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纪录片第二集《最新大陆》播出!
七十载弦歌不辍功勋卓著
新时代奋进一流再谱华章
学校纪录片《为中国加油》
第二集《最新大陆》
今晚在山东卫视播出
北京石油学院的师生们,来到油田会战指挥部附近的东赵村,住进学校在迁校前建的“干打垒”里。1970年1月,北京石油学院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在以后的岁月里,这所近乎村庄式的高校又收获了一个个“特别的名字”......
烧砖瓦、盖房子、修马路、架电线……覆盖所有工种的华东石油学院老师们,开始了艰苦的建校劳动。
1970年,李健鹰调入华东石油学院。这位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化学专业硕士,接手了一项任务——改良盐碱地。土壤经过改良合格后,老师们开荒地、修水库、插秧种田,一所几乎与农业毫不相干的石油高校竟然在盐碱滩上建起了1500亩的农场。
在特殊的年代和艰苦的环境里,华东石油学院的老师们一边建校,一边负重前行,在简陋的教室和实验室里埋头工作,苦苦维系着濒临中断的石油高等教育链条。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由于在胜利油田开发中,研发出了一种替代美国技术的新钻井液,李健鹰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华东石油学院的老师们在干打垒实验室里做出的9个科研项目,获得大会表彰。
在学生们眼中,华东石油学院的校园是荒凉、孤寂的。然而老师们的关怀,如一缕缕阳光,给这片荒原带来温暖的亮色。
原本为了种植水稻挖建的水库,后经过整治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公园。师生们以极大热情参与自己建造湖泊的命名,于是水库公园有了名字:“荟萃园”。院长杨光华为荟萃园作楹联,荟萃园的雅致与风情成为了师生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1983年,东营建市。经过多年的建设,盐碱滩上矗立起一座绿树成荫的大学校园。学校多项工作形成特色,有些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外语分级教学后来演变为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华东石油学院是公认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的发源地。
在这片黄河泥沙堆积而成的最新城市上,华东石油学院走出了以11位院士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一批引领石油行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家和行业英模人物。这一现象被后人称为“华东石油学院现象”。
成为一代佳话的沈忠厚与学生高德利、李根生,师徒三院士均在油气开发领域功勋卓著。
在海南建成我国首座单系列千万吨级炼厂;在四川攻克世界性难题——高酸天然气净化技术,建成世界第二大高酸天然气净化厂的孙丽丽。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国际永久编号第10410号小行星,命名为“杨光华星”,以纪念他在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中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功绩。
许多年后,华东石油学院的学生们在回忆往事时,依旧是深深的眷恋。
来源:山东卫视
编辑:李朝玉
责任编辑:成玲玲
往期回顾:
这篇推文不需要标题,只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