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望野博物馆:世界上最丰富的早期釉上彩绘瓷收藏地

2016-02-21 渔夫 博物馆丨看展览

导 读‖  传统瓷器含蓄内敛,而元代瓷器颜色艳丽、胎釉莹润、工艺精练、器型古朴。就我们现有掌握的资料来看,元瓷种类有:青花、釉里红、釉上红绿彩、五彩描金、卵白釉瓷等多类品种。从不到10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元代瓷器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艳丽?其无与伦比的精干技法从何而来?它与上代陶器、瓷器以及窑址等方面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实际上,在“瓷”的国度,有一种瓷,堪称元青花的“爸爸”,清珐琅的“爷爷”,它的名字叫“红绿彩”,一种流行于宋金时期的彩绘陶瓷。它是800年前中原窑厂出现的绚烂多彩的瓷器。它的出现,标志着瓷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时期。



红 绿
彩 瓷


红绿彩瓷创制的时代约为宋代中晚期,兴盛于金代中期(12世纪后半叶),元代继续烧造,大约在明初停烧。是匠人们在高温白釉烧成后,用彩绘于其上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因其色彩大多以红绿为主色调,故名。作品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存储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中市民生活的大量信息,其构图运笔多以写意为主,人物、花鸟、山水独具民族特色,是当时城镇市民广泛使用的生活器物。这些信息的保留也无疑成为研究宋金历史及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在深圳,有这样一家博物馆,她拥有300余件(组)12-13世纪红绿彩陶瓷文物,这是目前已知全世界范围内数量最大、质量最高、品种最为丰富的一批珍贵早期釉上彩绘陶瓷文物。


她,就是

深圳望野博物馆



深圳望野博物馆是一家以展示中国古代文物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拥有超过万件各类珍贵文物。馆藏涵盖从商周到明清历朝历代,包括金、铜、木、玉、石等类别珍贵文物——多部件组成的西周青铜人面组器、美轮美奂的北齐白石菩萨造像等。




2009年,馆长所藏红绿彩瓷以《精彩·中国》为题在深圳开展,海内外数以百计的顶尖学者光临深圳,参加了这一中国古陶瓷研究的盛会。由此也让世界陶瓷收藏界和考古学界见识了深圳收藏的国际气象。宋金红绿彩瓷自此烙上深圳记号,深圳成为闻名世界的数量最大、质量最高、种类最齐全的中国古代彩绘陶瓷制品收藏地。





下面是深圳望野博物馆馆藏的

精品红绿彩瓷




凤 冠 贵 妇 像

金 12世纪中期

高32.1厘米 宽9.6厘米 底台纵长13厘米


灰黄色胎,质酥松,模制,施化妆土,罩玻璃釉,色微黄,多细碎开片,底部扎有透气孔。


整个造型是一位年轻貌美雍容华贵的妇人坐于椅台上。头部簪花包髻,博鬓,戴金(黄釉)凤冠,黑彩涂绘表示头发,头后部的包髻巾为红色,发半露,梳鬏。黑彩绘眉眼,红彩点唇,鬓两侧有细细的发绺垂下。身着左衽红色、藤黄点花、绿边的广袖衫,最里面红色左衽内衣,仅露领口。脖子上戴有大花状挂饰的金(黄釉)项圈。下身穿红裙、白裤,裙腰高提,束于胸下,黄板革带紧扎,交袖抄手,裙前绿边红色米字格“蔽膝”盖双腿,有绿色垂绦,足蹬红舄。肩部披黄色红边的“云肩”,外搭绿色红葵花窄幅“披帛”,帛圆带留在前面,帛头后垂被衣衫遮盖。椅背后大朵红绿色花卉椅褡。在广袖半截处,有绿色羽毛状装饰。


这种羽饰和凤冠、蔽膝、革带的搭配,都显示了它就应该是《宋史·舆服志》中记载的“褕翟”。这些搭配是12世纪间后妃才能穿着的命妇冠服。它的图样对中国服饰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与此相同的制品,在上海博物馆也收藏有一尊,但遗憾,因上博这尊残损缺失严重,当年在修复中仅凭想象而将衣衽、云肩、项饰做了错误的处理。今天比对这件俑像的图样基本可以重新恢复上博所藏之原貌。这些俑像中出现的“左衽”已决定了它们并非是宋代的制品,尤其是“云肩”属于较常见和广泛使用的女真服饰(见:金代张瑀(据传)绘《文姬归汉图》中骑于马上的文姬装束),它的纹样对后世的服装和其他制品图案化装饰影响深远,在元、明陶瓷纹样中经常出现。




哺 乳 俑

12世纪

高9.5厘米 长12.2厘米


胎色灰黄,模制中空,施化妆土,局部露胎,罩透明釉,器底有气孔。


造型是一位年轻妇女侧卧抱婴哺乳。妇人头顶绿巾包髻,黑彩涂发,黑彩绘眉眼,红彩点唇。身穿绿色红圈留白五点花褙子、红衬,褙子两边开衩。下身着白地红花点裤,褙子红衬半遮。妇人横卧,右臂屈撑,下垫十字包头圆枕,臂弯中托卧一绿褓背裹着的婴儿;左手遮左乳,压右乳塞入婴儿口中。


此类露胸哺乳像在已知古代陶瓷塑像中甚为少见,它的出现突破了当时的理学道统,更多显现表达的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延伸。这一命题此种形式的表现,非常值得关注。




童 子 读 书 坐 俑

12世纪

横宽12.8厘米 高12.6厘米


胎色灰黄,质酥松,模制中空,施化妆土,罩透明釉,器底有透气孔。


造型是一童子持书侧靠卧休憩。童子圆头大耳,黑彩绘眉眼,红彩点唇,眼微眯,神色清秀。脖颈戴如意云头样黄色项饰(似意为黄金)。内穿红色黑线绿领无袖短褂,露胸及胳膊。腹部淡绿色红黄圈花包肚,胸及腹部有带子打花结。外罩绿色黑点花束袖衫,黑点花四点一组,敞怀,领口下翻,挂于背心及前臂处,袖口黑彩勾“回纹”,涂黄釉。下身着红色黄点花裤,点花是中间一个大的外缘一圈十多个小点,腿盘交,露一只黑鞋。


童子右臂屈支,身后倚,手拳握,肘臂、肋部压一黑框涂黄彩绿面方座;左臂垂伸,左手持一本翻开书册,搭在左膝上,书册上有黑彩画写。书角破损,破损处以绿彩点涂,似烤花前的旧伤,为加彩烤花时刻意遮盖。


就此童子像衣服及露臂形态,基本可推测,所描绘的是夏日午后读书休憩的一幕,外衣多衣线纹路及点花,突出的是纱丝清凉织物的意境,深具写实效果。




童 子 抱 琴 坐 俑

金 12世纪

高15.8厘米


灰黑色胎,模制,施化妆土,罩玻璃釉,多细碎开片,仅圈足露胎,底部扎有透气孔。


黑彩绘眉、眼、发,发饰为“鹁角”,剔发处用淡绿彩涂抹显示头皮绒发的效果,红色涂唇,身着圆领衣,肩部从左至右披扎绿色红花锦带,右手持带,左手抱琴,骑坐在由黑彩装饰的鼓凳上,鼓凳有模印花,底有气孔,气孔旁黑彩釉下书款“李家造”,在已知红绿彩瓷塑中,有书款记者甚少。


此俑最特殊的就是“琴”的出现。“琴”,在古代又称“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它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在中国古代文献如《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此童子俑所抱的“琴”,以写实手法处理,外框黄彩,代替黄色髹漆,琴首为如意云式,岳山也做云头式,涂绿彩,额为菱方形,中间绷琴弦九根。宋朝徽宗赵佶就非常热爱琴艺,曾广罗尽搜天下名琴藏于特设之“万琴堂”中。因此在这件12世纪的童子俑中出现古琴,也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艺术风尚。




童 子 玩 雀 偶

12世纪

高15.8厘米 


胎色灰黄,模制中空,施化妆土,罩透明釉,器底有透气孔。


造型是一童子孩童站立玩雀。发式双分,头顶有剃发,剃发处用淡绿彩涂抹显示头皮绒发的效果。黑彩绘眉眼,红彩点唇,面颊用粉色晕染;鼻梁和面颊黑彩画丑,完全是摹仿宋金丑戏装扮,此装扮,宋金壁画、砖刻及陶瓷制品中多见。王国维《古剧脚色考》中对“丑”有较详描述。


孩童身着绿色黑花半长衫,敞怀露胸腹,领口红色,内领口淡绿色外翻,衣褶线黑彩勾绘,前后两片开衩,腰有系绳;穿红裤,腰下半接黄色;足蹬黑鞋。右手抓雀,置于右胸口,雀黄色黑彩绘羽;左手放腰部,攥绳,绳拴雀腿。童子两腿微分跨,左腿前,右腿后,胯间有一黑彩黄色雀笼, 笼顶圆形红衬,上有提环,整个造型呈锥状,横竖木竹条编就,笼口处卧一欲飞黄雀。此偶类同前述,应该也是宋金时的摩睺罗玩具。




童 子 执 傀 儡 偶

12世纪

高17.8厘米


胎色灰黄,模制中空,施化妆土,色白,罩透明釉,器底有透气孔。


年青人弹奏站立像,黑彩绘眉眼,红彩点唇,头戴黑色包巾有两个软脚。内穿黄色衷衣绿领;外罩红色藤黄花襦,绿领,花都在前身,后背全红;下身着红裤,外罩绿裙,脚穿白靴。裙有模印轮廓,后身无色;两条束带,前有搭片,红色包黄边,当为弹奏垫衬,放乐器附件之用。乐器斜横置,年青人左手半举捏龙首,右手弹拨,音箱倭方形;从龙首处可辨认绷弦两根。


此两弦乐器,名“二弦琵琶”,也称其为“忽雷”,但倭方形者少见,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仿制过的忽雷就是倭方形,样子更像三弦。




乐 人 立 俑

12世纪

高18厘米


胎色灰黄质酥松,模制中空,施化妆土,色发黄,罩透明釉,器底有透气孔。


一吏佩刀立于台座上。头戴黑色包巾,顶有结,黑彩绘眉眼,鼻及颔下有短髯,双鬓有垂发。衷衣绿领,束服黑线涂黄;外罩红色绿花翻领袍,多脱色;穿白底黑靴。腰有绿色束带,带中间三个黄色圆饰。双手抱拳作揖。左腋下腰间系带上佩刀,刀首呈如意头,圆镡,涂黄色;刀身有弧线。此种刀式,多见于宋元时期。




抱 瓶 俑(绿衣 l 红衣)

12世纪晚期

高15.7厘米(左) 高15.7厘米(右)


胎色灰黄,模制中空,施化妆土,罩透明釉,器底有透气孔。


造型是一男人抱莲花荷叶牌站立石台上。黑彩绘眉眼,短胡须,红彩点唇。黑色发罩,顶有黄箍圈,脖戴十字花黄色项饰,手腕有黄手镯。红色黄点花披帛从颈后腋下穿绕,垂身体两侧。上身无衣;白裤,外罩绿色“合曼”,黄色红圈花带束扎,腰系淡绿红圈花巾;脚蹬红边黑靴。面颊及露肤处用粉色晕染成皮肤色。左手下垂托抱“莲花荷叶牌”,右手屈臂按扶。牌子黑彩绘轮廓线,下底画红色莲花,上顶覆绿色荷叶,牌中框内红彩书写“招财神”。人物环眼、肥脸、短须,似胡人形象。


中国古代自古就有财神信仰,如“比干”、“范蠡”、“赵公明”、“关云长”都被视为不同的财神。五代、宋以后财神信仰更被百姓广泛接受,信众如云。在膜拜财神时,主神两侧还有两个供养,左为招财使者,右为利市仙官。百姓甚至直接使用“招财利市”来祈求金钱财富。现图示这尊塑像应该就是“招财使者”。




卧 牛

12世纪

宽16厘米 高9.5厘米


胎色灰黄,模制中空,施化妆土,底有透气孔。


造型为一只牛伏卧于椭圆台上,牛头上仰,口微张。牛身柿红色,角白;尾摆于左侧,椭圆台局部抹绿彩。整个牛的塑形神态生动传神。此牛原本应该是黑釉的,在黑釉上又加罩矾红二次烤花,才呈现柿红色。后加彩笔触在牛角、耳、尾处能看到痕迹。


此类标准的柿釉(也称酱釉)制品在定窑、当阳峪窑、耀州窑等都有烧造,但成色原理不同。而如此黑釉加矾红二次烤花的柿色制品,目前已知存世的仅此一件。




望野博物馆还藏有神器

隋 侯 之 珠


隋侯珠与和氏璧是中国珠宝玉石文化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得隋侯之珠与和氏璧者富可敌国。《韩非子》中关于这两件宝物有详尽的记载:“和氏之壁,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其美,物不足以饰。”刘邦灭秦后,和氏璧成了汉诸帝王的“汉传国玺”,而隋侯珠却不知了下落。历经千年,它,却出现在了深圳望野博物馆。



诸位看官,欲知神器真容。

嘿嘿嘿……






【本文为本刊原创内容,如需转载,可通过后台和我们联系授权。】

【编辑:渔夫 泡泡】



▌相关文章:(点击以下标题即可跳转阅读)

探馆笔记:这里随处可遇大大小小的博物馆

这可能是中国阴气最重的博物馆了

青州市博物馆:世界第一流,小大博物馆

大连现代博物馆:小馆也有大作为




(长按以下二维码,或搜索群号:475225203,可加入博物馆.看展览的网友交流QQ群,和同好者一起聊自己喜欢的话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