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山“结”果,都结什么果?

▲点击查看详情


  “辛集乡葡萄种植面积1.2万多亩,年产鲜果2.5万吨,年产值超亿元;

  熊背乡有12个村集中连片种植血桃,最贵卖到8元一斤;

  库区乡种植蓝莓6800余亩,每年提供固定和临时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

  董周乡五里岭上种满梨树,果实成熟季节,安徽、河北等地客商纷至沓来。”


  清明时节,鲁山县万亩梨园、桃园里,迟开的梨花、桃花掩映在绿叶间,有些品种已悄然露出了果实雏形。

  “今年春天雨水好,这些果树枝头很快都会挂上果子。”鲁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二平介绍,近年来,鲁山县十多万亩的各种果园不仅“结”出了“脱贫果”“致富果”,还“结”出了“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金字招牌,“结”出了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目前,鲁山县种植酥梨10万余亩、葡萄3万余亩、桃3万余亩、蓝莓1万余亩。

葡萄产业优化升级 


  在辛集乡三西村的一处大棚葡萄园内,大棚主人智延军正在察看工人疏果情况。相邻地块的露天葡萄刚刚发芽,这里的葡萄已长出花生米粒样大小的果实。

  “我这10多亩阳光玫瑰是采用暖棚种植的,6月初成熟上市,比一般的葡萄早2个多月。早上市就能卖出好价钱。”智延军说。

  43岁的智延军2013年开始种植巨峰、夏黑等葡萄品种,虽然亩产量能达七八千斤,但市场价格不理想。2020年,智延军在他的105亩葡萄种植园里建了20多座暖棚,种了70亩阳光玫瑰葡萄和10余亩浪漫红颜、中国红玫瑰、妮娜公主等新品种葡萄,价格是普通品种葡萄的好几倍。

  智延军粗略地算了算,老品种葡萄一亩地种800余棵,亩产量七八千斤,收益2万元左右;而暖棚种植的新品种葡萄,一亩地只种50余棵,亩产量3000多斤,却能轻松卖六七万元。

  在智延军的葡萄园西边,是河南省科技特派员、辛集乡葡萄产业党总支书记张平洋的葡萄示范种植园。谈及葡萄种植品种及技术的变化,75岁的张平洋如同一本“活字典”。

  1985年,张平洋开始引种葡萄,一亩结果6000斤,收益可观,全村很快发展到80多亩。此后,张平洋多次自费到北京、南京、石家庄等地的科研院校“取经”,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葡萄种植的技术,成为当地的技术“大拿”。进入21世纪后,辛集乡葡萄种植迎来大发展时期,他走村串户义务对农户进行培训,并为农户解决葡萄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露天葡萄算是第一代,受天气因素影响大,保险系数低。避雨大棚也就是冷棚,算是第二代技术。智延军引进的暖棚是第三代技术,双层结构,高5米左右,通风透气,恒温效果好,空间大也便于日常管理。”张平洋说。

  张平洋介绍,葡萄种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他这个“老专家”也学到了新本领。目前,他的40亩葡萄园采取早、中、晚熟高中端品种露天、大棚搭配种植,销售期更长,亩均收益稳定在3万元以上。

  在张平洋、智延军等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的引领下,辛集乡36个行政村中,有26个村发展了葡萄产业,全乡葡萄种植面积1.2万多亩,年产鲜果2.5万吨,年产值超亿元。每到葡萄成熟时节,北京、上海、湖北等地客商都会在果园外排起队,最多时一天能发走500车葡萄。

  张平洋说,更让他自豪的是,辛集乡葡萄园区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带动全县种植葡萄3万余亩,仅阳光玫瑰新品种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2013年,辛集乡张庄村被确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9年12月,“露峰山葡萄”成功申请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血桃种植富了村民 


  从熊背乡大年沟村王沟自然村到大年沟村委会,约3公里长的道路两旁,浅粉色的桃花弥漫着特有芬芳。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血桃树长势喜人。

  “我们村大都是坡地,土质多是‘麻骨石’,富含铁、硒、锌等微量元素,血桃因果肉呈血红色而得名。以前俺村的血桃得挑着、拉着出去卖,每斤只能卖五六毛钱。现在血桃名气大了,普通果5元一斤,精品果卖到8元,不出村就销售一空。”大年沟村村委会副主任闫文杰说,2014年,他带头种了20多亩血桃,现在每年收益一二十万元。

  54岁的闫文杰介绍,大年沟村种的血桃因富含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口感糯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推介下走红市场,价格扶摇直上。

  为壮大这一特色产业,2014年至2017年,当地政府按每亩400元的补贴标准对种植户进行扶持,同时请来林果专家传授技术,使大年沟村血桃种植面积由二三百亩发展到2000多亩,全村有190户村民种了血桃。

  大年沟村村民闫红岩种了20亩血桃,他的桃园处于阳坡,山下的桃花开得正艳时,他的桃树花期已过。

  “原来没有技术,土里刨食,供学生上学造成生活困难。近两年种桃收益稳定在20万元以上,农闲时出去打工还能挣几万元。两个孩子大学毕业都参加了工作。”闫红岩说,大年沟村很多村民和他一样,靠种桃走上致富路。

  “2023年,大年沟村人均收入1.53万元。富起来的村民不少都添置了私家车,村里建楼房的有30多户,准备建楼的有20余户。”闫文杰说。

  目前,熊背乡有12个村集中连片种植血桃,种植面积由六七年前的3000余亩增至1.1万余亩,其中大年沟村种了4000亩。该乡血桃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年沟村还被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大年沟村虽偏居一隅,却有顺丰、京东、中通3家快递公司入驻。

  “乡里对做大血桃特色产业十分重视,今年除了继续发展血桃种植外,还将打造全省闻名、全国知名的‘血桃之乡’。另外,我通过嫁接培育出的‘鹰嘴血桃’新品种,血桃的品相、口感和精品果率都将得到新提升。”闫文杰信心满满地说。

  “蹭”上血桃的光,该县下汤镇的万亩甜桃、土门及背孜等乡镇的冬桃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果品。

蓝莓产业链越来越长 


  在库区乡东许庄村,走进蓝莓园里细看,每一棵蓝莓树上都开着浅白色的小花。

  “别看蓝莓的花朵不起眼,它的果实可是很受市场欢迎的‘蓝宝石’。这里的土壤与蓝莓是‘天生的一对儿’,我的事业算是在鲁山扎下了根。”河南豫尧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邢雅丽介绍,种蓝莓用工量特别大,除草、浇水、剪枝、采摘、分拣都需要用人,特别是采摘,每100亩果园至少得用150个人。邢雅丽的公司平均每年支出地租30万元、劳务报酬150万元。

  邢雅丽是郑州市人,却是鲁山县蓝莓种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年,她曾辗转省内多地寻找蓝莓种植的“风水宝地”,2012年在技术员的推荐下来到东许庄村,流转土地近百亩种植蓝莓,树的长势、果的口感均达到理想效果。2014年,邢雅丽注册成立了河南豫尧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几年间,公司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余亩,还在政府扶持下兴建了温室育苗大棚。

  库区乡乡长王三国介绍,鲁山县不仅出台蓝莓种植专项扶持奖补政策,推广暖棚种植技术,还连年举办蓝莓采摘节活动,推动这一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在邢雅丽等领军人物的带动下,东许庄村的蓝莓种植示范园2021年成功创建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年,“鲁山蓝莓”入选全国第二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3年,东许庄村上榜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目前,鲁山县蓝莓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仅库区乡种植蓝莓就有6800余亩,年产值超亿元,被誉为“中原蓝莓第一乡”。

  “我乡蓝莓用工量很大,每年提供长期固定和临时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发放劳务费3000余万元。每年5至8月是采摘蓝莓的用工旺季,许多户都是全家在蓝莓园里挣钱。”王三国说。

  东许庄村脱贫户党晓光每年能领到豫尧农林公司的土地租金6000元,他本人被公司聘为固定用工,月薪2200元,还不耽搁照顾父母和上学的孩子。到了蓝莓采摘季,党晓光的母亲和妻子都到蓝莓基地务工,几个月时间,每人能挣到劳务费1万多元。

  谈及蓝莓产业的发展,邢雅丽说,公司正在研制蓝莓酒、蓝莓饮料、蓝莓花茶等产品,鲁山县蓝莓产业的链条也会越来越长,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酥梨名片愈发亮眼 


  董周乡五里岭坡坡岭岭种满了梨树,梨树大花期刚过,迟开的梨花仍引得蜂飞蝶舞。

  五里岭是包括蔡庄、铁家庄等村在内的一道四五公里长的山岗岭地,岭上刚举办过梨花节及马拉松赛事,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连日来都是热热闹闹的。

  “原来这岭上除了少量柞栎、桐油树外,基本上是乱石密布的荒土岭,村里多次尝试种植苹果等水果,都没有成功。2002年,我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了红香酥、圆黄等酥梨品种,获得成功。2007年,村民们都跟着种植,2012年又带动其他村种植。”董周乡蔡庄村党支部书记段瑞强说。

  “2013年,我村的酥梨在第十一届中华名梨·全国梨王擂台赛上获得‘中国梨王’称号,2014年被原农业部确定为果树发展主导品种,2016年开始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段瑞强介绍道,鲁山县酥梨种植面积几年间便迅猛发展到10万余亩,梨园土地流转价格也由每亩500元涨到2000元。

  段瑞强今年55岁,高中毕业后就爱钻研果树种植,对鲁山酥梨产业的“蝶变”过程如数家珍。2014年,段瑞强进入村委班子,是群众心目中的“百事通”。

  段瑞强介绍,目前,董周乡种梨面积已有6.7万亩,年产值达3亿多元。种植品种30余个,除了常见的红香酥、圆黄、玉露香等品种外,近年又引种了贵妃、丹霞红等新品种。当地注册的商标品牌有“五里岭酥梨”“鲁山硒梨”“鲁山果岭”等。2020年10月,“五里岭酥梨”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23年,蔡庄村成功申报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并获得河南省康养旅游示范村等多项省级荣誉。

  “五里岭酥梨”名气打响了,每到果实成熟季节,这里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交易“庄口”,两广、两湖、安徽、河北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

  蔡庄村47岁的村民雷现超种了50亩梨,年收入30万元左右。雷现超种的秋月梨单果重2.5斤,在县农民丰收节上被评为“梨王”。他也获得了产业发展带头人荣誉,经常被人请去当技术顾问。如今,五里岭上和雷现超一样的“土专家”有30余人,他们形成了一支技术输出大军。

  如何推进酥梨产业提质增效,是市人大代表段瑞强当前最关心的事儿。

  段瑞强说,平顶山市将酥梨种植定为一项农业主导产业,出台奖补政策支持农户扩种酥梨。在上级的扶持下,董周乡在五里岭上兴建了硒梨产业文化交流中心,建成一批可移动保鲜库及冷库。蔡庄村不仅建成酥梨自动化分拣中心、电商物流基地、品控中心,还引进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气象观测等设备,建成40亩“智慧果园”示范园,准备大面积推广。

  林果大县鲁山县正围绕种植技术标准化、生产经营规模化、日常管理智能化、果品销售品牌化、果品质量统一化、农药残留安全化、种植效益最大化,推动现代林果业“结”出累累硕果。

  “我县将持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足做活农业‘土特产’文章,进一步提升果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力争葡萄、血桃、蓝莓、酥梨等产品都能进入‘豫农优品’品牌库,聚力打造国内知名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鲁山县委书记刘鹏如是表示。(本报记者 丁需学 通讯员 王永安 叶全花

点评



创新加持 久久为功

  □东亮


  鲁山山多,春天花多,秋天果多。近年来,鲁山县干部群众靠着大山,靠着绿色发展,让老百姓摘上了“致富果”,父老乡亲的日子越过越美,林果业稳稳驶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回望鲁山林果业发展之路,有两条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当地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吸引人才、制定政策,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品种,形成规模优势;二是科技的力量、创新的力量,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科技带头人,不仅提高了产量,也打开了市场大门,推开了财富之门。


  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因为自然因素,更因为市场和技术因素。一家一户力量分散,而政府发力,加以支持引导,就更易形成抵御风险的合力。鲁山林果业形成一定规模,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也说明,当地政府在一直久久为功地做这件事,而不是像个别地方那样,喜欢干面子活儿,不能一任接一任踏踏实实地干好一件事。


  从酥梨、葡萄到血桃、蓝莓,鲁山的林果业一步步发展壮大,离不开科技的助力,离不开创新的加持。从品种到技术,从管理到销售,是传统模式的突破和升级。


  这种突破和升级,也是创新加持的成果。创新加持,如何久久为功?


  前路充满未知和挑战。鲁山林果业如何发展?答案仍需当地干部群众用智慧和汗水去寻找!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监审:许会增
审核:李躬亿 
责任编辑:王馨 

往期推荐



正式公布!郑州市常住人口突破1300万人→

登封:何以为中?以和为“中”!

4个“龙”!10日将迎“龙年龙月龙日龙时”

为种业“保驾护航”!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打假治敲”!举报方式看这里→



我们还能做:网络直播 新媒体宣传推广 活动策划 宣传片 专题片 微电影联系电话:0371-65795712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南日报农村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