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令丨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诚邀全球英才依托申报国家优青项目(海外)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诚邀全球英才依托申报国家优青项目(海外),学校和学院将在申请过程中为您提供“一对一”专属学术指导和全方位服务,为您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待遇,打造一流的科研教学平台,并将以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温馨的人文关怀,为您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保障您和学院共同发展进步、共创辉煌!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简介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和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坐落于历史文化和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名城——重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始于1937年的重庆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动力科,1952年成立动力工程系,笪远纶教授(1936年MIT博士)任首任系主任,1961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5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国家工程热物理重点学科。学院建有“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国家级评价中心、多能互联互补分布式能源技术及系统重庆市工程中心、重庆市热工重点实验室和能源与动力电气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再生绿色能源研究岛等科研教学基地。学院现设有热流科学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核工程与核技术系、新能源与储能系和院中心实验室。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5名,教授36名,国家级人才10名,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一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一个。
学院诚邀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与储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机械、能源化学、碳储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优秀学者加盟,共创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美好未来。
项目定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21年起,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项目支持及待遇
1、项目入选者,聘至学校“弘深优秀学者”岗:
(1)年收入60万(全口径收入),另可享受超出工作任务以外的高额教学科研奖励;
(2)事业编制内终身聘用。评聘为教授,给予博士生导师资格和硕博招生指标倾斜;
(3)科研启动经费200-600万(含国家支持部分),并可结合学科建设需求申请平台建设经费;
(4)安家费160万(不含国家支持部分);
(5)学校附属三甲医院和市重点中小学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子女入学保障,并协助解决配偶工作问题。享受重庆市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的医疗、金融、旅游和交通等英才专属服务。
2、对依托申报但未最终入选的候选人,经学校评价,可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待遇。入职3年内获聘为弘深优秀学者,按该岗位补齐相关引进待遇。
申报条件
0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2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2022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1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02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人才计划支持期内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申请方式
项目申请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
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22年4月15日
有意向依托我院申报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请将个人简历发至wuqiqi577@cqu.edu.cn(请注明“申报海外优青”),收到简历后我们将及时与您联系,并安排专人协助申报,组织学科专家从项目选题、项目书填报等环节进行审阅指导,做好项目申报相关服务工作。
联系人:邬老师
电话: +86(0)23-65102473
邮箱:wuqiqi577@cqu.edu.cn
来源: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编辑:陈睿迪 彭渝
审核:蒋研川
推荐阅读
喜报 |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张帆老师在重庆市教委“学党史 崇师德 育新人”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喜报 | 重庆大学两位老师在重庆市教委“学党史 崇师德 育新人”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