的机会,而死别却再不能相会。晚明的著名女诗人商景兰在丧夫之后的中秋节写下此篇:


《中秋泛舟》

其一

秋光何事月朦胧,玉露澄澄散碧空。

野外香飘丹桂影,芙蓉分出满江红。

其二

玉漏沈沈夜气清,停杯愁对月光明。

人间亦有孀娥怨,难写班姬泣扇情。

其三

无边月色动人愁,木落千山一夜秋。

独倚栏干何所怨,乾坤望处总悠悠。


商景兰是明崇祯年间吏部尚书商周祚之女,祁彪佳之妻。十五岁的才女嫁给十八岁的书生,当真是天作之合。


祁天资聪颖,20岁得中进士,两人才貌出众、志趣相投、伉俪情深,世人以“金童玉女”记之。


祁家好读书、藏书,商景兰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好吟咏、工诗词,时人称赞商景兰之诗比丈夫还更胜一筹。


而王朝晚期的风雨摧毁了这个文气纵横的美满家庭,在商景兰40岁时,丈夫因明亡而自沉寓山住所梅花阁的水池中,她的后半生在国破家亡的阴影中度过。商景兰著名的悼亡诗是这样写的:


《悼亡》

君自垂千古,吾犹恋一生。

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

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

存亡虽异路,贞白本相成。


商景兰不是一般的女子,她并没有殉节,而是在丈夫死后承担起教育子女和料理家事的重任。她没有消沉下去,不仅自己坚持创作,还带动了全家族女性读书写诗,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女性家庭创作群体,商景兰和自己的妹妹、女儿、儿媳,一门出了八位女诗人,都擅长歌咏,为后人所赞誉景仰,被誉为“浙中贤媛之冠”。


与李清照生平何其相似的商景兰,半生快活、半生寥落,在这个年年相似的月夜泛舟,她的愁情像水色一样飘忽,像月光一样悠长,朝代更替、世事变迁,当初心心相印的郎君再也回不来了。


二十五年的婚姻像一段尘封在回忆里的美梦,或许只有这抹曾经照亮郎君侧脸的清辉,才能触发回忆的开关,让她在这个静悄悄、夜沉沉的时刻放逐一回心底的思念吧。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纳兰词


向来死别最是锥心刻骨,于商景兰是这样,对纳兰容若也是如此。纳兰短暂的一生却经历丧妻之痛,“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是这位大才子怀念妻子卢氏最动人的名句之一。


康熙十六年的中秋节,是纳兰失去妻子之后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他把物是人非的痛苦写进这首词里:


《琵琶仙 中秋》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8年)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人生总是这般不圆满,纳兰和妻子门当户对、性情相投,年少夫妻的人生路本还很长,谁知夫妻的缘分只有三年、只有三年这么短暂,从前中秋的时候还在花径捉迷藏,那梧桐叶和小纨扇当初是爱情的见证,此刻却惹人落泪。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商景兰的婚姻尚且有二十五年的时光,而纳兰只有三年的团圆可堪回味。伊人已逝,明月犹在。如何不令人怅惘难言。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清樊圻举杯对月图扇页


思念家人固然愁苦,而民族与国家命运更令人担忧。美好的佳节与危急的局势往往让诗人喜忧参半、复杂难言,心事重重的诗人满怀家国之思,如何能在这个团聚欢乐的节日纵情呢?


《壬寅伊江中秋》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今年绝域看冰轮,往事追思一怆神!

天半悲风波万里,杯中明月影三人。

英雄竟汙游魂血,枯朽空余后死身。

独念高阳旧徒侣,单车正逐玉关尘。


这首诗是邓廷桢在伊犁所作,他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任两广总督,与钦差大臣林则徐同心协力查禁鸦片,取得显著成效。


次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福建吃紧,他调任闽浙总督,加强海防,曾击退英军对厦门的进犯。但是道光皇帝为求逼近天津的英舰队南返广东,将邓廷桢与林则徐一起撤职。道光二十一年,又进一步被岂和派所诬,与林则徐一道遣戍伊犁。


当时邓廷桢已经六十六岁了,依然慨然奔赴戍所。这首诗与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是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境遇的作品。


道光二十二年的中秋,邓廷桢在伊犁这个边境之地追思往事,想到自己头一个公开反对割让香港又如何?鸦片战争的结果自己丝毫不能转圜;与自己同一志向的战友牺牲的牺牲、流放的流放,力挽狂澜的力量如此薄弱,又接连遭受打击,他缅怀为国捐躯的关天培,惦记正在赶赴伊犁的林则徐,三年前他们三人还在广东沙角炮台赏月,如今物是人非。


而万里海疆正被外敌侵袭,风波迭起、危机丛生,风雨欲来,这个帝国的晚景已呈现飘零之态,邓廷桢报国无门,只能在这个边远小城忧心如焚,怎能不令人叹息。


清冷的月光不能抚慰他的愁绪,反而生发出无限的悲凉。人生的路已将要走到尽头,而国运却在一路下滑,不知道跌落到何处才能奋发!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郁达夫


邓廷桢大概没有想到,他关于国家命运的愁思竟延续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之后的中秋节,46岁的郁达夫在异国他乡依然牵挂中日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情况:


《中秋口号》

三湘刁斗倍凄清,举目中秋月正明。

索句深宵人寄感,倾杯对坐客多情。

每怀旧雨天涯隔,尚有疑云海上生。

圆缺竟何关世事,江流不断咽悲声。


1941年九月,日本侵略军分三路进犯长沙,中国军队陆续从平江、浏阳、株洲、益阳等地出发,合围日军,对其展开猛烈攻击,同时江、浙、皖诸地的中国军队也向日军发起攻击。


中国守军在9月7日到10月9日这一个月陷入苦战,到9月27日,日军经过连日作战粮食弹药消耗极大,遂决定停止作战,并于10月1日开始撤退。8日日军退回新墙河,双方保持原阵地。


这场会战使日军妄图一举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计划遭到失败,攻占长沙的计划也宣告破产,但是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伤亡惨重。


第二次长沙会战牺牲的将领赖传湘


第二次长沙会战的结尾正是1941年的中秋节(10月5日),远在新加坡的郁达夫由于通信不便,未能及时了解长沙战事,他对这场战争流露出深切的忧虑。


他自1938年赴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以来,一直在东南亚活动,直到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他的后半生可以说献给了艰难的抗战事业。


他曾在前往新加坡的船上写道:“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


到了第二天他的生活还没有安顿好,又写下新文,坚信“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会动摇”,文章引发强烈反响。


郁达夫不仅为抗战宣传事业奔走,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许多共产党人和爱国华侨。


国家陷于水深火热的危急关头,郁达夫只能在遥远的异国在同一轮明月下回望正在受难的家乡。他也许没有看到日本投降的那一天,但是他的功勋和牺牲与这轮明月、这首诗一样,是不朽的,是永远值得铭记的。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1945年9月3日庆祝抗战胜利的重庆市民


千载不变的月亮寄托了百年相似的忧虑,而到了1943年中秋又出现了新的转机——意大利于9月3日(农历八月初四)投降,这极大鼓舞了国内抗战的士气。


墨索里尼垮台和巴多格里奥政府无条件投降并对德宣战,标志着柏林——罗马轴心的解体,是反法西斯联盟的一大胜利。


这个好消息传来的十天之后正是中秋佳节,抗战形势向好,捷报佳音增添了节日喜悦的气氛,陈毅将军豪情万千,写下这篇壮阔慷慨的诗作:


《中秋》

(1943年9月,时意大利投降)

年年戎马又西风,变化沧桑指顾中。

明月当头思远举,豪英满座饮长虹。

如此江山堪热恋,几多艰险建殊功。

欢呼足折轴心鼎,霹雳一声破太空。


光景长新随意赏,不因佳节强登楼。

红云滚滚稻粱熟,白鸟翻翻荷柳愁。

欢饮花前秋不老,高吟池畔意多遒。

夜阑倍觉寒光满,欲向天河射斗牛。

在中秋节庆祝胜利的诗还有毛泽东于1947年中秋的作品,是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陕北途中、在马背上哼成的诗。


《五律·喜闻捷报》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历时370天,行程千余公里,跋涉陕北12个县的37个村庄,与近10万强敌周旋,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毛泽东在中秋之夕,得到西北野战军作战大捷消息,自然喜不自禁,但逢佳节,不免倍思亲人。


据考证,此诗作于佳县神泉堡,当时他的妻儿不在身边。而故乡湖南湘潭韶山冲,他从1925年回去过一次以后,再也无音讯了。


战争时期的诗人所抒发的诗情之所以沉郁,是因为个人承担了亲人不得团聚和家园不得安宁的双重愁闷。已许国、再难许卿,一百多年的动荡与硝烟,不知道让那一百多个中秋节的月光牵动了多少人家的愁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轮明月历经千万年分毫未改,而这轮明月下的悲欢离散还将延续下去。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今年的中秋节,你在哪里?和谁度过?又有怎样的心情与故事呢?


古画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网站,其他来自网络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他来了,他带着文物表情包走来了

博物馆月饼“大战”又开始了!

文物里的那一抹清凉

夸老师,你得这么来——

如此“上帝”,我代表博物馆拒绝接待!

王维:别问了,没故事

与千年古尸同眠,文化传承?博眼球?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人已满员,小编正在开拓新号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