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十九大丨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重心已经明确!这三个方向应重点关注

2017-10-24 钟伟 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

导读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重心已经转向服务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三个层面。其中,“双支柱”的表述,是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报告文件中。这就使得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必须时刻关注三个方面的变化,这三个方面都同时制约着中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发展。第一是货币政策变化;第二是MPA覆盖范围和考核要求的变化;第三是金融监管政策变化。

 

十九大报告对于中国的金融体制发展与改革目标的表述,有哪些内涵?将会对金融业界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备受金融业界关注。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在接受CF40秘书处访谈时提出,对比十八大与十九大报告可以发现,“金融体制的现代化和金融创新”不再是十九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部分的主要内容。新时期,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心已经转向服务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三个层面。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表述是: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表述是: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钟伟认为,十九大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表述改变,将会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为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带来诸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必须服务于脱虚向实的大主题,服务于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决战阶段的目标,服务于建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这也是金融体制脱虚向实的长远立足点。


第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提出,使得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给金融机构这匹野马套上了一根缰绳。未来的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多地受到MPA框架的制约,金融机构必须要追求资本充实与风险平衡的内源高质发展之路。


这就使得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必须时刻关注三个方面的变化,这三个方面都同时制约着中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发展。


  • 第一是货币政策变化;

  • 第二是MPA覆盖范围和考核要求的变化;

  • 第三是金融监管政策变化。


第三,金融机构可能要和中国经济一样,必须从注重速度转为注重质量,从高速转向高质。未来,金融机构拼规模、拼混业、拼渠道共享、拼交叉销售等会比较困难。


第四,服务实体经济和守住风险底线成为重心。在十九大报告关于金融体制改革中,创新已经不是重点。创新可能会带来风险,所以创新和风险必须采取一个微妙的平衡术。


第五,强调系统性风险底线思维。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是国家整体的战略思维,在微观层面,金融机构在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当中,必须时刻关注风险、防范风险、处置好风险。


总之,回顾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历程,以及展望未来五年甚至未来30年,金融体制的现代化和金融创新仍然是重要的,但从现在到未来更长时间,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使得金融体制将在货币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及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这三大架构的制约下高效稳健运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是未来中国金融体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方向。


猜你喜欢


  1. 十九大上的农金声音!农信系统党代表:回归金融本质做好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2. 聚焦十九大丨习近平视野中的金融工作

  3. 十九大特稿丨让金融服务普惠千家万户!聚焦银行业基层“党代表”

  4. 连线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45名党代表产生  一行三会代表12名基层代表17名

  5. 十九大代表风采丨天津滨海农商银行柜员金慧琼:闪耀在“三农”沃野的金融新星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作者/钟伟

主编/刘小萃  新媒体总监/李 博  

编辑/贾丹丹  制作/臧洪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