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检察·回眸】人物篇︱杨红萍:以法之力,筑起未成年人爱的港湾


【编者按】五年来,江苏省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忠诚履职、司法为民的先进典型,他们在平凡岗位上踔厉奋发、担当作为,坚定不移地做人民美好生活的法律守护者。


杨红萍,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江苏“最美法治人物”、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连云港市优秀法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每个孩子不但是希望,是种子,也是未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需要带着一颗‘红心’去做。”这是杨红萍从事未检工作的初心。在她看来,检察官要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伞、金手指”,必须用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让迷途少年重拾信心、点亮梦想。


从事未检工作十年来,杨红萍以“求极致、尽细微”的工作态度,始终恪守“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成立“红萍未检团队”,创建以“指点思想、指点家长、指点维权、指点关爱、指点共建”为主要内容的“金手指”帮教模式。先后帮助262名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其中37人考入大学。她创建“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体系”,是用爱心浇灌受伤花蕾的“红萍姐姐”,也是为困境儿童雪中送炭的“爱心妈妈”。


工作中的杨红萍


“能够挽救更多行走在犯罪边缘的青少年,让每一名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这就是我工作的最大意义。”杨红萍践行着一名新时代检察官的责任与担当。


双向保护

撑起未成年人的蓝天


杨红萍到赣榆区检察院工作,“看到误入歧途的孩子渴求重新再造的那种眼神,我想,我们不能简单地就案办案,一定要充分落实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引导未成年人。”


2020年9月,杨红萍办理了一起未成年人寻衅滋事案。年仅15岁的小宁受不良思想影响,多次在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并辱骂他人,造成恶劣影响,涉嫌寻衅滋事犯罪。归案后,小宁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和社会危害性,自愿认罪认罚。


“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但认罪态度很好,基本具备帮教条件。”杨红萍没有简单地就案办案,而是依法对小宁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设置了8个月的考验期。


 普法进校园,开展法治宣讲


她多次与小宁父亲沟通,将小宁送到未成年人观护基地接受教育。经过精准细心的帮教,小宁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疫情期间,他主动向疫区捐款,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并在赣榆区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获评“优秀服务志愿者”。


“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是未检工作的应有之义,保护未成年被害人同样也是未检不能忽视的工作,这就是双向保护。”杨红萍和同事一起建立“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体系”,成功为72名未成年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司法救助、协助转学、帮助就业等综合司法保护,有效维护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2019年10月,杨红萍办理了一起女童遭遇家暴案件。原来,月月的父亲朱某某和同居女友因为家庭琐事和学习问题,经常用指拧、抽打等方式虐待月月,致使月月身体多处不同程度受伤,并长期缺课。为防止月月继续被侵害,杨红萍建议并支持赣榆区妇联向法院申请对月月的人身安全保护令,获得法院支持。同时,她还为月月申请了1.8万元的司法救助金,解除其治疗费用的后顾之忧。2021年,该案获评最高检、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家庭教育指导典型案例。


“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善意和温度。”这是杨红萍办案的初衷。


 杨红萍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


创新模式

帮涉罪少年回归社会


通过多年工作经验积累,杨红萍创建了“指点思想、指点家长、指点维权、指点关爱、指点共建”为内容的“金手指”帮教模式,从心理健康、思想悔过、遵纪守法、自我维权和回报社会等五方面对涉案未成年人言传身教、指点迷津,达到“点石成金”的良好效果。


2013年以来,通过该帮教模式,共对262名不捕、不诉、判处非监禁刑未成年人跟踪帮教,帮助回归社会,无一人重新犯罪。“金手指”帮教模式被评为连云港市“十佳特色青少年维权工作项目”、全市政法系统“优秀工作法”。


2018年春节期间,16岁的吴某某、17岁的张某某被另一名未成年人杨某某纠缠,至赣榆区沙河镇帮助杨某某父亲索要债务。期间发生斗殴行为,致两名受害人轻伤。


杨红萍仔细翻阅案件卷宗发现,吴某某、张某某作案时尚未成年,且系初犯,认罪态度良好,可以酌情从轻处罚;两人均为山东人,杨红萍利用苏鲁跨省域边界检务合作平台,向山东临沭县检察院发送《异地协作委托函》,委托该院对吴某某、张某某开展为期八个月的考察帮教。由于表现良好,赣榆区检察院决定对吴某某、张某某不起诉。


杨红萍坚持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导向,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社会治理。2016年底,赣榆区公安局移送起诉一起12名未成年人夜市聚众斗殴案件。办案期间,杨红萍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杨红萍出庭支持公诉


“本该是坐在教室里一心读书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呢?”带着问题,杨红萍对该院近十年来办理的所有在校学生犯罪进行统计分析,向区教育局发出了类案分析检察建议书,与赣榆区教育局联合开展“法治进校园”宣传教育。2017年,赣榆区在校生犯罪比率同比下降66.7%;2018年,该区在校学生犯罪率再降70%。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杨红萍用心制作的这份检察建议书入选2018年度最高检“优秀说理检察法律文书”、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被人民日报、检察日报等多家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检爱护苗

让留守儿童感受温暖


赣榆区地处苏北,不少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红萍工作室”依托团区委的“青少年之家”,在留守儿童较多的黑林、沙河、班庄、墩尚四个镇建立“红萍工作站”,利用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017年,杨红萍在办案中了解到,犯罪嫌疑人郭某因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其妻改嫁,郭某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乐乐与六十多岁的奶奶靠捡垃圾维持生活。得知这一情况后,杨红萍立即向院党组汇报并得到支持,全院干警为祖孙俩捐款、捐物,为乐乐制定了长期关爱计划,帮助乐乐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路上,她从未停止过步伐。杨红萍依托院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五百”工程(赶百集、走百村、进百企、帮百童、调百案),重点开展检察官“帮百童”系列活动。通过检察官进网格、进学校、进留守儿童基地,积极开展“榆你寻梦”“检爱暖冬”等“帮百童”系列活动,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感受温暖。


 杨红萍为留守儿童作专题法治讲座


截至目前,杨红萍在赣榆区开展“法治进校园”及“安全自护教育”活动800余场次,接受家长法律咨询1000余次。举办“检察开放日”“法治与道德宣传大蓬车”活动200余次,建立法治教育基地4个。“红萍说法”新媒体普法宣传,受教育人数达15万余人。她办理的2起案件登上中央电视台《守护明天》栏目普法。



初心不改,使命如山。新征程上,杨红萍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坚守“检察初心、怀仁至善”理念,用真心、爱心、细心为青春护航,凝聚起保护、引导未成年人的坚定信心和磅礴力量。


文字:范伟义  孟婧

编辑:胡锡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