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伟科丨新时代,新气息,新气象——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观后

陈伟科 舞蹈中国 2023-04-03

舞蹈类最具人气微信平台!

舞蹈中国微信号:dancecn

读者可在本文最右下方进行评论!




新时代,新气息,新气象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观后



陈伟科



2021年央视春晚舞蹈引发了“东方现象”,让人不由得赞叹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该团在舞蹈艺术上给全国人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审美愉悦。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通过“破茧化蝶”的艺术,描绘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奋进过程,更加生动地展示新时代的新气息、新气象,努力争取新时代文艺的更大成绩则是我们文艺事业前进的方向。这一方向,让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延续了“东方现象”后的辉煌,开启了艺术创作的新征程:排演大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该剧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周莉亚、韩真联合编导,徐珺蕊编剧,汇集吕亮、高广健、任冬生、阳东霖、贾雷、刘翠、谢元臻、刘鑫、何俊波、张松、王徐峰、刘仙临、杨涛等业界知名文艺工作者组成主创团队。剧目于昨日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进行了首演,给业界内外带来了一场唯美的视觉盛宴,剧中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现代元素的融入,意象式的创作手法与导演特有的编舞方式,让现场观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唤醒了内心深处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作在设色和笔法上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设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适当夸张。画作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张弛有度,或浑厚,或轻盈,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照人,画中的内容让人观后赞叹,不失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


该剧由汪子涵/谢素豪饰演的展卷人(文物工作者)为叙事发展的主要人物,展卷人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钻研后“走”入了画家希孟(张翰饰演)的内心世界,时空交错让展卷人目睹了希孟绘制画作的宝贵时光,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观众跟随展卷人的视角,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这样的叙事结构看似顺畅自然,但在台上的表现却让人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如舞台上方圆形的装置和舞台上圆圆的转盘,这两个装置都是当代舞台艺术中的创新之举,效果让人浮想联翩。上方圆形的装置摆放在舞台上,又可以表示它是一幅画卷,通过旋转可以向观众表达画卷徐徐展开的意思。台上台下的装置同时启动旋转,还可以表现圆环理论(时空理论)中的时间、空间、速度,让过去与未来相交,每个空间可以相互重叠。这样的处理方式,让观众一眼就可以明白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再者,“圆”作为一种精神,已经根深蒂固地烙在于中国人的心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圆”的思想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剧中,除了舞台上的圆装置,还有视频画面中贯穿全场的明月是圆的,织卷人手中的竹盘是圆的,制墨人的石磨是圆的……这些偶然,都让剧中“圆”的寓意愈发朦胧而神秘,也越发自然。同样是在舞台装置的启动下,让人有一种“看一次‘青绿’,启一日中国情”的观后直感,这种精神内涵的承载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远远大于剧作故事的本身,让我们牢牢记住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及以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



我们不难发现,在《只此青绿》中的展卷人和希孟的内心是息息相通的,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想要画作“留下”。希孟是想画作在“朝廷”留下,例如在接近尾声部分,张翰拿着一幅又一幅的画朝着舞台的后方做“呈上”的动作,这种动作的重复,让观众进入到了希孟的内心世界,似乎与展卷人一样,读懂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展卷人是想让画作在现实的社会留下,他在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物,同时通过对画作的研究,进入到了希孟的“世界”。这些都是他对画作进行研究后所产生的“想象”,他的内心深处是想去“探寻”,等到他认为的探寻结束后,他也就与希孟“心灵相通”了。希孟的心愿是“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而展卷人的心愿则是“我知道终有一天,这幅画也会同与它相遇过的人们一样,随时光远去。但,有我辈守护一日,这一天便将晚来一日。”



只有与画作产生“共情”,才能与画作背后的希孟产生情感共鸣。而此时,文物的守护者不仅仅只有台上的展卷人,这部剧的创作团队和台下的观众,其实都同属于“展卷人”,只是身份不同,汪子涵通过自身的舞台经验去演绎创作者心中的“展卷人”,我们也是通过汪子涵为载体,对这幅《千里江山图》产生了无尽的联想。剧中,希孟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展卷人,在绘制《千里江山图》的过程中,他既有对祖国山河的敬仰之情,又有对当时园林的写实展现,既有欣喜,也有无奈,同时还有寒冬下的努力奋斗。剧中通过几个篇章反映出希孟是如何在真实的生活体验去绘制这幅画作的,也能够在片段中表现出他在翰林院的“诙谐”生活,这种“诙谐”其实是一种“苦中作乐”,让观众在展卷人延绵的想象中跳脱出来。粉色的服饰,椭圆的扇子及翰林院人嬉皮笑脸的“做作”,让观众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让人感受到希孟的生活不仅有“寒窗作画之景”,“乡间穿云之意”,更有“苦中作乐之情”。这些场景映入眼帘后,让展卷人感慨不已,从画中完全窥探出了希孟绘制这幅画的过程和画作中所有艺术创作灵感的来源。



笔者认为,表现这幅画只是一个表层之意,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能够深挖到画中的内涵才是这部剧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当一幅画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后,画中内容已经全然洞悉清楚。我们可以在舞台上追溯这幅画里面的内容,也可以尝试去表现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剧的主创团队是“大胆”的,而且是大了三个“胆”。


第一个是他们围绕作者的视角,从“问篆”开始抽丝剥茧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千里江山图》究竟出自谁手”的传奇故事。如果画作流传至今是历史的偶然,那么千年不褪的色彩,便是工艺造就的必然,正是这个必然,才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起舞的理由。


第二个是编舞者在创作手法上,不用传统的语言去表现这个故事,舞蹈的动作语言也是摒弃了很多舞蹈编导擅长使用的“长线条”,当这种“淡淡地,轻轻地,破节奏地”动作处理贯穿全场后,就当观众差点在剧场中只是在所谓的“高级中乏味”的时候,周、韩二位导演在《入画》的环节中使用了一个“绝地反杀”,冲出前面所呈现的安静画面,就像是清澈平静的一汪湖水,突然被人投掷了一块石头,激起了千层水花,这种效果让人意外,也让人惊喜,突如其来的“打破”让现场观众掌声不断。这种大胆或许得益于他们前面几部剧作创作积累起来的经验,让这部剧的创作得以延续和成功。



利用“展卷人”和“希孟”两个角色贯穿全场是笔者认为的第三个大胆之处。从台湖剧场内部演出时,我就在思考展卷人的角色是否需要从头贯彻到尾,这种穿插是否会“弄脏了”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但后来发现,这种想法是多余的。正是因为有了展卷人的介入,才能让观众心中的《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成功得以成立。展卷人能够在希孟的喜乐中感受到了自身的喜乐,在背后为其默默开心;在希孟中的无助中无奈,甚至想要冲破时空,回到那个时代,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希孟,帮助他完成这幅画,帮助他解开命运的枷锁,不再被当时的社会所束缚。也正是因为有了展卷人的反复介入,才能让观众清晰地明白:这其实是展卷人的世界,他自己的世界可以做主,虽然也会有无可奈何的感觉,但在自己的意识世界里,他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他的“平行时空”里住着希孟,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精神境界,也是一个“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哲学境界,更是一个“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的人生哲理。特别是在剧目的尾声部分,主人公希孟和展卷人隔空对望的瞬间,这一瞬间碰到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明白将个人生命的体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并寄托在创作中,把作品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后,此时的人性和情感才是艺术创作中最永恒的精神表达。



“青绿,青绿,在青山绿水间不期而遇。”这种相遇,是希孟和展卷人的相遇,也是我们与《千里江山图》的相遇。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呈现中,由青年舞者孟庆旸饰演的符号性角色“青绿”在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青绿”作为《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志,也成为了全剧的意象化所在,是剧中最抽象的人物形象代表。其次,《千里江山图》的策展人王中旭先生曾在讲述策展经历时提到原作所采用的矿物颜料会在幽暗的环境里散发宝石的光芒。创作者在这一细节中提炼出了“青绿”的珍贵意象,一方面表达画作的宝贵与独特,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创作者对古典意趣的理解与向往。再者,“青绿”(孟庆旸)在全剧中都充当了展卷人和希孟之间的情感触发的重要衔接点,例如在演出时,展卷人汪子涵和希孟(张翰)在舞台圆装置的对角处站立,“青绿”(孟庆旸)在中间站立。当中间的小圆装置旋转,二人的大圆装置反旋转,形成一个“大圆套小圆”的观感,这种效果深化了前者所提的圆文化概念,更是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形象得以加固,同时也起到了每个篇章假定时空的连接和提示的作用。在剧中,“青绿”是《千里江山图》的视觉顶点,也是千百年来时空映照的原点。



从舞蹈本体的角度来探讨,尾声部分《入画》的处理方式兼备了形象感和视觉感两种特征,让人能在视觉效果上达到充分的满足。舞段通过舞蹈演员的步伐姿态和形象特征,从第一滴绿墨,随着起笔的顺序,慢慢形成了一撮绿色的山水。当她们走到舞台后方,灯光和音乐骤变,瞬间形成了《千里江山图》这幅画。这一创意,使作品更加坚挺地立在了舞台,不仅更加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还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意义。“人就是画,画就是人,以人入画,栩栩如生”。如果非要称其为“入画”,我更愿意将它称作是新时代艺术创作上的“盛大礼赞”。这让我们想起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不论是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要记得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走过再长的路,走到再远的未来,“人民”永远都是我们文艺创作乃至于文艺以外所有工作事业的关键词。



诗剧最后,当人们通过展示橱窗看到《千里江山图》这幅画的时候,再次走进了深远的历史时空,感叹国之工匠、孜孜不倦的劳动者们的伟大。这幅沉睡的文物唤起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为没有留下题款的作品、没有留下记载的希孟和没有留下姓名的匠人们升华出了最动人的瞬间。可以这么说,通过《只此青绿》,画作《千里江山图》已然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也在此次创作尝试中,不仅在观众心中再次加固了“国有大团,文化央企,交流互鉴,艺术典范 ”的形象,更是在剧作的创排过程中加强了“强强联手”的艺术制作理念。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历史长河中挖掘传统文化,以舞台艺术的形式致敬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其创作虽还有诸多可提升打磨的空间,但制作团队敢于突破自我,大胆跨越时空、融汇中西方艺术形式,努力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资源,在舞作中深化新时代,新气息,新气象,这些都是颇为难得的,这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应有的文化担当,也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应有的创作姿态。



本文作者






陈伟科,舞蹈编导、舞评人、青年作家,中国文联项目资助艺术家。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舞蹈家协会会员,北京舞蹈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第八期北京市优秀中青年编剧导演研修班学员。编创舞蹈作品多次荣获省部级、国家级以上奖项,诸如全国、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浙江省、华北五省、北京舞蹈大赛,新加坡/韩国首尔国际舞蹈大赛,文化部少数民族优秀舞蹈展演、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桃李杯、北京舞蹈学院学院奖、广东省艺术节、岭南舞蹈大赛等。数部作品入选首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参与编导舞剧、舞蹈诗获中国文联立项资助、中国舞蹈十二天、上海国际舞蹈节、第四至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评奖及第十五届“文华奖”评奖等。 


图片摄影/王徐峰  排版制作/刘潇潇


  延展阅读  




  推荐阅读  


陈伟科丨嗅出央视春晚舞蹈不一样的“味道”


对于央视牛年春晚的“东方现象”,他们这样说……


权威发声丨如何看待《唐宫夜宴》出圈?


2020年度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中心业务考核

请在右下角给我们点个



舞蹈类最具人气的微信公众平台    

每天为大家带来最新的舞蹈资讯

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微信】dancecn 或搜索“舞蹈中国”

【微博】@舞蹈中国网(新浪及腾讯)

【官网】www.dance-china.com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