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对科研伉俪一周内两次为浙大捐赠!世代接力,只为这段浙大情缘

2021年4月1日下午,浙大车辆再次驶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停在碧波路518号那栋熟悉的实验楼门口——距离学校上次拜访孙乃超、周若芸夫妇,仅仅过去了七天

七天前,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签下一张数十万美元支票,这是他们第三次将科研成果所得捐给浙大。“我们回国奋斗了20余年,陆陆续续积累了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最近一批专利转让给医药公司后顺利通过了国外三期临床,目前正在等待新药证书的下发,这是我们最近比较开心的事。”当天合影里,孙乃超先生搂着周若芸女士的肩膀,嘴角微微扬起,照片里留下了两位老科研工作者纯粹而简单的笑脸。


结果短短一周后,二老再次联系浙大,表示又有一笔款项想要捐给浙大。“我们每位工作人员听闻后都非常感动,钦佩二老‘无我’的作风。如果不是学校执意前来看望,两位老先生本想将支票直接邮寄过来,十分低调。”

这一次,浙大副校长黄先海在浙大校友总会副会长、创新创业研究院副理事长张美凤,浙大发展联络办公室主任、浙大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沈黎勇等陪同下赴上海专程看望孙乃超夫妇,并在一间10平方米不到的小办公室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捐赠仪式。


黄先海副校长代表浙江大学对孙乃超夫妇多次捐赠表示诚挚感谢,他说:“十八年前,二老的第一笔捐赠,为浙大建起了‘周厚复化学实验大楼’;四年前,他们的第二笔捐赠,为浙大设立了‘江芷生物科技基金’;今天,两位老先生拼搏在科研一线,持续将科研所得注入江芷基金,专项支持浙大师生创新创业。他们对科学的追求、对人类的贡献、对学校的情感、对师生的情谊值得所有浙大人学习!”

左为周厚复先生,右为江芷女士与子女们的合影

周若芸的父亲,正是周厚复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代有机化学家,在20世纪30-40年代任浙大化学系主任,为浙大化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国家化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而周若芸的母亲江芷女士,是浙大化学系1935届毕业生,在周厚复先生患病后,含辛茹苦抚养10个子女。周若芸和她的兄弟姐妹至今都记得,母亲江芷在临走前三天,一直都未合眼,直到女儿提及父亲离世前未回浙大的遗憾时,母亲眼角留下了泪水……子女们在母亲面前保证,但凡有一位儿女有能力,就一定回报浙大!子女们话音刚落,母亲安然离世。从此,“浙大”成为周氏家族每个人心里永远牵挂的地方

说起他们的父亲周厚复,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他在担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期间,对教学科研多有建树,尤其对原子理论有精深研究,被赞誉为中国第一位物理有机化学家。

据周厚复的长女周蔚芸回忆,周厚复先生很早就有科学救国的思想,在考取了出国留学助学金后,于1929年乘邮轮远渡重洋来到法国,进入巴黎大学后就开始了日以继夜的勤奋学习,并重点攻读有机化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但当日军占领我国东三省的消息传至法国,义愤填膺的周厚复谢绝了导师的再三挽留毅然决定回国。1933年,满怀报国之志的周厚复回到祖国,被聘为了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1934年起担任化学系主任。

周厚复先生长女周蔚芸及弟妹

物理有机化学在当时还是一门新的学科,周厚复却早在1936年的《中国化学会会志》中,就发表了一篇30余页的论文,以电子学说解释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并强调紧邻原子电子亲合性的重要,他在以后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中,又进一步阐述了他创造性地提出的有机化学电子理论。在随浙大辗转西迁的艰苦条件下,周厚复除了坚持开课教学外,继续坚持对尖端科学的理论研究,在《中国化学会会志》《法国化学会会志》《美国化学会会志》《有机化学学志》等刊物上发表正式论文12篇,还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了一本有200多页的专著。他撰写的有关原子结构理论的论文,被英国皇家学会推荐为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评选论文。 

周厚复在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迫切地希望把自己所学的军事化学知识用于我国的国防工业建设。他在浙大亲自带着学生在实验室里,用有限的资金和简陋不齐的设备、材料,研究如何制造防毒面具等防御化学战争的工具和装备,还几次带领学生和部队合作在机场进行防空、防毒气弹袭击的演练,并不断改进自己教授的军事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讲课和实验更适应战争的实际需要。

周厚复一直思考如何才能振兴中华,他认为,中国人民之所以遭受欺凌压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亲自动手发明了一种“怀中文具”,在特制的小塑料盒子里,放置可以折叠的毛笔以及可以挤出来用的小管墨膏、装有清水的小滴瓶,以便放在衣服口袋里随身携带。他还自己出钱生产了一批无偿给大家用,希望能用科学和教育救国。周厚复在浙大任教期间,薪水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作印刷邮寄论文的费用,其他也大多用作试制“怀中文具”、防毒面具的费用,或是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且从不吝惜

周厚复于1970年5月在台湾去世,享年67岁。2002年,浙大迎来105周年校庆,也是周厚复先生诞辰100周年,浙大举行了周厚复化学实验大楼的奠基仪式,这也是浙大紫金港校区第一座以捐建人命名的大楼,由孙乃超、周若芸夫妇和妹妹周立芸女士共同出资1000万元捐赠。周若芸女士和孙乃超先生回国前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1986年在美国休斯顿开创了生物科技公司,研制出了自己的科技产品,并于2000年在美国成功问市,才刚有了第一笔较大收益就立刻联系浙大,想为浙大发展贡献力量,他们捐赠的善款几乎已是当时奋斗多年的所有积蓄



当年,周厚复化学实验大楼奠基时,周家从美国、台湾等地特赶来。他们认为:浙江大学是父亲工作过9年的母校,母亲在浙大学习和工作过6年,他们始终心想浙大,关爱浙大,心系祖国。周若芸女士曾说:“在父母生前,我们无能回报万一,现在我们终于能做一点事,慰藉父母的在天之灵,爸爸,妈妈,你们可以安心了。


2017年12月12日,孙乃超先生、周若芸女士伉俪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150万美元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江芷生物科技基金”,专项用于支持浙江大学师生创新创业,并通过江芷生物科技基金在校内设立了“江芷现代生物与制药技术研究奖”奖学金。


江芷奖学金和以往的奖学金都不一样,它源于上一代浙大人的遗愿,它是一个家族两代人的持续接力,它是真真正正从实验室的科技成果中转化出来的捐款。”张美凤说道。她与孙乃超、周若芸夫妇相识已近二十年,亲身经历了这一代周家人关心浙大发展的点点滴滴。她说,极少有捐赠能如此独特和可贵,“二老是每天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所有的捐赠都来源于日复一日从事科学研究所得的收益,而且每一次捐赠都几乎是倾尽所有。他们的想法非常简单,希望为浙大做点事,为国家生物医药领域培养顶尖人才,让中国老百姓吃上有用又便宜的国产药。”更难能可贵的是,孙乃超、周若芸夫妇他们在六七十岁本该退休的年纪,选择了毅然回到祖国,正如当年他们的父亲所怀抱的科学报国的理想,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里重新做起了研究


“夫妇俩在张江园区的实验室面积不大。除了春节能和家人好好坐下来吃顿饭外,他们其余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科研上的蜜蜂、生活上的树懒,吃穿上面不愿意操心,经常一次性做一周的食物,就是为了节省时间。”2002年至今的十多年来,张美凤和孙乃超、周若芸夫妇一直保持着联系。2017年3月份,她接到孙乃超先生的电话,“孙老说近期会有一笔较大的资金到位,他们还想为浙大做点事情。”张美凤心里十分感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被两位老人如此牵挂着,她在此后的半年多的时间里与夫妇俩多次沟通,最终确定以成立基金的形式来延续他们对浙大的这份爱,“因为周厚复大楼和周厚复奖学金都已成立,这次他们希望以母亲江芷的名义来命名,这就是江芷生物科技基金名称的由来。



走进孙乃超夫妇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实验室,大大小小的仪器设备在百平米的空间里被摆放得干净整齐,黑色工作台面在灯光照射下显得光溜锃亮,沿墙储物架上数十个玻璃试剂瓶上贴的标签都是手写的,日期最早能追溯到十多年前。再往里走,橱柜里摆放了不少瓶瓶罐罐,标签上写有“中国医药”四个字。孙乃超先生的工作台缩在最里面的角落,书桌上的陈列十分简单,一台电脑摆放在正中央,左侧角落里整整齐齐摞了几本笔记本,抬头两层书架上满满当当的文件夹都被编了号,桌上还未合拢的蓝色文件夹大概是老先生与我们会面前正在翻阅的资料。


在这个干净简朴、严谨细致的实验室里,孙乃超夫妇把生活和工作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这不仅是他们日夜奋斗的战场,也成为他们共度人生的家园。“除夕夜在实验室里做科研,把浙大送来的春联和福字一贴上,感觉暖洋洋的。”靠近办公室的一侧有张崭新的年历,这张年历的设计很新潮,夫妇俩充满干劲、笑嘻嘻的大头照连着“牛气冲天”四个大字被印在年历上,十分温馨有趣。


“我们俩在国外工作多年,深知国内医药领域垄断现状。回国做科研就是希望中国人自己能造出好药,让老百姓都有吃上好药。为此,我们必须做到‘无龄感’,即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十足的干劲,一方面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效率,另一方面用心培养有志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年轻人,努力带他们把这份事业干下去。”



在实验室同层办公楼里,有一家由孙乃超先生支持的年轻公司——天辰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坐落其中,研发中心致力于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研发具有差异化的新一代大分子抗体,而孙乃超先生本人是奥马珠单抗发明人之一

近期天辰生物宣布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超亿元,本轮融资的领投机构正是浙大校友企业东方富海,“天辰生物团队积累了多年蛋白药物的开发经验,厚积薄发,形成了经过临床产品验证的技术平台,有能力发现和优化出高质量候选分子结构。我们有信心天辰生物能够开发出好的产品解除患者痛苦,同时也更加期望可以成就一个伟大企业。”


2019年,“江芷现代生物与制药技术研究奖”奖学金发起了第一届奖学金评选大赛,浙大医学院、药学院、高分子系、生仪学院、化工学院、生科院等11支决赛项目入选一二三等奖。

而在评奖的当日,孙乃超先生、周若芸女士,还与以往每一天一样,在朴素而整洁的实验室里全力研发着新药。“叮!”周若芸的微信震了一下,是浙大校友总会副会长、创新创业研究院副理事长张美凤发来的微信,上面写道“若芸姐,孙先生:江芷奖学金评选正在进行,你们有没有要对学生们说的话,我帮你们转达。”20分钟后周若芸看了这条消息,回复了简短的一段话:“恭喜他们,并希望他们的努力会得到成功。我想送给他们我们自己成功的经验,就是把自己的心要百分之两百放在这件事或项目上。”

经大赛主办方浙大创新创业研究院对获奖项目一年的跟踪,发现有项目已在国际期刊成功发表论文,有项目所涉技术已申请专利保护进入市场化验证阶段,更有项目已进入实质产业化阶段,成为江芷大赛孵化成功、走向市场的优秀项目代表


夫妇俩表示,自己非常高兴有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坚持在生物医药科研和产业化的道路上,期待此后的江芷大赛涌现更多的好项目。



“正起鹰声求是如歌盈喜气,又添牛劲创新似浪涌春潮”,感谢孙乃超先生和周若芸女士为国家生物医药领域研究作出的非凡努力,为浙大建设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为浙大师生创新创业树立的优秀榜样,祝福两位老先生在2021年迈上新征程、取得新硕果!


我们也相信,江芷奖学金背后的这段故事,不仅给大家带来感动,更重要的是能够成为浙大学子在艰难、挣扎的科研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力量。这正是老一辈浙大人求学、求知的初心和使命——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人才


本文内容综合自浙江大学创业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部分图片来源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官网


 推荐阅读 


讲讲他的故事:从职高到MIT计算机博士录取

两度斩获《最强大脑》天梯榜第一!浙大这位少年太帅了还是浙大人霸气,校门口馆子里吃上瘾的麻辣青春,毕业了直接整个打包带走
这是什么神仙兄弟情!这对双胞胎同时考上浙大研究生!浙大“90后”小伙辞职创业专心造“云”,年销20万个,治愈4万多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