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坚守与传承:这位重庆大学80后教授为矿业工程带“盐”!

重庆大学 2021-12-05


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盐有海盐、湖盐、矿盐等种类,被人们熟知的盐主要是海盐和湖盐,矿盐对很多人而言比较陌生。事实上,矿盐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享誉世界的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盐井)创始于北宋庆历年间,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矿盐是一种污染小、纯度高的盐类,除去食用外,还是化学工业最基本的原料之一,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矿盐开采后形成的地下盐腔,可以用来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等介质,欧美一些国家最早将这一设想实现并投入生产。然而,我国的地质条件与国外相比存在许多不同,这就需要我国的科学家主动去探索和研究,形成一套适合国内地质条件的采卤造腔方法。



为此,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陈结教授,在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将自己的研究重心一直放在盐矿资源开采及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带领团队从盐岩的结构特征、力学性能、盐矿的分布规律与腔体的稳定安全性等方向出发,通过自主研发新型实验装置和创新研究方法,探究了盐岩的非线性蠕变损伤及间隔疲劳损伤演化规律,阐明了基于晶体生长理论的盐岩损伤自愈合机理,建立了考虑多因素的腔体安全性评价方法,为盐矿绿色开采及采空区安全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解决了盐矿开采利用中的多个重要问题。


截至目前,陈结共发表SCI/EI论文98篇,其中,3篇SCI论文入选2019年度ESI高被引论文(均为通讯作者),1篇代表作入选当年前1‰的ESI热点论文(截止到2020年3月),荣获重庆市科协首届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专著2部,荣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全国高等学校矿业石油安全领域优秀青年人才”等荣誉。


重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历史悠久,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校鲜学福院士就开始着眼矿产资源开采与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研究。目前,我校采矿工程在国家矿山资源开发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和成绩。学校建有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煤气层瓦斯抽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实验平台。此外,在2020年6月29日正式发布的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中,重庆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排名17位。


“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不管是在当下还是未来都有重要意义。”陈结说,对于今后的采矿业来说,如何利用好矿产资源开采后留下的巨大空间,是十分重要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将是“传统采矿工程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如果处理得好,不仅可以避免地面沉降等造成的生态破坏,还可以将巨大的地下空间利用起来,储存石油与天然气等资源。近年来,陈结教授的研究方向,不仅要考虑到注水采卤后盐矿的岩石力学的关键技术问题,还要为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做出积极贡献。


陈结说:“科研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发现和创新的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候实验尝试很多次,都不一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在探索的过程中,他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到实地进行考察调研。他的学生打趣道:“陈老师读过的文献可以装满一个盐穴”。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正式试验前,陈结总会在脑海里先做一次,设想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进行正式的试验。过程中若出现一点问题,他都会认认真真梳理做过的每一个环节,直到分析出根本原因为止。



回忆起刚投身采矿领域时,陈结表示,“开始的那段时间非常的辛苦,我国盐矿分布比较广泛,不同地区盐岩的力学性质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得出的无数试验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甚至一度怀疑过自己,可当沉下心来,经过脚踏实地慢慢积累,做出来的成果一点点被企业采用,新的学术观点和思路被行业逐渐认可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生的热爱和归属。”


如果说投身科研是陈结的毕生理想,那么导师姜德义教授给予的教导和学术引领,就是照亮他科研人生的那一盏“明灯”。在导师的帮助下,他在迷茫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坚定不移地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也正因如此,当他带着这样的初心走上讲台时,也坚定向自己的导师学习,成为学生心中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追求。


在陈结的眼中,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要比纯粹的知识传授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将书本里的知识传授学生,这固然能让学生有所收获,但终究是管窥蠡测。而将科研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够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行业前沿的知识,让课堂更加贴近时代,扩大了学生科学研究视野更加充满新鲜与活力,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促进创新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此外,在科研和教学中,陈结特别注重跨学科交流。在他看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今天,重大科学研究离不开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新工科”概念被提出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推进和发展,这是工科的迭代升级,就是要逐渐实现学科融合和共同发展。他认为矿业学科和其它学科的交融结合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可以为未来的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为此,他多年来始终坚持“多样化发展、跨学科研究”,不仅要求自己还鼓励学生多与其它学科老师沟通交流,进行多学科的知识探索,大胆地拥抱变化,拥抱差异性。


作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后备人才、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的陈结,认为所谓“人才”并没有固化的标准,为“国家、社会作贡献”是关键,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回报社会、报效国家才是根本。面对采矿工程与矿山安全面临的问题,陈结表示,“以矿业工程为根本,推进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探索,服务于国家资源绿色智能开发。重庆大学拥有的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优势学科,与采矿工程息息相关,只有强化与这些领域交流和融合,才能让传统‘采矿’工程学科,抓住智能与现代化的发展机遇,攻关更多的科研难题,实现重要的技术突破,为国家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也许,未来正如陈结所说的一样,“采矿”领域创新发展,地下空间将得到更深度地合理利用,甚至会成为科幻电影的地下城市:废弃的矿山成为旅游景点或博物馆,人造光源可以照耀地下绿植生长,人们在地下城中往来穿梭、生活和工作……



推荐阅读

一周要闻|重庆大学11月第四周新闻回顾

致敬榜样 | 13位校友荣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

是什么日子,对小薇这么重要?


文字:程筱锦 杨欣昕 梁雨婷 孟泽萱 刘千一

摄影:段俨珂

指导老师:李婷婷

编辑:邵心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