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涨姿势 | 博物馆里的这些古代器型你都认识吗?(酒器篇)

2016-02-02 小乌鸦 博物馆丨看展览

写在前面的话:每次跟朋友去博物馆看展,都总是惜言如金。尤其是像“大象中原”“皿方罍”这种大展,一看到甗、簋、斝这些读不出的生僻字,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文物,尴尬症都要发作了……于是,馆儿君决定:每天花几分钟,重新认识一遍这些古代器型!



—— 酒器篇 ——

(手机浏览本文排版效果更佳)





是汉族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形似雀(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青铜制,有流、两柱、三足,用以温酒或盛酒,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


妇好爵,长流尖尾,伞形顶立柱,兽头鋬,三棱锥实心足。柱顶火纹,柱侧三角纹和雷纹,流两侧饰龙纹,口、流、尾下各饰蝉纹颈腹饰龙纹,雷纹作地,鋬下铭文二字。(角的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






斝(jiǎ)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注:山西襄汾出土过一个陶斝,制作精美;但考古发现,里面盛放的是猪肉,所以应该是烹饪器物。)


兽面纹斝,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有温酒的作用。器物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腹部兽面纹,双目突出,带有神秘感。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中期青铜器的铸造特色。






觚(gū),是汉族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注:饮酒时如需温酒而饮则用爵,不需要温酒则用觚,所以爵、觚常配对而出。)


“觚”外侈口,束颈,圈足。颈饰仰叶纹,有兽目纹边饰,腰、圈足饰兽面纹,通体饰四首棱脊。主体纹饰突出,有凝重感。“爵”短流,长尾,圆腹,三尖足,流近口处有菌状短柱,整体造型舒展空灵,纹饰精美,给人以高雅华贵的感觉。商周时觚非一般饮器,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品。






觯(zhì)是中国古代汉族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从字形特征不难看出,这类酒具大多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礼记·礼器》:“尊者举觯,尊者举觯。”郑玄注称:凡饮酒时,三升曰觯。


兽面纹觯,商,扁圆体,盖上有伞形柱,侈口,长颈,垂鼓腹,圈足。盖、颈、腹、足各饰鸟纹、兽面纹、雷纹。(注: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觯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觥(gōng)是古代汉族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父乙觥,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觥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前端兽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体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尾逶迤,形态优雅。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 ,是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汉族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青铜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商周至战国期间还有牺尊,将尊铸成牛、羊、虎、象、豕、马、鸟、雁、凤等动物形象,统称为彝。


四羊方尊。全器最独特之处在腹部四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每羊的羊首羊角凸出器表,尊的四角浮雕出极为生动的四条龙。据考察,羊角与羊头均为采用分铸法后,再与全体铸接在一起,颈部饰有蕉叶纹。此尊造型雄奇,设计精巧,其风格特点不但在同类器中独树一帜,也是商周青铜器中的奇珍。






卣(yǒu)是一种器皿,属于汉族古代酒器。具体出现时间是未知,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当时用来装酒用。所以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


春秋动物纹提梁卣,通高50厘米。通体以云雷纹、“∽”纹和几何纹为地纹,腹部以凸起的蛇纹和蛙纹辅以窃曲纹和双肩钺纹为主纹;上腹两边各施一蛇纹卷曲向下,中间缀一浮雕蛙纹,下腹中部双蛇逆行向上,与上腹蛇纹相呼应,直指蛙纹,形成四蛇戏蛙的图案。


(注:此器浮雕与广西恭城出土的春秋蛇蛙纹铜尊的主纹二蛇斗蛙如出一辙,为古越人青铜文化经典之作,其造型与中原同类器相类似,系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痕迹。)





盉(hé)是汉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人面盉,河南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美国费利尔美术馆。该器为大口宽腹圈圆足式,有盖,为具有龙角的人面形,两耳有孔,人面仰天朝上。器盖与器身连起来看,如同一个仰卧的人头,形态甚为奇异。器身显得较矮,在两旁近额处有两只兽面状贯耳,恰与人面双耳巧妙相对。


(注: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这个字大家应该都认识,上面这种长得和小房子一样的器物,就是彝啦!彝是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见于贵族墓葬中。方彝是宋人以这类器形体作方形而确定的称谓,至今沿用。有个别为长体有肩式,似二方彝合并,称之为偶方彝。


令方彝,盖和盖钮均作四坡式屋顶形,侈口,束颈,腹微曲。其上每个边棱和每个平面的中线以及脊棱上,均有扉棱一道。盖面雕有兽面纹和凤鸟纹,颈部雕四组虎头双身龙,腹饰大型兽面纹,足饰凤鸟纹。口沿下饰双体龙纹,方圈足饰长冠垂尾凤鸟。自盖至足的四隅及中线皆有透雕扉棱,颇显凝重大方。






罍(léi)是汉族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皿天全方罍,商代晚期铸造,属酒器中的盛酒器,因器口铭文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该器于1922年被发现,器盖于1956年由湖南省博保存,器身流至国外,2014年回归中国长沙。皿天全方罍原器身通高63.6厘米,器盖通高21.5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



【本文为本刊原创整理,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和我们联系。】



▌配合以下文章食用更佳:(点击标题即可跳转阅读)

听说,下雪天美景和博物馆更配哦

2016探馆笔记:这里随处可遇大大小小的博物馆

酌彼金罍——皿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

Q&A:考古就是以学术的名义盗墓吗?


【关于我们】

1、喜欢就关注我们吧!微信ID:atmuseum;

2、同时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3、长按以下二维码,或搜索群号:475225203,可加入博物馆.看展览的网友交流QQ群,和同好者一起聊自己喜欢的话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