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这门通识课被“秒抢”,老师还是重大版“博物杂志”?
01
个人简介
慕容浩
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自2014年起任教于重庆大学高研院、博雅学院
研究领域:秦汉史、中国古代经济史
开设课程:《史记》、《秦汉史专题》、《简牍学专题》、《中国古代食物史》
02
从不担心出勤率的通识课堂
慕容浩开设的《中国古代食物史》是重大最受欢迎的通识课之一,几乎从第一节课开始就人气爆棚。
老师第一节课就说,这门课不仅要教我们认识中国食物,还要教食物怎么做出来。课上讲的内容很有趣又实用。
老师让人感觉正能量满满,课堂上的氛围十分轻松活跃。那段时间我心情不是很好,每周都期待能够上《食物史》,因为上这门课能让我开心起来。
一门课受欢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授课老师个人魅力突出,另一是课程内容有趣吸引人,而《中国古代食物史》则是两者兼备。
《中国古代食物史》课程从远古开始,讲述历朝历代直至近现代的美食种类、做法,让晚上上课的同学们直呼“真的很饿”。
单是课程名字,就吸引了不少“吃货”,不过让许多奔着“美味”而来的同学们失望的是,“许多历史上的食物并不大好吃”。
“现在能看到的记载的食谱,最早也最清晰的可见于北魏的《齐民要术》。”慕容浩曾经照着《齐民要术》等古书所记载的食谱,依法炮制出许多古代食物,结果味道一言难尽。慕容浩说:“早年的烹饪手段非常有限,一般以蒸和煮为主,没有炒菜;很多烹饪种类还没有引进,比如辣椒等;而烹饪过程的操作方法也有限,比如植物油不好摄取而多用动物油,油本身的味道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的菜。”
他介绍道,流传最久的食物,则是大家熟知的各类炒鸡蛋及咸鸭蛋等。而现在广为流传的许多美食,其实出现的时间并不久,比如重庆小面。重庆位于长江沿线,历来不是面食区。抗战时期,大量北方人迁入重庆,刺激了重庆的面食需求。为适应需求,当时政府设立了许多面粉厂,由此改变了当地的饮食习惯,重庆小面由此诞生,并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重庆特产。
03
重大版“薄雾君”养成记
慕容浩的博学让学生们印象深刻,由于经常在课上科普许多小知识,被同学们私下称呼为“重大版博物杂志”
除了大量的知识量储备,生活中,他还常常身体力行地去体验食物烹饪的微妙变化。
有时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盐,慕容浩会把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各色的盐都买回来,连续几天就炒豌豆尖,通过控制变量来寻找差异。为了测评几种醋的差异,他把镇江米醋、保宁醋、山西醋等,用上述的“控制变量法”测评一遍。
“最有效的还是四处跑。”他说道。因为历史学科的专业背景,慕容浩每走到一个地方,都喜欢去探寻当地的地域文化,了解美食与地域的关系,也闹过笑话。比如有一次慕名去吃洛阳水席的时候,就被店主瞧不起还被赶出来了:“几个人吃什么水席”。这些生活中的实践和趣闻都是调动课堂气氛的“调味品”。
04
不仅是《中国古代食物史》
为什么开过《史记》《秦汉史专题》《简牍学专题》几门学术性特别强的历史课程的慕容浩,会想到开设《中国古代食物史》这种比较“接地气”的课程呢?
首先我喜欢美食,好奇心旺盛,作为一个北方人来到南方,逛菜市场时发现好多菜都不认识,这就激发起了我的好奇心。其二也是和我的研究方向——古代经济契合,它与食物特别是粮食联系很紧密。希望大家在课上能多多学到一些基础用到的日常知识,丰富一下自己的眼界。
很多人知道慕容浩是通过《中国古代食物史》,但他却不止于此。课堂之外,他也会组织简牍读书班,曾经带过学生外出实地考察,到剑门关探寻古老的“蜀道”。也曾担任新生班的班主任,做学生们生活中的学长,后来这个班上的许多学生,有的被保送人大,有的保送武大,都走上了自己的深造之路。此外,慕容浩带着学生建立了历史文化研究会,编辑出一份重庆各大历史博物馆攻略。
尽管平时慕容浩上课幽默风趣,课堂上氛围轻松,和学生能打成一片,但这不代表课程是好糊弄的,相反对学术非常严谨。他坚持不当“慈父”,因为“慈父多败儿”,对于学生培养的要求不能宽松,而是要当“严父”。
这样可敬又可爱的慕容浩,毫无疑问地成为“重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一位上过课的同学说,“老师又有才华又接地气,说话也很温柔,谁不喜欢啊?”
你听过慕容浩老师的课吗?
你还上过哪些有趣的课?
遇见过哪些有趣的老师?
在留言区说出来吧
文案:陈桂冰 茅羽瑶
编辑:杨宇驰
指导老师:张婧
图片: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推荐阅读
最强大脑重大选手火了!全国12强carry全场,高光时刻背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