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注意了!滴滴试运营全程录音,你担心吗?


如果乘网约车全程录音

你是否担心隐私外泄?

                           

根据滴滴公布的整改措施,9月8日,滴滴在快车、优享、专车等网约车业务中试运营全程录音功能。记者注意到,网络上,消费者对此意见不一,录音是否能保证乘车安全,或仍待时间验证。


▲滴滴出行APP“一键报警”及相关短信展示。网页截图


滴滴车主APP自动开启全程录音


记者从滴滴获悉,开启录音非常简单。在司机端,司机只需更新到最新版本的滴滴车主APP,打开点击出车后,根据相应的录音授权提示、阅读相应的规则后,点击授权,即可一键开启。该模式下,行程中滴滴车主APP会自动开启录音。


乘客授权后才能使用网约车


乘客端,乘客需更新到最新版本的滴滴出行APP,在呼叫快车、优享、拼车或小巴前,根据相应的录音授权提示、阅读相应的规则后,点击授权,即可一键开启。


乘客授权并一键开启模式下,行程中也是滴滴车主APP会自动开启录音。


据滴滴介绍,录音功能为授权后自动开启,不授权则不能正常使用网约车。


网友对全程录音持不同意见


对于滴滴这次整改措施

尤其是全程录音功能的试运营

不少网友称

“我觉得很有用

让司机不敢胡说”

“录音让坏人畏惧”


但也有一些网友表示了担忧



据媒体报道,网约车上,言语性骚扰时有发生。此前发生的空姐打顺风车遇害一事中,当时嫌疑人在案发前,就曾有一起言语性骚扰投诉记录。


也有网友认为,“录音只是取证,比如司机或者乘客骚扰对方,可以有录音做证据,至于出人命,录音作用就不大了。”



还有网友担心录音会泄露个人隐私。滴滴强调,开启录音功能在加密保存数据、保障司乘隐私的前提下进行。



来看一下滴滴的新一轮整改措施


▲滴滴最新一轮整改措施时间轴


9月7日,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发内部信,信中称,滴滴绝不是一家黑心企业,也绝不是一家赚钱高于一切的企业。利润绝不是滴滴最关注的目标,滴滴会坚持低毛利运营,把收入更多投入安全和体验。信中称,“6年来我们还没有实现过盈利。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

      

而此前,滴滴4日宣布的整改措施,9月8日23点至9月15日凌晨5点期间,滴滴还将暂停国内深夜23:00-5:00时间段的出租车、快车、优步、优享、拼车、专车。


记者注意到,目前网约车的安全措施确实比原来增加了不少。


在5月份空姐乘顺风车遇害一事发生后,滴滴取消了顺风车个人标签评价功能,并开启专项整治人车不符;另外快车、专车每天出车前司机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验证;跨城顺风车司机乘客接单发单前均需要人脸识别。


乐清女孩遇害案发生后,滴滴的新举措包括试运营全程录音;乘客端原“紧急求助”功能升级为“一键报警”;司机端强化安全提示,并在每日出车前进行安全知识考核,司机通过后方可接单等措施。


▲资料图:滴滴站牌。中新社发


上述措施能否保证乘客安全?


滴滴上述措施能否保证乘客安全呢?“尽管有人质疑互联网出行的安全性,但我们还是看到了远低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发案率,看到了100%的破案率。”程维在内部信中称,2017年,平台事故发生率降低了21%。

      

9月1日,对于滴滴此前的道歉,交通部微信公众号曾发文称,致歉信中关于安全保障的举措主要集中于产品的升级、系统功能的优化以及乘客出现人身安全问题时的警企联动,对如何“合法合规经营,加强源头安全”等关键性问题却只字未提。


程维在内部信中表示,每天,滴滴客服处理210万次咨询和投诉的进线中,包括1万多次紧急求助;每天,准入审核平台将4万多不合格的申请挡在门槛之外。


但客服千篇一律,“机器人”式的回答也备受质疑。特别是滴滴客服外包模式成为关注焦点。


此前8月28日晚间,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总裁柳青发布道歉信也提到,滴滴组织和资源全力向安全和客服体系倾斜。


9月4日晚间,滴滴发布的大整治也提到,目前1.5万名客服(5000名自建及1万名外包)仍然无法保质保量承接其余61万通进线。滴滴将持续投入最优资源到客服体系,年底前自建客服团队将增加至8000人。


9月5日,针对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的安全专项检查工作正式启动,交通运输部等10个有关部门人员及相关专家组成的检查组进驻滴滴公司,将对重大安全隐患、影响公共安全和乘客人身安全等问题进行系统检查。


滴滴公布试运营全程录音后,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检验。在有大批网友质疑乘车过程中的全程录音是否能起到作用的同时,也有网友调侃“今后坐网约车,也不能随便打电话了,担心接打电话泄露个人信息,泄露商业秘密,也不能和同车的小伙伴好好聊天了,司机和乘客默默无语的景象将是最美的画面。”


你觉得全程录音会有作用吗

是否担心隐私泄露?

欢迎留言


阅读推荐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源/综合中国新闻网 中国经济网报道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田珍祥




来潜个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