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由香港影业兴衰引发的反思...专访香港著名导演刘泽源 | 演员经纪汇.观点...

2016-03-14 闲来C 演员经纪汇

↑ · 今生关注 · 后世留名 ·


加拿大蒙特利LaSalle College时装商业系背景;

香港无线电视第三期导演训练班后踏足电视电影业;

香港著名进念剧团创始人之一;

横踏舞台剧,电视,电影多种艺术形态,

香港开宗明义公演“同性恋题材舞台作品”第一人...


身兼“编导制”三职,

看尽香港影业沧桑,

多重跨界的香港导演刘泽源老师

究竟会如何看待,

在变革时代,

包括“跨界”“应对变革”“商业及艺术”等诸多问题呢?

而刘导所经历的那片“香港影业的盛世繁华”又会带给今天的我们哪些反思与启发呢?

本期“观点”想与诸位探讨的正是这些话题...

以下...


天下“跨界”皆一家...

刘导:艺术是相通的。

一个画家,他又用摄影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又创作了一个多媒体视频去进一步诠释自己的表达,那么他只是画家吗?应该称之为艺术家。

一个导演身兼美术指导,一跨过去,他就跨界了吗?我觉得不是的,出发点只是有心把它做好,想作品好。

职业上有分类,但艺术不分家,一个人有心,有创作力,对美有敏感度,那么用任何自己擅长的手段去表达,都不为过。艺术的创作与专业不同,医生不可能去做飞行员,专业技术差别太大;然而艺术,那种对美的感悟力就是你的专业,艺术与艺术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商业性 VS 艺术性,再来次老生长谈...


商业性:追求目的;艺术性:寻找知音(逆水寒-_-)

刘导:这可真是个老生长谈的问题了。这么说吧!都是创作,但目的性不同。

商业性,创作前要思考的是,我想要谁来看,什么圈子,什么人看,要达到多少观众数量;院线电影就是要大众看;需要先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理念,以此为据,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商业性不意味着就要牺牲很多东西,创作之前你的目标是什么,围绕这个目标去做这个创作,而这个创作是你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就有可能达到一个平衡了。


艺术可以是没有目标的,我没必要去讨好某些人,这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出发点,它的目标只是自己,我想做什么就是什么。

这个作品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但是不会只有我一个是这种思想格局的,我寻找知音,我希望碰到知音来看我的东西。

每个人的艺术都是自己的艺术,艺术家要找的是知音,哪怕是一个,或者十个(这才是自由而纯粹的创作),幸运的话,我可能会有一千个,一万个,但是首要条件是不违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要制作好,是要成本的,这可能会遇到一个预算有限的问题,这是需要考虑的。)


目的决定了创作的分界线。


从话剧来说,从古至今,都有一个使命,发声,你在什么时代有什么话想讲?

现在则分成了两类:

一类,我有什么话想讲;

另一类,已经转变成了商业舞台剧,卖座就好。


盛衰因何一线间?(香港影业)

遗落的初心,疯狂的逐利游戏...

刘导:我进入无线训练班时,也是香港电视起飞的时期,刘德华,杜琪峰等这些有影响力的名人,窜红得非常快。当时只要你肯干,机会很多,两三个月一个制片助理就能升职到制片,我进入电影圈时发展得也很快(C:这就是机遇期)。

一开始我在无线做了很久的副导演——想做导演,必须从副导演开始。这时我最喜欢的谭家明导演有一部作品《杀手·蝴蝶·梦》(梁朝伟、王祖贤、钟镇涛等主演)进行停机后续拍机了,应邀,我进剧组担任他的第二副导演,却碰巧,任该片总制片的著名制片人崔宝珠,说制片组缺人,让我兼顾一下,于是我便身兼了制片及第二副导演两职,经此一役,所有人见了我都找我做制片。(笑~)所以这一时期,我在舞台剧(导演)及电视电影(制片)业,双线发展。


那时,正是香港影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港片横扫八方,当时我做制片,就发现,由于发展太快,太过商业化,有些导演的理想已经开始遗失了,大家逐渐趋向于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流水线式地作业。

举个例子,当时有场戏要拍菜市场,我们跟菜市场联系好下午3点关门时开拍,临近开拍前,导演急着开机,任制片的我,说稍等一下,我们跟美术部都商量好了,准备了很多鲜菜跟猪肉,可以吊起来...但他说“不用不用了,赶时间,要不今天拍不完了。”我不是导演组的,但是我也想片子好啊,可是他真的不需要了,他把镜头推近避开了场景直接取景。我不能说他不好,他为了速度,把要求降低了。

我作为一个60年代的人,可以说看尽了香港的大起大落,经济起飞,停滞,滑落,回归,每一个阶段都亲身经历。香港,一个很小的地方,成长成亚洲影业的龙头老大,但是,很快又滑落了...


全身投入舞台剧...

刘导:预感到影视行业过度的商业化,是直接即使我回归到舞台剧创作的原因,因为那里创作的空间更大,而因《孽子》等作品引发的轰动,也令得我自己的剧团“源沢流”在业界内小有名气,自给自足已不是大问题,我把很多收入投入到舞台剧的创作中,不赚钱也无所谓。


《孽子》香港公演,同志题材,开宗明义第一人...

刘导:86年我开始做自己的剧团源沢流,集结了大量进念的朋友,电影电视圈的朋友,以及做演艺的朋友,同一时期林奕华也出来了。

进念时代,5~6年间,我们一直做的是集体创作,当时已经开始尝试讨论许多与性别相关的东西,有隐晦的探讨和表达,但是没有具体的剧情表现出来。


89年的《孽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当时《孽子》的电影在香港已经上映,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但是很不卖座,不是因为电影不好看,而是许多人不敢去看。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想把它做成舞台剧。这是一个保守的年代,但是朋友们都很支持我的想法,于是我找到了白先勇先生,他当时正在美国,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支持,之后我们俩在香港做了一次深聊。

我们团体是从进念出来的,擅于做先锋戏剧,所以我跟白老师说“您的故事成文十几年了,故事有点旧,我想抽取其中几段适合当下社会背景的,借用这个故事的壳,反应当前的社会现实...”他说,“这很好啊!”

于是,我抽取了《孽子》中的著名片段“阿龙和阿凤”,一共设定了五个版本,民国初年的,黑帮的,白领的...有两个男的,两个女的,一男一女的,每次演不同的版本,看公演时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

第一场公演,我们把剧名定为《孽子传说》,此时《孽子》已经有了电影,这个名字一出,等于开宗明义直述“同志题材”了。一位明星演员朋友,过来看了这个戏,在媒体采访时给戏做了好评。

“同志题材,名人背书”,一时之间反响巨大,瞬间火爆。

强大的反响力,成就了这部作品,从1986年的一集成了一个系列,一演就是11年。


《孽子》进化版《男式》


直到96、97年,社会已经更进步,性向也更公开了,同志出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再以原始版本的《孽子》公演,已经没有了新意,我有意对它做一次修改。

《孽子》代表的是群众的声音,社会的声音,96年的香港,面临回归,老百姓关心的是回归后会怎样,很多人惶惶不安,移民出走。

但我不这么看,我觉得大家过份忧虑了,所以我把《孽子》改了,定名《男式》,这次不光是同性恋,而是一帮男人,讲他们面对社会如何找到自己的身份(97年香港回归),面对大陆,找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位置。


《孽子》的原版中有一句台词,“你是不是?我是不是?”潜台词是,“是不是同性恋?”然而,在《男式》里,这句台词被赋予了更多重的含义,“我是不是?”这其中有双重意义,香港对于大陆你怎么找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身份?

《男式》系列的《情人再见》,以一群人的分手,重逢,再见面等,来喻意:对英国,再见了;对中国,再次见面了!


一个扶植“晚辈”的“前辈”

刘导:我自己做剧团后,逐渐有后辈带着梦想找到我,希望我能给他介绍投资人,我被感动了。好不好不敢说,他没经验,但是必须有人帮助他扶植他开始他的路,才知道好不好,才有经验嘛,每个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所以我帮他牵线,请一些名人导演的朋友出点钱,一开始也不用长片,十分钟也是故事,就当鼓励,帮助新导演拍摄短片,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

当时很多人做商业大片,贺岁片,我一开始定的调就是不做商业片,我给新导演引路和给予自己能力上的协助,但同时也给新导演自由发挥的空间,希望导演能做到自己要的水平。

这跟商业片不一样,这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种经验。

第一个找我的就是陈耀成,《浮世恋曲》还拿了奖,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陈令智,最近找我的是荷兰华人女导演杨颖拍的《出租车故事》,这电影我当监制,后期已是最后阶段正赶着参加电影节。


“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各有各的好


刘导:早年我是看不起电视剧的,认为电视剧就是一个很商业的东西,也不想碰。直到我到了大陆,尤其是到了北京后,才发现电视剧是另外一门艺术,因为大陆拍的电视剧好的真的是好,当然烂的也很烂~(C:您,言之有理啊~)。

因为它真的够时间去形容每一个人,够时间用视觉去讲述,不是拖时间,你是用足了每一分钟。一个剧几十集,每一集50分钟,你怎么才能利用好时间去拍好,有些导演真的很用心。

“电影、电视剧、舞台剧”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三种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每个东西都碰,都爱创作,所以大家说我是一个多媒体人。


不止影响一代人,还在影响很多人

刘导:如果真要谈到影响,那,还是荣念曾,他指导我们舞台应该怎么使用,不光是讲故事的,讲故事很多人都在做,我们要做一个力量出来,怎么走?怎么做?怎么使用整个空间?他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的东西,把我们对戏剧的一个想法整个的扭转了过来。

其实国外有很多类似的理念,他把它们引进给了我们,我们算是在香港第一代做这类抽像前卫东西的戏剧团体。其实我们每个动作都是一个故事,后来孟京辉也很喜欢我们的东西,他认为也是被进念影响的,他跟进念也一起合作过很多视频。荣念曾影响了进念这一代。(C:很多青年艺术家还在继续被影响^^)


变革时代,如何避免迷失?


回归本心

刘导:网剧的火爆不能说作品品质多好,而是一种思维现象,说明观众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快了。

现在三个月,或者半年就是一种变化。以前做院线电影,我只要做分类,我是要让老的,年轻的,男的,女的,让谁走进影院。现在,很难,互联网顾忌到的是所有消费者的一种体会,商业性很强。众口难调,方式也很多,所以不如还原本位,现在找自己觉得对的东西,真正有心为做好的东西而去做。

跟风的很多,但是焦躁地去做肯定会失败的,香港遇到的也是这个问题,高峰的时候很多经典的东西,只要有一个经典的,群体跟风,出来一堆,质量很差,肯定死啊。

如今,遇到互联网时代也一样,自己做好自己的东西,别跟风,得有理智的判断,要适应互联网化,但是本体还是要用心去拍(C:不可不用心,需要更用心)。


没有自己的想法就会迷茫,会迷茫是因为你在跟风,没有自己的判断跟研究就盲目跟风。要有胆色懂得领先或更新,而不是跟风或抄袭,要做当下第一人,确定是好的东西就去带领,不被影响,知道规则就够了。不是人家拍什么题材就拍什么题材,这是跟风。纯抄或堆砌而失去重心,不叫创作。

你在框架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创意和想法的东西。有把握的东西你就做,如现在的网剧25分钟够说吗?够说,OK,那就做。明年,10分钟够吗?够,就做。

市场的变化不受控制,但是创作还是得从自己出发,不如回归本心的。


选角:“有心”先过“漂亮”

刘导:选人,在我,不是主要看外形,而是看他是不是真的懂这个角色,真心演这个角色,试镜时有没有准备。漂不漂亮,在我,是放第二位的。

很多演员的表演很夸张,或者说“装”,这个,还是要回归到真心,演员还是得戏好。

比如,有个歌手马上要发唱片了,问她歌练得怎么样了,“哎呀,老师,练得不好啊,没时间了,我要拍造型啊!”“本末倒置啦~”你歌没做好,做这么多包装干什么呢?


试戏:干净,简单,有想法

刘导:试戏的话,我还是喜欢,干净简单有想法的。

演员面戏时,你是不清楚导演要找什么样的人的,所以干干净净,越简单越好,让导演多些想象空间,在叫你试戏前,你如果会问适当的问题,问有关于这个角色的问题,那么你就是个有想法的演员,是个用心的演员。


千金难得“好角色”

刘导:有很多好的演员,但是也不能说他们就一定能一直出好角色。演员碰到一个好的导演,好的剧本,好的角色,他自己又在状态,就能成就一个成功的角色。

有些演员有过成功的角色,但是否可以一直维持,不一定,如果之后没有突破,演员在自己走红的光环和自我压力之下,也难以再造好角色。

而一个演员,有好的操守,好的演员道德,这还是必要的。



香港著名导演 刘泽源

加拿大蒙特利LaSalle College时装商业系

香港无线电视第三期导演训练班

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创始人之一

香港源沢流剧团创始人

被号外杂志喻为“多媒体传播人”

香港开宗明义公演“同性恋题材舞台作品”第一人

代表作:

舞台剧作品《孽子》系列《男式》《关于女人的爱情故事》《琼瑶世纪之诗》《恋爱世纪》等

电影作品《三狼奇案》 《法内情大结局》《浮世恋曲》《心猿意马》



这年头,演什么必火?专访新锐导演张力川同聊大势...

演员怎么选剧本?专访著名导演都晓老师(上)

上升期演员怎么寻突破?专访著名导演都晓老师(下) 

周一 观点 | 周二 剧组/导演日 | 周三 公开课 | 周四 剧本/词儿

周五 素养 | 周六 技巧 | 周日 开眼界

每周观点:听,智者的声音

「镜头之前咋表现?上镜之前做功课」

↓ 回复s    上镜技巧一帖通

上镜 | 演员需知之电影景别

上镜 | 演员需知之电影镜头运动

上镜 | 演员需知之电影角度

入门 | 演员学习之影视表演入门

试戏 | 演员应该如何试戏?

上镜 | 演员内心活动如何用镜头表达?

上镜 | 影视表演动作

→回复jz,进入“在线救助大厅”,查看全部一帖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