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第3窟唐代石塔的建筑特征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的积石山中,据说始建于西晋,在第169号窟中发现有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这也是我国众多石窟中年代最早的题记。
【炳灵寺石窟】
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刘家峡水库离炳灵寺不远,水库的修建使河道水面抬高,现在去炳灵寺最方便的路线是坐船走水路。
【去炳灵寺的水路】
从刘家峡大坝乘快艇疾行五十多公里才能到达,沿途山河壮丽,自然风景也是绝佳。炳灵寺石窟开凿于一面山崖上,窟龛众多,第3窟位于入口不远处,这篇主要讲讲第3窟的唐代石塔。
【炳灵寺第3窟】
第3窟开凿于盛唐时期,面积约十平米,在石窟的中心凿出一座方形石塔,高两米余,塔檐下雕刻出了精细的出跳仿木枓栱,是研究唐代建筑难得的资料。
【炳灵寺第3窟石塔】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但留下来的建筑遗迹很少,现存的木结构建筑只有七座,难以代表唐代房屋类建筑全貌,所以研究唐代建筑还需从壁画、雕刻、砖石仿木建筑中寻找更多资料,比如甘肃庆阳北石窟寺32窟唐代佛龛,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等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筑信息。
相关阅读: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新考(七座)>>>
砖石仿木建筑没有内部结构,研究以枓栱为主,枓栱出跳还是不出跳价值区别很大,出跳的可认为是真是还原,而不出跳的则更大可能是石匠的简化作品,毕竟石匠不是木匠。
炳灵寺第3窟石塔的枓栱是出跳枓栱,对研究唐代建筑意义巨大。
石塔位于石窟的中心位置,平面方形,采用盝顶,檐角微有上翘,顶部设须弥座,座上伸出蕉叶包裹圆形塔刹。
【石塔顶部】
塔正面划分为三间,采用方形柱子,柱头可见两道阑额,是为重楣,柱头无普拍方,枓栱直接落于柱头,无补间铺作,柱头铺作采用五铺作双抄出两跳全偷心,跳头上未置横栱,栌斗口内横向伸出泥道栱,之上为柱头方隐刻之慢栱。
【石塔枓栱】
第3窟石塔的枓栱结构在唐代建筑中显得较为独特,最外跳的跳头上既没用令栱也没用短替木,而是跳头直接托橑檐方,当然这一构件也可能是一根通檐的方桁。
现存七座唐构中有四座柱头铺作出双抄,其中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柱头铺作跳头托令栱,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和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第一层跳头上都是短替木,都与炳灵寺第3窟的结构不同。
【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跳头托令栱】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跳头是短替木】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第一层,跳头也是短替木】
另一座出双抄的唐构是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最外跳头上的结构与炳灵寺第3窟石塔相同,也是托通檐长方材,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唐代是存在这种结构的,这也为推断布村玉皇庙为唐代建筑增加了一条证据。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正殿,跳头方桁】
除了布村玉皇庙以外,还有没有同类结构的建筑呢?有,在莫高窟。
莫高窟第444窟的窟檐采用了与炳灵寺第3窟石塔相同的结构,都是第二跳的跳头上既不用令栱也不用短替木,而是承托通檐方桁。
【莫高窟第444窟窟檐】
【莫高窟第444窟枓栱】
第444窟檐建于宋代,但莫高窟的建筑有其特殊性,有理由相信其建筑作法延续的时间长,到了宋代仍然延续唐代的作法。
这是因为安史之乱爆发后,镇守西部的唐军撤回中原平乱,此时吐蕃崛起,抢占了唐朝大片的西部领土,以至于今宝鸡以西尽归吐蕃,敦煌也已不是大唐地盘。
直到唐朝灭亡前56年,敦煌沙洲一代出现张议潮起义,随后臣服大唐,唐王朝封其为归义军节度使。
【莫高窟156窟张议潮出行图局部】
归义军政权持续了一百八十余年,一直延续到北宋中期,直到被西夏吞并,其控制的地域始终未能与中原王朝接壤,是一块孤悬在外数千里的飞地。
我们今天在莫高窟看到的时代标注为晚唐、五代、宋的洞窟都是归义军时期开凿的,中原王朝的地域并未达到这里。
由于与中原王朝间隔遥远,归义军时期与中原的交流并不方便,这导致敦煌的建筑技术更新慢,到了宋代仍在延续唐代的结构作法,而此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已有大幅度更新,唐代作法消失不见。
莫高窟留下来四座宋时期的窟檐:427窟、431窟、437窟和444窟,其结构特征都有唐代风格,但只有444窟跳头上的结构与炳灵寺第3窟相同。
【莫高窟遗留下来的几座宋代窟檐】
炳灵寺第3窟的跳头结构较为少见,但在早期实物中还能找出相同的例子,说明这种结构特征在唐代是真实存在的。
我相信唐代建筑的发现不会停止,但由于现存实物太少,结构较为单一,我们必须从壁画、石窟中寻找更多的唐代建筑信息,或许有助于帮助我们勾勒出唐代建筑应有的样子,为新发现做好资料准备。
【2016年6月寻访炳灵寺第3窟】
“醉美古中国”文化乡旅活动已数次组织前往炳灵寺的旅行的旅行,促进壮美人文古迹走进公众视线
【2016.08.08,“醉美古中国”41期来到炳灵寺】
【2016.09.21,“醉美”45期再到炳灵寺】
寻访中国古建筑,关注“爱塔传奇”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