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最完美的状态是60岁的大脑+20岁的身体

悠一 青年电影手册 2021-04-27

点击上方青年电影手册关注我们!




《痛苦与荣耀》

导演: 佩德罗·阿莫多瓦

编剧: 佩德罗·阿莫多瓦

主演: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 阿谢尔·埃特塞安迪亚 / 莱昂纳多·斯巴拉格利亚 / 诺拉·纳瓦斯 / 胡丽叶塔·塞拉诺

类型: 剧情 / 同性

是否有资源:

个人观看地点:影院大银幕

个人评分:★★★★




关于《痛苦与荣耀》的一次自我访谈


梵三:我是你分裂出来的分身,我是一名记者,我会直接甩问题。这部无论怎么看都是阿莫多瓦相对较为平庸的一部,是怎么讨到你的喜欢的?


梵一:的确,它不怎么突出,但我认为它算是较特殊的一部。我试图用一对词语来形容这部作品,“虚假与真实”。所有的荣耀都是虚假的,所有的痛苦都是真实的。


这部电影仍然是导演虚构出来的作品,尽管它带有一些些传记色彩。我们知道,阿莫多瓦的色彩向来是强烈的,但强烈色彩带来的观感很值得思考。在我理解里,它们飘浮于故事表层,发挥出一种“间离”效果。他仿佛借色彩告诉观众,他拍给你看的电影是虚假的。


《痛苦与荣耀》如果是一副串珠,先看“串线”,影片剪接起来的衔接情节的场景、音乐、多媒体PPT、X光片甚至于某些色彩、服饰和打光,都呈现出了一种“虚假”的状态。


《痛苦与荣耀》剧照


只有在记忆的“珠子”,也就是戏剧的部分,这种虚假感才会消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节:旧情人的首次电话、旧情人相见、最初的情欲、见医生、和母亲的谈话……如果我没记错,影片中导演房间里的艺术品收藏来自是阿莫多瓦本人。


我可以理解为,当阿莫多瓦讲到这些地方的时候,这些戏剧场面才是他想要表达的“真实”。他把这份“真实”从刚描述的“虚假”中抽离出来,用第三者的眼光讲“我”的故事,而故事里,有“我”跳脱事外对“我”的审视,还有“旁观者”补充。故他的戏中戏高超在三层视角的构建上。


借此,他探讨记忆、创作和进入暮年之后的创作者之间的关系。男主角萨尔瓦多是太典型的创作者形象了,不知你注意没,他是疏远一切亲密关系的。


他在窗边审视给他打电话的旧情人,但没有走下去给其惊喜,在相见时又呈现出若即若离的状态,当年是谁甩了谁也很明确,其实他放弃毒品的原因很容易理解,毒品让他对这个世界,包括他的男主角,产生了亲密关系,旧情人帮他斩断了这段关系,恢复“冷漠/理智”;同时,他远离观众,甚至他疏离他的母亲。


一个好的创作者,就是要把自己从万千世俗关系中择出来,甚至有的创作者本身就很难建立亲密关系。


阿莫多瓦


梵三:人们说它平庸是因为它里面太多阿莫多瓦对过往作品的重复吧,特别好玩的一点就是,包括你在豆瓣上第一时间的短评都这么写的,它既是《不良教育》,也是《欲望法则》。另外,我还在里面看到很多阿莫多瓦其它作品的影子。


梵一:我想用第二对词语来形容这部作品,“重复与背叛”。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对记忆的背叛,所有的荣耀也都只是对过去的重复。虽然你看到了影片里重复的部分,我看到的还有重复中的“特殊性”。阿莫多瓦用重复讲了一个他不曾讲的衰老的故事。


依托于特色的流水般的剪接、镜头对细节的执着捕捉,阿莫多瓦的作品向来会有一些“惊奇”的成分吸引到我们,而这部作品在浓烈的色彩里,却缺少了反转和冲突带来的惊奇,就像《不良教育》里的纵身一跃场景和人物身份的反转,《关于母亲的一切》里的车祸等等。


第二遍看的时候,我才越来越觉得,第三视角的镜头或许根本不想真的吸引我们,它只是让我们审视。我们的眼睛就像电影里的X光机,男主角的身心被剖开,一览无余。“没有惊奇”是阿莫多瓦对自己过往的背叛,在他的序列里等同于是特殊的。





《不良教育》

导演: 佩德罗·阿莫多瓦

编剧: 佩德罗·阿莫多瓦

主演: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费莱·马丁内斯 / 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 / 路易斯·奥马 / 弗朗西斯科·梅斯特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 同性 / 犯罪

语言: 西班牙语 / 拉丁语




梵三:我记得你曾这样说过奉俊昊,你说,部分观众说他不懂穷人或者富人,是因为他一定是在技巧上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当观众感受到《痛苦与荣耀》的絮叨和重复时,难道不是阿莫多瓦也有地方没做到吗?


梵一:我有个朋友说,“这部逊色不少,时光飞逝的韶华玫瑰色笼罩一切,让我们被表面情绪打动”,与你说的相似。我虽然不太同意他的看法,但这句话说明了阿莫多瓦在技艺上是没有问题的,我朋友所在意的重复,大致意思等同于是这电影没给他带来“惊奇”。


奉俊昊的技艺立场过于尖锐,他把自己当蝙蝠侠,那就必然会激起观众心中隐藏的“小丑”,奉俊昊需要用技艺避免激起“小丑”。但阿莫多瓦没有立场,只是表现了一种状态,衰老的状态。状态就像镜子,没有观众会苛责镜中的自己。


电影《痛苦与荣耀》剧照,一对老情人


梵三:我太了解你了,你就会狡辩,总是振振有词。不过,你为什么不太同意你那个朋友的看法?


梵一:作为记者,你是不是丢失了你的客观,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才敢这么冒犯我!我那个朋友才40岁,认知略激进。其实,青年知识分子在对待老年故事和老年创作者的态度上,总是会不耐烦,他也算是吧。


小时候,我爷爷扫地很慢,我拿着簸箕在一边等他,他又不给我扫,我就会巴巴望着他,观察他怎么扫,看他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动作,然后内心非常不耐烦。我相信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在看第一遍时,会被阿莫多瓦的高超技艺打动,有新鲜感,但第二遍可能就会像小时候的我一样不耐烦了。


犹记得几年前网络上讨论金棕榈电影《爱》时,有一类很主流的观点,“为什么老头活不下去杀了老太的故事,就能让你们落泪?他们这种絮絮叨叨的电影,难道不该去养老院看?”哎,对了,这部电影的票房应该不太好吧?




《快乐结局》

导演: 迈克尔·哈内克

编剧: 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 马修·卡索维茨 / 芳汀·阿杜安 / 弗兰茨·罗戈夫斯基

类型: 剧情 / 家庭

语言: 法语




联系到小时候见证了祖父母衰老的过去,我也是在那时候想明白了一件事——


人关于生命的体验是无法真正完整的。我们在身体孔武有力的时候,可以体验婚姻、职场、爱情、性、饮食、疾病、得与失、七宗罪……等等一切,但唯一只能想象却无法切身体会的生命经验就是衰老。人直至老死的一刻,死亡也才揭晓真容。那时人已经死了,没有谁能替其来阐释死亡。或许,年轻人无法洞见衰老,而人类则无法洞见死亡。


我的另一个40岁的朋友前几天也对我说,如果他以现在的大脑加年轻时的身体活着就太好了。这让我想起《年轻气盛》里的一句话:“年轻时看什么都很近,那就是未来;年老时看什么都很远,那就是过去。”


或许,人最完美的状态是60岁的大脑+20岁的身体。




电影《年轻气盛》剧照


这就意味着,一部电影故事越“老”,能切身共情的观众就越少。当创作者讲述一个关于爱情、青春、战争的故事时,全人类都能与之共情。但当创作者讲述衰老时,尚未经历衰老的人只能旁观,无法过多共情,要说真能与之产生共情的人,恐怕也就是同龄人了。所以,面向老年人市场的商业片也很少,卖给老年人的保健品很多。


越是临近死亡,人就越孤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你看戈达尔最新的两部作品,很多人都苛刻地给了低分。在他面前,我甚至无法涉及个人喜恶,我觉得给低分是有一点点不合时宜的。我有个猜测,他的五识可能已经面临着极严重的退化了。




《再见语言》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海洛依丝·戈多 / 卡迈勒·阿德里 / 理查德·舍瓦利尔 / 柔伊·布鲁诺 / 克里斯蒂安·格雷戈里

类型: 剧情

语言: 法语 / 英语




梵三:打住,再不打住你的脑袋就要爆炸了,跟你聊天你能把全世界有的没的都扯进来。我们只是在聊《痛苦与荣耀》而已。


梵一:在存在主义之后,李维史陀(梵三:谁是李维史陀?梵一:列维·施特劳斯,为了装逼掉书袋我说的是台湾译名,我觉得比较好听。)领衔的一种名叫结构主义的东西被凸显了出来。啊,我没读过几本结构主义著作,我认为存在主义才是中国当下所需,惭愧。


但我还有能力简单交待一下,错了你别怼我。结构主义评论不再以单个个体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个体放在一个结构之中,有点像影迷聊天时把新作品对比导演以往的作品,其实也不一样,它不强调对比。


我举个例子,近几年卡夫卡的作品价值之发现,很大程度上也因结构主义。你会不会好奇,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没有完成,也没几部,为何对人类和文学就那么重要?除了他技艺和智慧之外,我想还在于他预判了历史和人类的走向,揭示了人类即将面对的精神困境。


我正在读的一本书,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构建了“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这样一个结构,把看起来不太相关的几部小说,连同卡夫卡的三部作品放在一起,事先预设了卡夫卡对大屠杀的预见性这一立场,来观照奥斯维辛前后的欧美小说创作,其中,他回答了卡夫卡为什么会遗言烧掉自己作品的答案,有兴趣你自己去翻。


米勒先生的预设是合理的,如果卡夫卡不是早死了十几年,恐怕他也会落得和他的亲友一样的下场,他的亲友在他的“未来”经历了男主角K相同的境遇,成为大屠杀受害者。





作者: [美]J.希利斯·米勒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

译者: 陈旭 




结构主义在评论界的兴起也表明,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独立地看待某部作品,单部作品无法脱离于时代和地球,无法抵达影迷所谓“纯独立本体”的观影境地。和衰微、繁冗的新批评派正好相反,结构主义批评认为一个创作者的作品是开放的,作品与作品彼此间有联系。


比如吧,库切为什么会在特定阶段写“青春三部曲”,每个作家都会回望童年?贾樟柯为什么会拍一部《江湖儿女》给自己的创作划一个阶段,每个导演也会这样?海明威的尼克·亚当斯是一个角色,还是不同短篇小说里的不同的角色?门罗《逃离》虽然是短篇集,为何能构建一个长篇的序列?特拉克尔写了《给孩子埃利斯》,还把它倒过来写了另一首《埃利斯》,两首诗的意象互文,我们该怎么阅读?


按照这种思考方式,我们可以有一种新眼光打量《痛苦与荣耀》。不能只强调把新作和过去某几部作比较,而该把它放在阿莫多瓦整体的作品序列里去发现它的特殊性。


阿莫多瓦的这个娇恐怕也只会撒这一次。也就是说,这部电影虽然有具指的“重复”,它对过去的轻度“背叛”和故事本身折射出的阿莫多瓦的人生阶段依然是独特的。


过去,锋芒毕露的阿莫多瓦带给我们眼花缭乱的情欲,男女、男男、变性等多元取向上的,或者自渎、捆绑、乱伦等个体行为上的……最终都归于这部作品的“最初的情欲”。


在整个作品序列,或者说在阿莫多瓦宇宙里,这部作品提供了以往作品的源头。




《八部半》

导演: 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 费德里科·费里尼 / 图里奥·皮内利 / 恩尼奥·弗拉亚诺

主演: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克劳迪娅·卡汀娜 / 阿努克·艾梅 / 桑德拉·米洛 / 芭芭拉·斯蒂尔

类型: 剧情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梵三:我有点理解你说的“特殊性”,但它也听起来很浅,我以为你会有什么了不得的认知。很多人会把它和《八部半》作比较,据我的观影体验,《八部半》在技艺和深度上都要高过这一部,这一部的格局太小了。


梵一:我来介绍第二种眼光。《痛苦与荣耀》势必是要面对《八部半》的。可是,《八部半》是费里尼在40来岁拍摄的个人作品。那时候差不多对应的是阿莫多瓦《情迷高跟鞋》时候的创作心态。故我认为没有太多可比性,二者大体不同。


我想引入的另一部是刚才提过的索伦蒂诺的《年轻气盛》,电影讲述了一个老导演的故事,那个导演所面临的状况和《痛苦与荣耀》里的导演很相似,你记不记得所有他创作的角色在他眼前相继出现那个场面,太让人印象深刻了。过去像一个梦魇,婚姻的执念走向爆发,原本可以向天再借五百年,可是身体发出警告,他已经力不从心了,他无法解决,只能选择死亡。


但是,无论是索伦蒂诺还是当年的费里尼,在创作状态上与阿莫多瓦显然不同,不恰当的形容一下就是,俩人可能刚告别几天晨勃,小烦恼,他们还有信心觉得自己休养一段时间就会恢复。


《八部半》处于费里尼在瓶颈期从新现实主义的不断重复中求新的过渡中,技艺的雄心依然是旺盛的。四十岁的索伦蒂诺更是旺盛的,他用宏大的“青春”符号序列,来衬托老年人的风烛残年,以建立一种衰老的悲剧性。但我说句难听的话,70岁的阿莫多瓦,不可能有太多实验性的改变了。






《年轻气盛》

导演: 保罗·索伦蒂诺

编剧: 保罗·索伦蒂诺

主演: 蕾切尔·薇兹 / 简·方达 / 迈克尔·凯恩 / 保罗·达诺 / 哈威·凯特尔

类型: 剧情 / 喜剧

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 瑞士德语




接下来,我要开始比较哈内克前年的那部《快乐结局》,很多人肯定忘了这个片子,男主角患了老年痴呆,是个知识分子的形象。


哈内克这个年纪了也没有放弃求变,关注难民话题,引入直播画面……反映了他与阿莫多瓦非常相似的“重复与背叛”,有的影迷批评他在搞“个人电影的回顾展”,这部作品里有太多前作的影子。


之所以对比这两部,我觉得哈内克的心态和阿莫多瓦是近似的,比后者还要苍老一些。假设(其实不是假设,在其他人身上已经发生了,每每想到都很悲伤),一个老导演还有很多要表达的东西,可是他知道自己患了痴呆,越来越严重,他会怎样?文明和语言的悲剧背后,恐怕可能也是我们个人在未来所要面对的同一种体验。


比哈内克、阿莫多瓦再老一个阶段,就是戈达尔《再见语言》和《影像之书》,导演衰老到没有能力完成缜密的视听叙事时,他已经走在意识的边缘了。


因此,建立一个“年老的创作者如何面对衰老、创作和记忆”的序列,这里的作品才真正有了可探讨性。《痛苦与荣耀》提供了一个无法简单用二元眼光(对过去是和解还是反抗,立场是黑还是白,技巧是重复还是创新)打量的完整的“人”的个体:一个刚刚尝到衰老滋味的创作者,如何处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


梵三:所以,你觉得它才应该是金棕榈?


梵一:对,它是我私人的金棕榈。这是相对而言的,这部作品可能也是阿莫多瓦随便玩一下。在阿莫多瓦整体序列里,我的年龄决定了我会更喜欢《对她说》《欲望法则》或《不良教育》。如果一个年轻的班德拉斯和年老的班德拉斯在我面前,我当然是想和年轻的那个大“战“三百回合。




《欲望法则》

导演: 佩德罗·阿莫多瓦

编剧: 佩德罗·阿莫多瓦

主演: 欧塞维奥·庞塞拉 / 卡门·毛拉 /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 米格尔·莫利纳 / 费尔南多·古林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但放在今年戛纳,阿莫多瓦就像一面多元价值的旗帜,我不愿意看到其倒下。今年,多少年轻创作者都是在用类型和技巧碾压“人”的立场,多少作品题材被社会冲突的洪流裹挟着失去独立性,只有他和少数人还在讲私人故事。


私人故事投射在历史这块幕布上,才是人类共同的故事,才是拥抱个体价值和多元价值的。童话里的男生叫阿拉丁,不叫“难民”,《八部半》的导演叫圭多,不叫“导演”,《审判》的男主叫K,不叫“犹太人”。今年戛纳演技奖还是挺准的,选了两部讲“人”的电影,一个LGBT,一个女性主义。


《痛苦与荣耀》就像是中国古代建筑里的榫卯,它是转折,也是节点,它不像阿莫多瓦其他作品一样是梁和柱,但它们共同支撑起一座名叫阿莫多瓦的木构宫殿。


换句话说,阿莫多瓦所有作品和《地下》《白丝带》这种比起来,在格局上都不占优,但他的作品共同构建了独特的美学序列,这个作品全集足以让其被称为大师。


你可以觉得凭单部论都不足拿奖,那么把金棕榈给予序列中的一部集大成的“榫卯”作品,来奖励整个序列,无论如何都是合适的、有意义的。


相信评委会也有合理的解释,把演技奖给班德拉斯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你强调传记色彩,我顺水推舟,奖一个人,等于奖一对人。伊纳里图肯定很懂阿莫多瓦,但他不一定会站在多元这边,他的作品里有很蓬勃的直男气息。如果他觉得这部作品在阿莫多瓦所有作品里算是不突出一部,而不给奖,那也是合理的。


但是这就说明,这个评审团有其更鲜明的取舍,或者说,他们在讨论中没有理会这部作品的结构性意义。




《阿涅斯的海滩》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编剧: 阿涅斯·瓦尔达

主演: 阿涅斯·瓦尔达 / 简·伯金 / 夏洛特·甘斯布 / 雅克·德米 / 扎尔曼·金

类型: 纪录片 / 传记

语言: 法语




梵三:我看到你说在戛纳你看哭了,是不是会担心以后阿莫多瓦真的垂垂老矣了?


梵一:今年的悲伤多半是因为柏林电影节看到了瓦尔达最后一部作品,当时的她看起来并没有太多异样,发布会上她也打起了精神。没想到一个月多后,我们失去了她。或许,老人们在告别这个世界时自己是会得到上苍旨意的,瓦尔达的最后一部作品太像她所有作品的一个句号。


刚看到这部时,仿佛瓦尔达的一幕重现了似的,让人不得不担心阿莫多瓦的状态。想想他都70岁了!但后来仔细一想,不会。《痛苦与荣耀》与《阿涅斯的海滩》更相似。人的一生或许有三个创作高峰,20岁时的锋芒,40岁时的厚重,70岁时的洒脱。70岁,刚刚进入创作的暮年。


我们也能从电影的客观呈现里进行揣测。男主角如果真去找了那个泥瓦匠,了却了心结,我想,可能意味着阿莫多瓦做好了跟这个世界告别的准备。但电影落点是一部戏中戏的完成,这就有意思了,阿莫多瓦可能暗搓搓在呼喊着“向天再借五百年”吧。


可能,我们以后还会看到更放得开的阿莫多瓦。


梵三:好的,我们的采访结束了,是不是需要来一声“Fin”?


梵一:别,我还想让你听我朗读一下我对“最初的欲望”的摹写,你的耳朵要受罪了:


“最初的欲望”


在半睡半醒的朦胧里,我只瞥了一眼便被他深深吸引了。他弯起的手肘将清水撩在身体上,姿态仿佛正在戏水的古希腊男神。阳光从屋顶的窗子里飘洒下,光晕在他的肌肤上栖息着,那宽阔的背肌如羊脂玉一般。恍然间,我看到一尊远古的大理石雕刻活了过来,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我沉浸在这份美丽里,像游离于真实和幻想边界的梦,直到他喊我帮他拿一条毛巾,才从中醒来。我从床上站起来,拿起毛巾,慢慢向他走去。他突然转过身,一切都坦荡得一览无余,透明的胸大肌像一枚镜子,照映着怔住的小小的我。


从这面镜子里,我瞬间像是窥见了什么?我窥见了自己的一生将在男性之美与自我的斗争里走向悲剧的收尾。我也体会到了一个男孩一生里的最初的欲望,像一团火一般从我的心口——而非成人后那般从下腹——升起。


我仿佛瞬间被高烧击中,晕倒了下去。他很着急,抱着把我放在床上,我嗅着他身体的味道,脑海里只有一句话:要么拥有他,要么成为他。FIN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有丝Fin裂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推荐阅读


我们为什么更喜欢短的?
在他之后,电影再无悬念!
《寄生虫》得金棕榈不够资格吗?
鹿晗或许会阻止郑恺蝉联金扫帚?
巩俐冲击第二座威尼斯电影节影后奖杯
都得奥斯卡了,李安的爹还认为他不务正业
错过了《红高粱》,史可没有错过自己的嘉年华



我们关注华语导演的起点,也关心华语电影的热点。

我们直击华语电影的痛点,也抚慰华语电影的G点。

我们的电影之旅,没有终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手册君


加微信18611565068(请注明“购书”)

第七辑《青年电影手册》之《青春电影手册》

封面:王小帅、岩井俊二   定价:56元

第六辑《青年电影手册》之《100位导演的处女作》

封面:贾樟柯、赵薇 定价:48元

第五辑《青年电影手册》之《华语同志电影20年》

封面:关锦鹏、张国荣  定价:39元

《在光影中旅行——程青松电影随笔》定价:36元

姜文 贾樟柯 王小帅 范冰冰 郝蕾 田海蓉诚意推荐

《好电影,坏电影》曾念群著 定价:25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