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学习、可触摸、可感知的新乡县“三名工程”是啥?有何神奇?
黄河北岸的新乡县,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小麦良种繁育的“风水宝地”,也是中原农谷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县每年麦播面积30.5万亩,其中有20万亩都是在繁种,年生产小麦种子约2.2亿斤,为全国近千万亩耕地播撒丰收的希望。
让这片沃土更为自豪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里,史来贺与刘庄村、刘志华与京华村、梁修昌与龙泉村、张泽桥与张青村、陈来胜与东大阳堤村、姜磊与大召营村、曹殿印与曹庄村……一个看一个,一个比一个,一个学一个,先进辈出、代代传续。
麦收时节,记者走进新乡县,走近可学习的“名书记”、可触摸的“名村庄”、可感知的“名企业”,寻找一个答案。
全县178个村 选中5个“领头羊”
“这关键、那关键,建强班子最关键;这道理、那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问题、那问题,群众至上没问题……”
“做群众工作,用好用活‘访、定、选、联、帮、建’六字法就能事半功倍。”
5月16日,在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来胜的“小院课堂”开讲啦!记者听得仔细、记得认真。
生于1956年的陈来胜原在新乡县粮食系统工作,单位改制后,他2005年下海创办了新乡县第一家快递公司,年收入20万元。
而此时的东大阳堤村,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突出,村民们唉声叹气,产业不明,饮用水不安全,村子贫穷落后。
2008年5月,陈来胜作出了一个重大抉择:放弃自己蒸蒸日上的生意,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父母、妻子都不理解,劝他改变主意,他说:“看看咱县的刘庄、京华、龙泉,学学史来贺老书记,我也要把咱村变个样!”
“当时也是快要收麦了,群众急得到处拦过路的收割机,我就想,回村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由村里组织统一收麦。可村账上没有一分钱!”陈来胜说。2008年5月31日,开镰收麦,每亩机收费40元,陈来胜拿出自己的几万元积蓄,补贴给种地的乡里乡亲。
从那一年开始,村里每年的夏收、秋收都由村集体统一组织免费收割。陈来胜又多方筹资100多万元,打了一口180多米深的水井,让全村400多户群众吃上了干净水。
东大阳堤村的集体经济一直很薄弱。陈来胜从解决村里砖瓦窑厂的承包问题入手。经过民主协商小组多次反复交涉,承包人终于交出了土地。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
之后,他又分“三步走”迅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对外承包闲置企业,先后将腾飞公司、面粉厂、胶丸厂、食用油厂、化工厂、窑坑荒地等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正常运转,发挥效益,年增加收入80余万元;二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13家企业;三是和周边企业合作,优先招用本村劳动力,促进了村民就近就业。
16年来,陈来胜带领村“两委”班子,把一个“软弱涣散”的“后进村”建设成村集体年收入30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3.3万元的“先进村”、乡村振兴的“标杆村”。
“我从来就没想过自己还能当干部,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说到自己的“从政”经历,曾是瓦工的黑脸壮汉——七里营镇曹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殿印,发出爽朗的笑声。
“一年换一个书记,村集体欠债90多万元,村民经常丢失财物,从1967年到我当选的2002年,村里一共才发展了3名党员。”面对这样一个落后的烂摊子,曹殿印“磨蹭”了两三个月才上任,“当时就想着先把混乱局面治理了再说发展经济的事儿,所以就抓治安,抓稳定,抓人心。”
夏天面对的是酷暑蚊虫,冬天面对的是严寒冰雪,村干部接连在晚上值班蹲守,终于将猖狂的盗贼抓获,让全体村民吃下了“定心丸”,也让乡亲们对新班子有了信心和期盼。
“南有南新庄、北有刘庄村,我们村在中间也要崛起。”曹殿印说。
曹庄村2004年建起了净水剂厂,2008年建起了九口腐竹厂。这两个村办企业,村集体股份占比均不低于50%。98%的村民入股企业,享受分红。
“村集体收入再多只是数字,只有把村子规划好,才能让子孙后代受益。”曹殿印和副书记曹守岗,一个瓦工,一个木工,自己动手盖起了村小学。
“家里条件不好,我上完小学就辍学回家了。我们村已经坚持二十多年,年年奖励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1000元至2000元不等。”曹殿印说,“目的只有一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将来为村里发展做出贡献。”
返乡乡贤曹殿政,2023年6月退休后回村居住。看着如今村子成了河南省乡村建设示范村、村党支部荣获“五星”党支部,他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曹殿印书记总是说,当年史来贺老书记带领刘庄创业的拼搏精神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家能干好,我们为啥不能?干好干不好,关键在领导,当干部,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能贪、不能占,心歪了,路就偏了。你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台上。”曹殿政说。
支部书记是乡村发展的“领头羊”。今年2月,经过基层党组织自评、基层党委审核推荐,县委综合评估,新乡县从全县178个村党支部书记中,选出陈来胜、姜磊、郭德永、曹殿印、史孟起等5名首批“名书记”。
“名村庄”接力跑 “名企业”树标杆
七里营镇有个“豫北民居博物馆”,今年“五一”期间成了网红打卡地,它就是杨堤村。
杨堤村里保留有多处二十世纪以来不同年代的豫北民居。为保住特色,杨堤村坚持“一修复三实现”(修复乡村生态,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设计理念,对村庄进行修复与保护,“不砍一棵树,不扒一间房,不填一口塘”,利用废砖废料和闲置的砖瓦、木材、磨盘等物品,将旧物再利用,让老屋换新颜,并利用闲置宅基地,建设了豫北特色民居、产业小院、“堤上人家”等,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杨堤村党支部书记杨纪春说,正是因为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小投入、大民生”理念,注重还原乡村原始面貌,注重村里内涵式提升,现在的杨堤村,不仅有从郑州远道而来租房休闲的“新居民”,还有退休返乡重建家园的村民。
因为村庄建在汉代黄河故道大堤上而得名的东大阳堤村,过去地势低洼,一下雨就被淹,各家的宅基地一层层加高,也因此造成了很多邻里矛盾。
2010年,陈来胜萌生了拆旧村建新村的想法,几经周折给村里争取了一个新农村示范创建名额。陈来胜提出要高起点规划,要让村民享受园林般的生活。他多次跑到杭州,与设计方不断协商,最终谈出了最低的价格和最高的性价比。
2014年5月,120户独院住宅、6幢11层小高层住宅竣工,基础设施完备,村里随处可见喷泉、景观石、花园、文化广场,绿化面积达50%以上,东大阳堤村真的变了个样!
与翟坡镇焦田庄村、东大阳堤村,七里营镇杨堤村,大召营镇大召营村一起入选新乡县首批“名村庄”的小冀镇张青村,是“村民代表提案工作法”的发源地。
张青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建新村,目前,村里正在建设标准化宜居示范园。“这是我村第三代别墅庭院,村里提供了新中式、简欧两种设计图纸,可供村民自由选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先吉介绍说。
30多年前,在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泽桥的带领下,张青村抓住改革开放机遇,集资开办集体企业,后来又实行全民入股。目前,该村主要产业有医药研产、编织厂、纸箱厂、塑料厂、机械加工、餐饮服务等,村集体年经济收入258万元,真正做到了“家家有活干、人人有收入”。
从蜚声国内外的共同富裕村刘庄,到全国文明村张青,从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东大阳堤,到全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大召营,再到杨堤、焦田庄等“名村庄”不断涌现,在一个个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一茬接着一茬干,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也为“名企业”奠定了扎实的工业基础,创造了更好的营商环境,成就了新乡县中国封头之都、振动之都的美誉。
首批“名企业”中,不仅有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尿素生产企业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连续12年被评为“合成氨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从一个小化肥厂成长为年营收突破200亿元的龙头型、基地型企业,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31亿元,利税25.7亿元。
也有全国最大的润滑油添加剂生产企业新乡市瑞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11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2年营业收入突破30亿元,税收超过3亿元。
还有拥有全国振动筛唯一的单项冠军企业河南威猛振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更有乐普恒久远药业有限公司、新乡市高服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上市企业。
张青社区党委书记张泽桥,现在也是乐普恒久远药业有限公司董事,他主导并见证了公司从濒临破产到国有企业改制、再到被上市企业重组,成为研发生产各类心血管疾病用药的高新技术企业;从负债一亿元到2023年实现税收7500万元、零负债的现代化企业的全过程。
新乡市高服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占胥有多重身份:全国振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会长、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协会振动机械设备专业分会会长,此外,他也曾经是老家贺堤村的村干部。
乡村振兴,离不开好的“领头羊”和产业支撑,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和优秀的带头人,“名书记”“名村庄”“名企业”拥有共同的底层逻辑,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新乡县现象”的新时代解读
新乡县“名书记”“名村庄”“名企业”不仅数量多、叫得响,而且生命力旺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跨越不同历史时期;不仅只在农业战线,而且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进军高精特新行业。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典型是鲜活的价值引领。
刘志华曾回忆说,她刚当上村委会主任没几天,便拜访了史来贺书记,学经验,取真经、受熏陶,在村庄发展过程中,多次得到史来贺书记的指导和帮助。
陈来胜当上人大代表后,主动登门向刘志华拜师求教,刘志华热情接待,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履职经历,把宝贵经验倾囊相授,还劝陈来胜放宽心、别紧张:“只要心里装着群众,愿为群众发声代言,你就至少能得‘及格分’!”
姜磊从担任大召营村党支部书记之始,就把学习先进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他结合村庄实际,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大召营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创新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村集体收入由2014年的不足30万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230万元,今年将突破300万元。
来自身边的榜样,更能激发起而行之的力量。
正是这样老典型帮带新典型,新典型学习老典型,“名书记”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名村庄”之间相互帮助、相互超越,“名企业”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新乡县才呈现出了老典型经久不衰、新典型层出不穷的“新乡县现象”,纵观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这样的县(市)屈指可数。
为什么新乡县的“名书记”“名村庄”“名企业”并不是孤立个体地出现,而是成规模连续性地持续涌现?
答案就是:“你有经验,我向你学习;你来取经,我就诚恳传授给你”。
学先进更应争当先进,赶先进才能先进辈出。
有专家提出,在一个乡镇范围内,若先进村党组织达70%以上,一般村不超过30%,后进村为“零”,即形成“730”状态。一旦形成这种状态,村与村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就会形成相互学习、相互竞赛、相互超越的态势,争当先进就会成为主旋律,村干部担当、敢为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新乡县实施的“三名工程”,就是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传帮带”作用,让先进精神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让新乡县先进群体在一代代新老接力中绽放风华,涌现更多“名书记”,让更多的党支部书记像史来贺老书记那样,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涌现更多“名企业”,让广大群众好就业、收入高;涌现更多“名村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更多群众享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树立新乡县实践样板!(本报记者 孙雅琳 马丙宇 刘亚鑫)
往期推荐
事关农村公共服务!五部门联合征集典型案例→
增开列车,涉河南多地→
通报!赶紧卸载
为啥要买三大粮食作物两种农业保险?帮你算笔账→
高考临近,家长千万不要说这5句话!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