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拆开太和殿,你会看到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可视化星球 Author 星球研究所


今年是故宫建成600周年

谨以此文
献给过去600年为这座皇家宫殿付出贡献的人们


故宫系列专题 第二期



在故宫中

有一座占地

仅有故宫总面积3/1000

的木结构大殿

太和殿


从空中俯瞰

匿于宫廷的重重屋檐之间

让人无法一眼便找见它

和周围其他建筑近似的造型

使它的外观略显

平平无奇


故宫重重屋檐| 摄影师@谢禹涵

 

但它从上至下

都有着最顶级的配置

让它在偌大的故宫建筑群中

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太和殿正立面| 摄影师@谢禹涵

 

究竟是什么

让太和殿看起来平平无奇

却又如此无与伦比 


让我们一同享受

3500立方米木头

演绎的视觉盛宴吧


太和殿木结构爆炸图|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❶ 顶级的屋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建筑的屋顶

有着明晰的等级划分

上至帝王宫室、下至平民屋舍

它们各自遵从着不同等级的礼制

以求达到封建礼制社会的

稳定与繁荣


因此

建筑屋顶的规格

便代表着房屋所有人的

社会地位与身份高低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制|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太和殿

作为庞大帝国的宫殿

自然享有所有屋顶形制中

最顶级的规格

那就是

重檐庑殿顶


加上皇家专用的

顶级金色琉璃瓦

使大殿看起来

金碧辉煌


太和殿屋顶示意,注:中国古建筑把瓦的等级划分为1-10样瓦,一样瓦只相传在明代使用过,但未发现确凿记载和现存实例,太和殿用的为二样琉璃瓦,因此太和殿的瓦为现存建筑中最顶级的|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面积达2380平米的太和殿

是如何支撑如此巨大的屋顶的

它需要具备什么样的

支撑能力呢


首先

它需要一个结实的

屋顶梁架


太和殿屋顶梁架|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屋架主要由

纵横的步梁架梁

和竖立的童柱瓜柱

相互搭建而成


太和殿屋架图解|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屋架之上

架设桁架角梁

接着铺设

椽子望板灰背


太和殿屋面结构|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这些构件的铺设

一方面是将屋面的空隙封闭起来

防止雨水透过屋面渗漏

浸泡屋顶木结构


另一方面

则是将屋顶的承接面一步步变大

使其可以承载重量巨

80000多件琉璃瓦


太和殿屋顶图解,注:太和殿屋顶瓦件共计80319件,不包含屋脊饰件|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最后

将金色的琉璃屋脊

架设在大殿的13条脊线上

屋脊就好比屋顶的分水岭

它使雨水顺着屋脊两侧流下去

以防止屋面积水渗透


太和殿屋脊图解|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正脊的两侧

还有两块巨大的兽吻

太和殿的正吻

是现存皇家建筑中最大的一对

它由13块琉璃瓦件拼合而成

高度达3.4m

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身高


太和殿正吻示意,摄影师@永涛的视界|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垂脊和戗脊的末端

各有1个仙人和10个小兽

中国古建筑屋顶小兽多为奇数

且数量不可超过9个

而太和殿安放了10个

成为了中国古建筑中的孤例

它们象征着太和殿的

至高无上


太和殿垂脊小兽图解| 摄影师@谢禹涵

由于巨大的屋顶

和数量庞大的琉璃瓦件

使太和殿屋顶的重量非同寻常

支撑如此巨大重量的屋顶

需要什么样的下部结构呢


顶级的梁柱

即将登场

 

 


❷ 顶级的梁柱

 

屋架之下

是种类达40余种的

梁柱框架

它们像一个结构机器

彼此咬合衔接

承托来自屋顶的

全部重量


太和殿梁柱结构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太和殿的梁架

由190根梁和136根枋

以及数量庞大的垫板组成


太和殿梁架结构图解|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梁架之下

是木结构的核心构件

柱子

太和殿共有72根柱子

它们分内外三圈排列组合

分别为檐柱外金柱内金柱


太和殿柱子排列布局|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最外围的32根檐柱

用来承接下檐的重量


而内围的40根金柱

则用来支撑大殿上层的

全部重量


太和殿柱子图解|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其中内围的金柱

直径达1米、高度达12.7米以上

单个金柱的重量达6000千克左右

相当于100个成年人的体重


太和殿金柱示意,注:以上数据按照楠木的密度值:610㎏/m³和太和殿金柱的体积约10m³进行计算所得,数值为估算,仅做示意| 摄影师@柳叶氘


这些来自

四川、江浙、两湖、两广

等地区顶级木料

至今仍安然无恙的

发挥着作用


太和殿明代大木料主要开采地|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在梁柱框架之上

还装有650攒

斗栱


太和殿斗栱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太和殿的斗栱

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构造复杂

且保存几乎完好无损

成为研究明清宫殿建筑斗栱特征

极为珍贵的实例


太和殿斗栱种类|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不同于以往

明清时期的斗栱

作为受力构件的功能已大为退化

其更多的起到装饰作用


从下仰望

数量庞大的斗栱

更是增加了太和殿

恢宏的气势


太和殿斗栱| 摄影师@谢禹涵

 

太和殿虽集全国顶级配置

但命运却是多灾多难

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首次建成至今

经历了4次被毁4次重建

现存的太和殿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

距今已有300多年


对材料的反复消耗

导致历次重建时都难以找到

和以往一样巨大的木料

而不得不

一次次的缩小太和殿的体量


太和殿历史版本体量变化,请横屏观看|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缩减后的太和殿

无论在建筑规模或气势上

和最初的奉天殿相比

都大大减弱了


但比之前更完善的是

清康熙年间重建时

为防止大殿再次毁于火灾

将东西两侧的明廊封闭

改建为防火山墙


太和殿防火山墙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并将原来

东西两侧的斜廊拆除

改建为防火墙


太和殿斜廊改防火墙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这一系列举措

使太和殿的防火性能大大提高

得以跨越300多个春秋

完整保留至今



 

❸ 顶级的装饰

 

与无与伦比的木结构相对应的

是太和殿顶级室内装饰

在太和殿正中的金柱之间

安放有皇帝专用的

金漆龙椅宝座


太和殿龙椅位置|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龙椅的周围

陈设有

雕龙屏风、宝象、甪端、仙鹤、香亭等

宝座周围六根金柱上

各绘有一条巨龙

金柱将宝座围成一个独立空间

烘托帝王权力的

至高无上


太和殿龙椅宝座| 摄影师@柳叶氘


在宝座上方

便是太和殿

装饰最为华丽的部分

蟠龙藻井


太和殿蟠龙藻井| 摄影师@柳叶氘


藻井中

龙头向下探出

口中衔着一颗宝珠

雕龙的周围有装饰繁华的

龙井天花


太和殿藻井和天花| 摄影师@柳叶氘


除此之外

太和殿的梁、枋、垫板

等木结构上

都绘有以龙为主题的

彩绘纹饰


太和殿梁枋彩绘装饰| 摄影师@柳叶氘



 

❹ 顶级的作用

 

现存的太和殿

已在故宫中屹立了300多年

如果从它的前身算起

明清有24位皇帝在这里举行

登基、大婚、册立、朝觐、出征

等重要典礼

 

▽《万国来朝图》注:图中描绘了乾隆时期崇庆皇太后七十大寿时迎接外国使臣的觐见活动场景| 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1923年

民国北洋政府

为了使顶级的皇家宫殿

在新时期继续发挥顶级的作用

委托瑞典建筑师施达克

对三大殿及其周边建筑进行改建

施达克向北洋政府提交了

将太和殿改建成议院

的设计方案


太和殿改作国家议院的方案| 绘图@A.J.施达克[瑞典]


从方案中可以看出

大厅内柱子的密度过大

座位的排布明显受到柱子限制

这无疑会影响

作为国家议会大厅

的空间需求


太和殿改作国家议院想象图|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最后

改建计划“泡汤”

对于太和殿本身来说

改建也许是一个重生的机会

但对于中国建筑史来说

计划泡汤无疑是一个

巨大的幸运


1945年10月10日

中国抗日战争

华北战区日本受降仪式

在太和殿举行


太和殿日军受降仪式,图为日军司令官根本博中将在投降书上签字| 摄影师@Hedda Morrison[德]


太和殿日军受降仪式,图为中方代表接受日军投降| 摄影师@Hedda Morrison[德]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

参加了这一举世瞩目的

受降仪式


太和殿广场

人山人海


太和殿广场密集的人群,注:当时北京城人口约为200万,有近20万人参加了这次受降仪式| 摄影师@Hedda Morrison[德]


这座顶级的皇家建筑

在滚滚前进的时代洪流中

完成了它最后一次

顶级的使命


如今

在车水马龙的中华大地上

能够体现封建极权的完整建筑

仅有太和殿一例


太和殿建造场景模拟|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作为600年来

中国重要历史事件

发生地


太和殿

见证了残酷的宫廷斗争

见证了影响历史走向的政治事件

也见证了中华帝国

兴衰与新生


它不仅是一个

顶级的木构建筑

还是一个

顶级的见证者



-End-


创作团队
撰稿 制图| 张   靖
图片| 谢禹涵
审校| 撸书猫
 
学术顾问
故宫博物院| 周苏琴 研究馆员

备       注:
1.本文模型制作主要参考了故宫博物院张克贵研究员所著的《太和殿三百年》一书中的测量数据,因本文以建筑整体结构讲解为主,因此模型中细节尺度不与实际精确对应。
2.二十世纪4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先生和一些有识之士担忧故宫宫殿会遭到破坏,从而提出对北京城重要历史古建筑的测量工作,此后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镈先生主持和古建部组织的两次对故宫全面测绘,前后测得图纸300余张。在这段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给建筑界、史学界留下了重要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后来故宫建筑的研究工作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张克贵、崔瑾|《太和殿三百年》[M].科学出版社,2015年
2:周苏琴|《建筑紫禁城》[M].紫禁城出版社,2014年
3: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中轴线建筑实测图典》[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4: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5:张复合、贾珺|《建筑史论文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6:李燮平|《明代北京都城营建丛考》[M].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7:崔瑾|《太和殿斗拱构造浅析》[A].2016年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签名在哪里?你找,你再找

经历高分与质疑,这部纪录片终于回归!

9.9分的“纪录片”,制作一人承包?!

看完别人家的录取通知书,我酸了!

30+部高分文博纪录片(内附观看地址)

清明上河图:来呀!全员摆摊!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扫码加入交流群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