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创新之力高擎时代之帆|校长王树新在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重庆大学
2024-09-27


以创新之力高擎时代之帆

——在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王树新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热力奔涌的嘉陵江畔,共同感受独属于山城的竦竦高云、熙熙炎光,一起见证同学们的奋楫逐浪、蒸蒸日上。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和最诚挚的欢迎!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深度影响并全面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面对发展与变革并进,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新时代,创新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关键靠人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一代,同学们的学习成长历程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高度重合;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你们不仅是当下科技发展的参与人、见证者,更应做未来科技进步的生力军、开拓者。科研之路既是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同学们直面时代召唤,积极投身强国征程,以创新之力高擎时代之帆,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追求。借此机会,我重点围绕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简单分享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是需要“长风破浪”,找到人生大志趣。人生志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驱动力,是挖掘潜能、塑造自己的关键因素。志向有大小之别,兴趣亦有雅俗之分,不同的志趣决定着不同的发展轨道和选择。拥有大志趣的人往往不局限于个人的成功与满足,更怀有对社会价值和进步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学术科研之路上,大志趣更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催化剂。唯有宏大目标和追求领航,葆有探究乐趣和好奇心,才能不惧风浪、行稳致远。我国煤层瓦斯(煤层气)基础研究的开拓者,与我校同龄的鲜学福院士,怀着求索求真之心,矢志终身献身于煤矿事业,95岁高龄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和活力,践行着治学为国、科技兴国的执着信念。这种笃学勤思、奉献为国的精神正是代代重大人最鲜明的特质。你们的学长,材料学院毕业的朱万全博士,坚定“材料强国”的志向,凭借对科研的热爱,读研期间日复一日甘坐“冷板凳”与实验数据鏖战,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并斩获2022 Acta学生奖,成为全球14位获奖者之一。科研路漫漫,希望同学们都能立大志,找到指引前行的灯塔,向着热爱奔赴,驰而不息,执笔精彩人生。

二是拥抱“百川入海”,把握创新新趋势。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技术日新月异,全球科技在发展领域、方向、范式、目标上都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科学探索正向着宏观拓展、微观深入、交叉融合不断突破。准确把握、主动跟进创新新趋势是攀登学术高峰、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我校刘汉龙院士团队率先开展岩土微生物技术研究,开辟了将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应用于岩土文物修复的新领域,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重庆大足石刻、瑞金红井纪念碑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的修复保护。这项成果不仅用科技守护了文化根脉,也让传统学科在交叉创新中迸发出新的活力。当前,学校正在加快“人工智能+”“医工结合”“数字人文”等新兴、交叉领域学科布局,聚焦大飞机产业创新等行业需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力度建设各类前沿交叉创新平台。希望同学们都能紧跟创新新趋势,拓宽学术新视野,在交叉融合、多元合作中获得创新突破的灵感和思路,努力为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贡献力量。





三是善于“凿山疏水”,聚焦学术真问题。提出真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所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言“问愈透,创更新”,简洁有力地诠释了善于提问之于创新的重要性。提出真问题本身就是复杂且富有挑战的过程,必须回归学术本质,怀着对真理的赤忱追求,不仅钻研于前沿文献,也要躬身于具体实践,敢于质疑和批判,真正找到研究的断点或空白。我校附属三峡医院印明柱教授聚焦癌症早筛与诊治,矢志攻克“肿瘤血管是如何生成的”这一世界关注的关键难题,带领团队首次构建了最大规模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提供了充分理解肿瘤血管生成复杂过程的全景视角,为临床提升抗血管生成疗效提供了科学方案,相关成果被《自然》杂志以长文发表。提出真问题是实现研究价值的逻辑起点。只有聚焦真问题,才能在解决现实问题、推进科学边界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术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希望同学们都能扎根中国大地、求解时代课题,聚焦重大原创科学理论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把科研做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提出真问题,求得真学问。

四是笃信“水滴石穿”,狠下科研苦功夫。做研究绝非朝夕之事,但需朝夕之功,所有科学发现和创新突破都凝聚着日夜不辍的心血。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我校电气学院蒋兴良教授团队师生长期坚守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驻扎野外极端环境开展科学观测与研究,开石挖方、担砖砌墙,在荒凉的沟坡上建立起国际第一个能源装备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我国乃至世界实现极端气候下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创新没有捷径,必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心怀对科学和真理的敬畏,谨遵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每一步的脚踏实地都会为最终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重庆大学建校时便将“不计久远之成功,惟是当前之戮力;不期一驾之企及,惟是十驾之不休”写入宣言,九十五年来引领一代代重大人用执着坚韧积淀了厚重的底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唯有下足科研苦功夫,才能练就学术真本领。希望同学们都能坚持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甘于日积跬步、躬行不辍,勇于探新路、行难路、登高峰,在不断探索的旅程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绘就属于青春的亮丽底色。





同学们,研究生是推动创新的重要生力军。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攻坚大课题,积极投身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大力推动重庆大学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空间太阳能电站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成势,高水平谋划共建医学科技创新园和重大智谷,努力为大家提供一流的科研平台、条件和环境。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学校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全面融入导师团队,在“国家的大事业”中拔节成长、尽展其才,为人类知识创新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奋斗,不断成就人生新高度。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同学们,波澜壮阔的强国征程已然开启,下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需要你们开创和引领。希望大家秉承“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怀揣舍我其谁的坚定意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将责任和担当化为涉海登山的无穷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华章!

谢谢大家!


摄影:吴友华 李瑞豪 眭亦孜 刘芷麟 王宇航 谢金雨

编辑:牛祉祯

校对:重庆大学宣传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计划成员 保卫处 李玲

责编:张婧

审核:赵深艳


推荐阅读

……

重庆大学,再发《Science》!


重庆大学举行2024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


你好,重大新同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