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月明如镜,五谷丰登;值此中秋,情深意浓。追忆童年,品尝月饼的香甜、红枣的清脆,遍览广袤上的丰收之景;溯洄当下,我们与月相约,和亲人共度佳节、共唱歌谣、共谈人生;展望未来,我们在岁月中体味时代变迁,担起传承情感与文化的责任……“月到中秋分外圆,人间喜庆合家欢”。月明八月十五,思绪悄然万千。拾起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让我们与美景相伴,共同演绎人生之途上的秀美华章……——编者中秋的味道□闫聪聪中秋月夜,吟诗作赋,品茗酌酒,自古是文人志士的一大乐趣,留下许多佳作,诸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景抒情,引起无数人共鸣。月光是柔情的,中秋的月光更富有诗情画意。月圆人团圆,中秋寄相思。一轮中秋圆月,牵挂天下人心肠。我小时候在豫北农村长大,与姥姥一起生活,父母在百里之外的煤矿工作,一两个月才能见到父母一次,稚嫩的心田里满是思念之情。长大工作后,与父母的距离变得更为遥远了,越发感受到团圆的不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了中秋夜,一家人遥望月光,满是思念与牵挂。“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月饼是中秋节的特色美食,圆圆的月饼显然是团圆的象征。儿时在农村,月饼还是奢侈品。过中秋节,村里人喜欢自家蒸制月饼。圆饼面片上撒一层白糖或红糖,其上再压一个圆饼面片,转圈捏出花边,将两个圆饼面片密封起来,农家月饼的模样便呈现出来了。姥姥的手很巧,捏出花边犹如给圆饼镶上一圈银项链。蒸熟出笼后的农家月饼圆乎乎、白生生,披着一层芝麻粒,像似满天繁星点亮中秋月夜。月光下,我拿起月饼,仰望中秋圆月,想起了学校老师教的古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刻,感觉中秋圆月像玉盘,农家月饼也似玉盘。“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冲着中秋圆月,咬一口月饼,还未细细咀嚼,香甜味已沁入心脾,仿佛品尝到了月亮的滋味,幸福的感觉写在脸上,姥姥看着我开心的样子,说:“俺家聪聪的小圆脸比月亮还好看!”中秋是团圆的、幸福的,中秋的味道是香甜的。中秋月夜里,不仅可以品尝到香甜的月饼,还有煮玉米、煮毛豆、煮花生,不加一点作料,天然、淳朴的香甜,更是增添了欢快祥和之情。“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姥姥家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到了中秋节,一树红枣也是团圆的美味。我喜欢举一根长竹竿打过去,“哗啦”落满一地红枣,抓一颗嚼在嘴里,满口都是酸甜味。枣树的树冠犹如一把巨伞,罩住了下面的柴火灶,袅袅炊烟弥漫过枣树枝叶,儿时的我觉得枣树会很难受,可是到了秋天,枣树却挂满了果实。原来,袅袅炊烟把树上的虫害熏死了,枣树像似经历了庄严的洗礼,越发茁壮生长。枣红了,姥姥将红枣与新磨的玉米黄面搅和在一起,蒸成红枣窝头,新黄面的香甜与红枣的酸甜融合在一起,那种鲜美的香甜滋味,只有中秋时节才能品尝到。今年的中秋节还未到,红枣已经缀满枝头。我带着儿子,陪着母亲回村看望年过八旬的姥姥。六岁的儿子举起竹竿使劲“拍打”树冠,顷刻,下起了“红枣雨”,一颗颗红枣“砰砰”砸向地面,又轻轻弹起,惹得他边喊边蹦,比进入游乐园还要兴奋。儿子咬一口红枣,高兴地说:“又脆又甜!”我猛然觉得,这是家味的传承,心里顿时感觉暖暖的、甜甜的……接着,母亲和姥姥分工合作,蒸熟了一锅红枣窝头。我迫不急待用筷子插起一个刚出锅的窝头,冲着窝头猛吹几口气,轻轻咬了一口,满嘴的香甜味,高兴地说:“小时候的味道,中秋的味道!”不一样的中秋节□乔承祖再过几天就又到龙年的中秋节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忽然跳入我的脑际,使我的思绪飞扬,感慨万千。在人们心中,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满、最幸福、最招人喜欢的。然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人们对中秋节的概念和认识是截然不同的。在旧社会,虽然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从没有缺席过,但在那种兵荒马乱、山河破碎、人人担惊受怕、个个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月亮是苦涩的、昏暗的和愁眉苦脸的,而且是没精气神的。试想,那时候谁还有心情看月亮过中秋,更谈不上吃香的喝辣的,游山玩水,赏景观月了。今年的中秋节,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短短几十年我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穷二白走上了欣欣向荣的强国富民道路。1950年,我随母亲从山西逃荒回到老家,1951年春,我父亲也从陕西回来了。父亲回来那天,天气格外晴朗,父亲前脚进屋,一只喜鹊紧随其后“喳喳”地叫着飞进堂屋,落在八仙桌上抖抖身子,乐得一家人喜笑颜开。父母亲异口同声地说:“这真是一个好兆头,看来我们家的好日子有盼头了。”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节节提升,基层老百姓终于过上好日子了,尤其是我们赶上了新时期、好时代,人们的脸上都洋溢出无比幸福的获得感、安全感,人们对现在的中秋节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在我的记忆里,许多年前的节日过得不像节日,如今过得天天都像过节,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丰富的、美满的。八月十五是人们心中的小年,早已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时光刚刚把七月送走,就又踏入八月的门槛,中秋节也就迫不及待地热闹起来了。有人说,八月十五到了,有人却还不解地问在哪里?有位退休的老人满面春风地笑着说:“在超市里,在大街上,在树荫下,更在人们的心中。”他的回答,道出了中秋节的丰富、中秋节的真实、中秋节的快乐、中秋节的深情。连日来,随着中秋节的到来,人们抽空纷纷来到商场超市里精心选购心仪的礼品,走亲访友的小车也格外忙碌起来,打电话或微信节日祝福语悄然剧增,温暖了天南地北每个人的心扉。特别是一些爱心人士,因为他们怀着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奉献的心,有的带上浓浓军民情谊去慰问部队官兵,有的为烈军属、困难户送来了米面油或月饼、水果,他们用实际行动把这个节日营造得很温暖、很温馨。中秋月,中秋景,中秋情,尽显其中。我们当地人对中秋节的崇拜非常有仪式感,人们对月亮都怀有一份敬畏的心。八月十五那天,除讲究穿戴之外,中午或到酒店订餐或在家里动手,全家人尽量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美味佳肴。到了晚上,在月光下献上三炷香、一盏灯、柿子、苹果、大月饼等,十分虔诚地举行祭月活动,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和睦、吉祥如意。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一边欣赏明月,一边谈古论今,一边憧憬未来,月光悄悄地洒在你的身上,渗入你的心里,让你感受新时期、新时代的幸福美好。中秋已至,岁月丰盈。儿时的中秋节□翟传海1974年,我十来岁。一天中午,我妈将米缸搬出来扫底下倒锅里,而后下到菜园里,随手拽两个青萝卜洗了,连叶子带萝卜一同切了,做上一顿美美的咸干饭。饭时,门前树下的捶布石四周,除了一碗碗暄亮的咸干饭外,捶布石中间还多了大半碗白亮亮的蒜汁。父亲收工进门看到了,没嗔怪也不过问。一家老少围了捶布石,便兴高采烈起来——这便是我们盼望好久的一个重大节日丰盛的午餐了!那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五,那节日我们叫“八月十五”。那时,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但向来没叫过什么“中秋节”,只叫“八月十五”,而且连个“节”字也不带!晚餐呢?母亲早把从地头摘回的老北瓜、嫩葫芦洗涮了,或切片或剁丝,加上一点白面、咸盐和剁碎了的花椒叶拌了,放到涂了少许大油(猪油)的铁锅里,煎炕成一个个焦黄的瓜坨。皎洁的月亮升上来了,下地干活的也收工回屋了。母亲将煎好的一盘子瓜坨,连同早就凉在盆子里的稀饭,端上院子当中、一摇三晃的木桌上。不点灯不要亮儿,一家人聚在月光下,兴高采烈地吃起来。许是司空见惯了,也许是过于累饿,每个人都是端起碗就吃,而且吃得狼吞虎咽。拜月、赏月之事压根都不曾想起,只是因了那少有的饼子才说:“嗯,好吃,瓜坨好吃!”月饼吗?听说过也见过,但没吃过。那月饼是用木模子刻出来的,圆不溜溜、金黄金黄,外表还有很好看的图案。里边包有白冰糖、焦花生、核桃仁等,还有让人眼馋的青红丝。吃起来甜、香、酥、脆,简直就是人间最好的美味。但那是瞧看亲戚用的、最最高档的点心,可不是随便吃的。月饼金贵,不光是因为没钱买不起,更重要的是没有购买它的票证。因为,那个时候,不光到饭铺吃饭要粮票、到供销社扯布要布证(买布的票证),就连到食品站割斤肉也得有肉票。吃过晚饭,把饭碗推向一边。仰起头来方才看到: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往日满天的星星,可能是因为过节都放假了,只有玉盘样的月亮一个当职。那明晃晃的月亮不显摆、不咋呼,“一动不动”安详地照看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有欢喜的送上些许的喜庆,有忧愁的给以些许的抚慰,不偏不倚!“说,去年八月十五前的晚上,有个贼到公社食品厂偷月饼。”父亲看看月亮地一群孩子无所事事,就毫无征兆地拍起了“瞎话儿”。“‘嗳呦妈呀,疼死我了!’‘疼,这还是刚出炉的哩。要是放几天,能把你砸死’!那贼刚钻进库房,保管员就拿块月饼砸上去了!”大人小孩嘻嘻哈哈笑过一阵儿,全又回到了寂寥。父亲不在意地望了一会儿天空,和天空悬挂着的那一轮明月,就低下头开始掐算什么。算着算着就说:“先把东头小块地的谷子割了吧,好早点吃上新米!”奶奶把还在吃奶的弟弟揽在怀里,开始哼起老掉牙的“曲儿”: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呼啦、呼啦、呼啦啦。娃子哭着要吃妈(奶),剋吃剋吃两嘴巴。娃儿哭哩哄不下,买个烧饼哄娃娃。爹一口,娘一口,咬住娃娃手指头。爹卜拉,娘卜拉,卜拉哩娃娃笑哈哈……而能跑会跳的我们,一直身就窜到了村头。村头一望无际的碧空下,一群半大的孩子们,正奶声奶气地喊唱着久远的歌谣:勾,勾,勾月亮,月亮勾得亮堂堂。搭,搭,搭戏台,问问戏子来不来。戏子来了有酒喝,戏子来了好吃菜……忙碌的中秋□张晓杰车轮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行。道路两旁都是已经成熟的庄稼,红彤彤的高粱、金灿灿的玉米、沉甸甸的谷穗……空气里飘浮着丰收的味道。在我的记忆里,老家的中秋节总是和秋收联系在一起的,收获的季节,也意味着繁忙。小时候生活拮据,父母为了赚钱,没日没夜地奔波忙碌。中秋节难得有一天假期,多用来收秋。那时候我家有两三亩地,为了省事,种的全是玉米。麦收后播下种子,在秧苗渐渐长大的日子里,除两遍草,施一次肥,就可以静等收获了。中秋节的早晨,母亲通常会在大锅里熬点小米粥,粥上面放上蒸屉,熥上几块月饼,作为早饭。匆忙吃过早饭,我们一家人就准备出发了。母亲为了避免我和小妹的脚被露水打湿,就用两块塑料布包住我们的脚,一直包到小腿上,然后用细麻绳在脚脖和小腿的位置分别扎起来。那时候,小小的我和更小的妹妹,蹲在父亲割倒扔成一铺的玉米秆前,努力将一个个玉米剥开外衣,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将它们从秆上掰下来。我们和一只玉米奋力抗争的场景,经常逗得父母哈哈大笑。掰一会儿后,父母就把给玉米装袋的活交给我和小妹来做。小妹撑着袋子两侧,我往里面装玉米。每装满一袋玉米,我们就喊来父亲,父亲用细细的铁丝将袋口扎起来,然后半蹲下身子,用两只手抱起袋子,让它低低地翻一个跟头,落在肩上,父亲再缓慢地站起来,一只手扶着袋子,另一只手扶着腰,将满满一袋玉米扛到地边。攒够三四袋,父亲就把他们放到独轮推车上,用一条粗粗的麻绳捆好,将它们推回家。那时候,父母还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们一家四口,起点儿早、贪点儿黑,一天时间就能将地里所有的玉米收回来。晚上回到家,不管多晚多累,母亲都会认真地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好好地过过中秋节。这辈子也忘不了,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坐在小院里,一边往母亲搭的简易玉米栅里捡那些择干净叶子和须的玉米,一边吃着月饼和葡萄,时不时抬头望望那一轮明月,一派岁月静好。日光清浅,年岁深长,又一季风轻云淡的中秋,我们又回到了田野里,感受着丰收的喜悦,开启新一年的秋忙时刻。品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