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老师把枯燥课变成“秒抢”课,看完想重新学英语……
2016年,外国语学院教师何欣忆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开启《科技翻译》翻转课堂试点。这是重庆大学第一门完全由教师自己制作的文科类SPOC课程,实践中创设了 “1357”三享翻转课堂教学范式和6S助教团队工作范式。
除此之外,她跨界多元推广教学创新:为学校主持拍摄翻转课堂概念宣传片,创立并运营“研究性学习教与学”公众号,主持包括全国网络直播、学校助教、教师培训等工作坊19场,向全国5000人多推广学校教学创新成效。
谁能想到曾经是一名“技术小白”的她,却让一门“枯燥无聊”的英语课发生360度改变。
吃“技术螃蟹”的文科老师
2015年,在重庆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何欣忆承担起了《科技翻译》课程的重建工作。学科涉及科技英语术语大量生词和文本训练,在教学评估中被大部分学生评价为“枯燥无聊”。
一学期的传统教学后,她说:“真的是冬天到了。”评教指数的大幅下滑已经是巨大的打击,更关键的是,选课人数的下降会导致课时减少。为了避免“半下岗”,课程的变革迫在眉睫。在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的TED演讲中,何欣忆发现了“翻转课堂”这种很“popular”的教学方式,课程创新的火花也由此点燃。
“课前线上学知识,课堂线下练能力,课后团队创新”是翻转课堂的三个流程。然而,第一步线上课程的录制就让何欣忆犯了难,难以借鉴,缺少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科技翻译课程;备课困难,没有现成教材;时间不足,只有在四周的时间内“极限操作”。
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技术小白”身份的限制。何欣忆记得,最开始的时候“课程PPT的背景全白,连模板都不会用”;听到“喀秋莎”以为是歌名,其实是一个微课视频制作软件;在线课程要放在SPOC平台上,她却连如何登陆都要寻求外援;虽然参加了学校的培训会,但她还是懵懵懂懂。
幸运的是,何欣忆在吃“技术螃蟹”的路上,得到了不少“剥螃蟹”的慷慨帮助。重庆大学的智慧教学改革和项目支持,推动着一个小白的成长。线上课程制作期间,她经常向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和课程平台的工作人员电话求助,即使在周末也能得到及时反馈。
技术型的助教也给了课程极大的支持。何欣忆的助教来自机械学院,承担着先学技术再教老师的任务,这大大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何欣忆自己更是利用假期参加16个研修班,力争弥补数字素养的短板。
从“濒临灭绝”的弃课到一座难求的“秒杀课”,《科技翻译》的蜕变证明了翻转课堂的良好效果。现在,何欣忆仍然在不断思辨革新,实施改版。通过反思,她认为过去“过多地关注了翻译,太过单薄”。在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她弱化了基础语法、句子翻译等部分,把重心放在本科阶段科研素养的培养上,更多地加入科技类英语论文的阅读。除此之外,为了顺应机器翻译普及的趋势,她还指导学生如何更高效地使用翻译软件。
教会学生“渴望大海”
何欣忆认为,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付出。在学生做主的翻转课堂上,“怎么学决定怎么教。”在对学生的英语需求展开调查后,她确定了《科技翻译》课程的原则:培养拥有国际沟通力的专业性人才,让英语真正成为科研国际化的工具。
为此,何欣忆在教学中加入了数据描述、说明书读写等理工科学生无法避开的元素。在线下的课堂上,学生根据专业分成不同小组,开展丰富实用的活动。模拟产品发布会,模拟会议发布会(包括会前宣讲,会议日程表和通知),产品推介,产品广告,用英语讲解高数题……为了让学生在资料的查找中加深对学科的了解,她要求模拟国际会议中的大发言人必须真实存在。何欣忆希望用语言学习促进专业学习,让学生收获一份自己专业的流程和范式。
秉承个性化教学的理念,何欣忆因材设计活动。她仔细观察学生的不同风格,分类划入“七君子”:焦虑君,和谐君,安静君,退缩君,高冷君,腼腆君,昏睡君。在昏睡君们“打瞌睡的高峰期”,何欣忆会开展活动让他们全身运动起来。如每个小组需要派人寻找和记忆藏在教室角落里的阅读题目,小组之间的竞争也使得活动更加“提神醒脑”。
在何欣忆心中,相比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数据驱动着师生沟通,进而改变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态度,转向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通过SPOC平台,她能看到学生观看视频的数量、时间,发帖数量,疑问以及错题等学习数据。她笑言,自己可以“盯住”落后的同学——线上一对一发提醒,线下多抽问和给予单独指导。
因为频繁的交流,何欣忆记住了所有同学的名字,学生对课程反馈也渐渐呈现出了向好的趋势:“虽然上了高数很累,但是愿意再爬四层楼来上翻译课。”“我第一次因为一门课程喜欢上了英语的学习。”“看视频和做笔记成为我每个星期必须去做的事情,看着厚厚的笔记,发现自己也可以这么努力!”
三年来,最让何欣忆感动的是来自学生的喜爱。学生们称呼她为“鸡汤欣”“欣姐”,认为她“亦师亦友,用心教学”“大学以来因为有你大大小小的事不再困难”,是“大学遇到的最好老师”。2017年,外国语学院翻转课堂会展需要帮手来布置。因为何欣忆的“求助”,班上的学生全部到场。一个藏族女生不能来,还特意让老乡来代替;在她主持拍摄重庆大学翻转课堂宣传片时,需要50个义务群演的学生。虽然已经临近期末考试,但是学生们又一次聚齐。
“如果你要造船,不要招揽人来搬木柴,不要指派任务和工作,而要教他们渴望那无边无际,广袤的大海。”这是《小王子》中的一句话,也是何欣忆的教学理念。“任何人有了希望、期望,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觉得辛苦。”她说。她常常给学生“画饼”——画一个期望,让学生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通过给予“灵魂教育”和人生鸡汤,她希望学生能看得更远,产生一股学习的内驱力。
通过“Learning in doing”解锁跨界技能
在实现翻转课堂之后,何欣忆探索出了更多种人生的可能性。一直专注于教学和翻译的她,又有了新的身份——负责推广翻转课堂的媒体人。
2016年,何欣忆用手机给自己的课程拍摄了宣传片;2017年的夏天,她作为编剧、导演和执行制片人,为学校主持拍摄翻转课堂概念宣传片。为此,她苦下功夫,研习了农夫山泉、万科以及外国的优秀宣传片。拍摄过程也十分辛苦——炎炎夏日中拍摄持续了十一个小时,地点从虎溪松园辗转到艺术楼,而这仅仅才拍完了外景。
之后,她又负责创立和运营公众号“研究性学习教与学”,对重庆大学教学创新、助教助学创新、学生学习创新进行推广,目前已经策划了43期。何欣忆记得,“接到任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网购新媒体运营的书籍阅读。”为了做好公众号,不懂新媒体的她关注了许多教学公众号参考学习。在关注的教学公众号中,她很喜欢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西浦ILEAD”,因而关注到了“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初赛要求参赛者提交介绍课程的短片,而正是之前拍片的经历给了何欣忆参赛的勇气和契机。她笑称这就是人生的可能性:“我在推广中发现了机会,也因为做过推广而敢于参加比赛。”
除此之外,何欣忆还负责编译学校《助教手册》,撰写公众号推文、新闻稿和研究性学习空间宣传等多项教学创新推广文案,主持全国网络直播、学校助教、教师培训等工作坊19场,向全国5000人多推广重庆大学的教学创新成效。
提及这些,何欣忆一直认为“不能说是我的成绩”。上至学校和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改革、经费支持,教师培训、参赛以及分享机会的提供,下至做媒体时新闻学院学生的帮助,她都记于心底。
何欣忆用“learning by doing,learning in doing”来概括这三年来最大的收获。不论是翻转课堂,还是拍片、做公众号,“一开始我都不懂,不懂就去学呗。没有想过是不是很难、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既然学校把任务交给你,既然我承担了这个事情,不管有多难都要尽全力做好。”
“一个人只有走起来了,才知道自己可以走多远。”为此,她不畏艰阻,挣脱技术之囿;一路向前,开辟崭新天地。
人物简介
何欣忆,现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科技翻译》课程主讲教师。曾获“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全国第一名;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智慧教学之星”;蓝墨云重庆市2018年度十大魅力教师称号和重庆大学唐立新优秀教学教师奖;重庆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来源:重大新闻网
作者:吴雨璟
编辑:黄柔缇
推荐阅读
点亮在看,为重大好老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