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消费维权舆情!“疯狂小杨哥”团队低俗直播带货被点名......
11月22日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
2023年“双11”
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10月20日至11月16日,共收集到“消费维权”相关信息56753335条,数据显示,消费者反馈整体趋于正向,直播和低价成为消费者热议话题,除优惠价格争议、假冒伪劣、售后服务差等老问题外,价格垄断、软件开屏广告等也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
“消费维权”日信息量图
监测发现
2023年“双11”期间
消费维权问题集中在
直播带货乱象
商品质量问题
手机软件广告不良体验
促销价格争议等方面
直播带货乱象
监测期间,有关“直播带货”负面信息1565203条,价格垄断、低俗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
标题:靠审丑发迹的主播,正被品牌拥趸反感。
商品质量问题
监测期间,有关“商品质量”负面信息870131条,其中,直播间假冒伪劣问题表现突出。
标题:退换不顺畅、价保不落实,“双11”的售后问题谁来解决?
手机软件广告的不良体验
监测期间,有关“广告体验”负面信息75663条,人们的“槽点”集中在手机软件广告诸多强制跳转方式令消费者防不胜防,分外头疼。
标题:逾九成消费者厌恶“摇一摇”跳转广告
促销价格争议
监测期间,有关“促销价格争议”负面信息63757条,话题主要为随意变更优惠政策、活动临近结束忽然降价、不保价、诱导消费者取消订单等问题。
标题:iPhone15双11最后两小时降价
中消协综合分析监测期间的消费维权舆情和典型案例发现,今年的平台、商家套路化繁为简,同归于“低价”,但其管理上的粗放和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规则简化不等于无规则,商家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有待提升。今年仍旧出现了付尾款后优惠政策调整甚至直接降价的情况,消费者纷纷表示“遭遇背刺”。低价“血拼”背后,商家和平台者应认识到,优惠政策的制定应遵循市场规律和契约精神,先提价再降价套路要不得,二次降价的朝令夕改也会伤及消费者感情和品牌形象。
👉越来愈多新的平台和商家入场,政府和平台的帮扶和监管有待强化。今年“双11”是中小商家参与最多的一次,也是互联网平台参与最多的一次,这些“新鲜血液”底子相对薄弱。商家和品牌既需要更加贴心的帮扶政策,也需要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以便在低价之外,寻求品质和服务的提升,适应消费多元化趋势。
👉引流广告应“便民”而非“扰民”,相关APP行为必须加以限制与引导。今年“双11”,频繁混乱的开屏广告跳转是一种短视行为,或许可为消费者带来一定便利,但更多的是导致消费者的反感和抵触,消耗的是用户的好感和信任。开屏广告治理在年初已有政策出台,但仍需电商平台和APP开发者、商家等达成共识、强化自律。
一是平台和商家应瞄准“价格力”持续发力。坚持合法合规,挖掘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同时寻求“服务力”提升,以更优质的服务和低价策略获取消费者青睐。
二是平台应切实履行管理责任维护市场秩序。一方面,给予中小商家更多支持,下调服务费用、提供扶持政策、进行专业培训,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对虚假宣传、价格误导等行为严格监管,清除直播带货乱象,提升主播职业素养,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是监管部门应持续提升对直播带货领域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善用科技力量,利用新兴技术开发监管新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平台、主播、商家等的规范管理。警惕“价格垄断”“新式套路”,确保消费者安心消费。
四是媒体应在引导消费行为和助力消费维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舆论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辨别意识,增强对诱导消费的抵御能力;不断拓宽消费者维权途径,关注社交媒体平台消费维权信息,引导帮助消费者理性维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权益保障。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报告详情
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
中国消费者报社会议室招租公告
👇👇👇
(下滑查看)
中国消费者报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任震宇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