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涨姿势 | 博物馆里的这些古代器型你都认识吗?(食器篇)

2016-02-01 小乌鸦 博物馆丨看展览
写在前面的话:每次跟朋友去博物馆看展,都总是惜言如金。尤其是像“大象中原”“皿方罍”这种大展,一看到甗、簋、斝这些读不出的生僻字,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文物,尴尬症都要发作了……于是,馆儿君决定:每天花几分钟,重新认识一遍这些古代器型!



—— 食器篇 ——

(手机浏览本文排版效果更佳)





鼎(dǐng)本来是古代汉族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最早是用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鬲(lì)作为一种汉族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有陶制鬲和青铜鬲。青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伯矩鬲,通高30.4厘米,口径22.8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伯矩鬲上下铸造大大小小的7个牛头,内壁和盖铸同铭15字,记偃侯赐伯矩的,伯矩作父祭器。周青铜礼器的食器中,鬲的数量不多。此器全身以牛首为主要装饰,造型精美绝伦,艺术水平高超,形象地反映了商周时期的铸造技术。







鬶(guī)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形制与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有三只空心的足。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是一件制作于远古时期的精美器具,制作者用泥土塑造出一只抽象的、引颈鸣啼的鸟儿。在今天的江苏、安徽、河南等地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但这件白陶鬶是目前我国所有白鬶中历史最悠久,造型最美观,形制最完整的一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甗(yǎn)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大多数的甗为联体铸造,但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甑鬲分体,全器由长方形器身和三件甑组成。鬲体长方案形,六只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案面上有三个灶孔,分置三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







簠(fǔ)是中国古代汉族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青铜簠出现于西周时期,消失于战国,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


▷伯公父簠,通高19.8厘米,口长23厘米,宽28.3厘米,腹深6.4厘米,重5750克。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盖器相对,造型基本相同,长方口,腹斜收,两侧有环耳,盖与器合口处有牛首卡。口沿饰鳞纹,腹饰波曲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器同铭61字,记伯公父择吉金造器铜辟王,满孝诸兄,祈长寿多福。







簋(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颂簋,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西周后期盛食器。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下附三兽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首耳;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重环纹。铭文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策命官员的制度。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盨(xǔ)是汉族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虽然它们看起来并不像),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

▷杜伯盨,西周晚期,高36厘米,口径27.1×17.5厘米。盛食器,椭圆状,二兽首耳。有盖,盖上有扁足,盖打开后可以却置。器颈与盖沿各饰窃曲纹带,盖面与器腹均饰瓦棱纹。盖和器同铭,四行30字:杜伯作宝盨,其享孝于皇神祖考,好朋友。用寿,介永命,其万年永宝用。







:终于有个认识的字了,但其实它读duì。是古代汉族的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春秋蟠虺纹铜敦,矮状敦厚,盖作覆盘形,顶部有蟠螭纹交织镂空圆形捉手,圆肩平折缘,肩部均匀分布四环钮,盖面以三周绹索纹把蟠虺纹划为三部分,缘上均匀分布三卡扣。敦身呈扁圆形,敛口,束颈,口沿外折,深腹,圜底,下具三兽形蹄足。







,这个字你还敢读出来吗?买个关子,其实读音就是豆子的豆。汉族古代盛食器和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形制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商白陶刻纹豆,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纹作辅助纹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讲完古代器型中的食器,明后两天我们将会推出酒器和水器的介绍,敬请关注!


【本文为本刊原创整理,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和我们联系。】



▌近期热门文章:(点击以下标题即可跳转阅读)

听说,下雪天美景和博物馆更配哦

2016探馆笔记:这里随处可遇大大小小的博物馆

酌彼金罍——皿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

Q&A:考古就是以学术的名义盗墓吗?


【关于我们】

1、喜欢就关注我们吧!微信ID:atmuseum;

2、同时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3、长按以下二维码,或搜索群号:475225203,可加入博物馆.看展览的网友交流QQ群,和同好者一起聊自己喜欢的话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