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模式”
如何让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密钥”。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重庆大学深谙其道。从“专利许可”到“作价入股”,从率先实施“权益让渡”模式,到创新推出“权益约定”模式……重庆大学持续推动“科研富矿”转化为“产业富矿”。
10月31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知识产权助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闻发布地方行活动走进重庆大学,10余家中央及重庆市主流媒体深度探寻打通专利转化堵点的“重大模式”。
创新“权益约定”模式
探索专利“先使用后付费”
过去,高校科研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一直存有“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顾虑。
在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媒体一行了解到其矿山灾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项目正在洽谈以“权益约定”模式转让,让专利技术在企业中实现“先使用后付费”,解决科研团队的后顾之忧。
“所谓‘权益约定’模式,是指学校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后,通过协议约定未来收益比例等方式,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赋予科研人员。”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副教授蒲源源介绍,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教师如有创业打算,不用再先向学校交纳资源占用费,可以等成功转化后再交纳这笔费用,从而减轻科研人员转化和企业使用科技成果的资金压力,激发创新活力和潜能。
据了解,2018年,重庆大学颁布实施了《重庆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对于允许转让的科技成果,学校经评估并收取一定比例资源占用费后,将成果所有权让渡给完成人或赋予完成人长期使用权,由完成人自主实施转化,这便是“权益让渡”。
2024年,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重庆大学对这一办法进行了修订,新推出了“权益约定”模式。与“权益让渡”相比,“权益约定”更加灵活,加上学校技术经理人队伍提供的一站式服务,有效激发了学校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性,为学校的科研事业和成果转化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以“技术许可”实现成果转化
联合企业共建新型研究院
在重大—来福智能精密传动研究院,由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学院教授朱才朝团队研制的多系列精密谐波减速器与高性能行星滚柱丝杠产品吸引了媒体一行的注意。
据介绍,谐波减速器系列产品性能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节卡、珞石、遨博等机器人头部企业;行星滚柱丝杠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中国航天和中船的院所及企业。
这一系列成功离不开建立有组织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充分融合的新型研究院。该团队与来福谐波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专利许可的形式,将其智能精密传动技术系列知识产权进行转化,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技术开发合作,合同总金额达到5000万元。此项目转化将有效解决高端装备精密传动研发机构与市场应用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加快推动智能谐波精密传动、行星滚柱丝杠精密传动等产品国产化进程。
学校通过联合企业建立新型研究院,积极推进企业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阅卷的转化思路,强化和各类头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建立双向互动机制,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壁垒,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媒体一行参观重大—来福智能精密传动研究院
以“作价入股”吸引社会投资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输变电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输变电装备设计、绿色环保、智能化三个方面具有国内领先的优势。其装备的复杂环境外绝缘设计为我国首个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直流特高压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实验室副主任李辉教授向媒体一行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
目前,实验室已研制了我国首台220kV植物绝缘油变压器、126kV环保开关装备。未来5年,实验室将重点攻克输变电装备自主设计方法、自主高端组件、环保绝缘、主动安全防护等新技术。
依托输变电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李辉团队的“电机与功率器件设计及系统控制技术”7项专利科研成果以作价投资方式实施成果转化。该系列专利评估价值1200万元,以知识产权形式出资,吸引社会投资1800万元,已注册成立重庆涛科电气研究院有限公司。“这一系列专利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驱、新能源发电、输变电装备以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李辉介绍。
相较于传统的“转让”和“许可”方式,作价投资方式能够将科技成果持有人的资源优势、科技成果完成人的技术优势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市场优势结合,形成新的经营实体,合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实现高校和市场双向互动,形成供需“双向”匹配。
媒体一行参观输变电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建立“123”实践模式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
科技创新,是重庆大学自诞生之初就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为破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题,学校组建技术转移研究院,统筹全校成果转化工作,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挂靠图书馆)、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国家大学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其他地方研究院等共同打造从培育、转化、孵化到产业化全链条联动服务体系。此外,重庆大学大力实施“头部企业”工程,与国家电网、中建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29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体新型高端研发机构。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将其列为学校“改革完善十大工作机制”之一和“推进实施八项重点工程”之一,并建立了“123”成果转化实践模式。即构建“一体化”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按照“行政管理+市场运营”模式,统筹全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贯通两个“一公里”,实现企业与高校的“双向奔赴”;营造“创新氛围”“制度氛围”和“服务氛围”,推进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良性发展。
学校今年已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1.22亿元。下一步,学校还将通过重塑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升级环重庆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等措施,探索全新的校-企-政合作共赢模式,营造良好创业氛围,联动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
来源:转移院
编辑:乔慧
责编:张婧 卢继
审核:赵深艳
推荐阅读
……
这场大赛重大4个项目获奖!
重大四季,给你二十四种美!
扣好大学生涯“第一颗扣子”!本科新生同上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