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采薇专栏】依托江南山水,融入书法绘画,他创立插花流派5年弟子上千人
无锡所处的吴文化区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水”是吴地显著的地域特征。刘若瓦2018年创立的吴韵插花,以水之“细、柔、素、和”集中表现了吴地的文化特质。
“我们在选择枝条的时候,会以柔软和线条优美的枝条为主,并且追求作品做得精细,不要粗犷;在配色上,除了秋季会有秋色的渲染,其他季节的插花都追求素雅。”刘若瓦说。
在这之前,刘若瓦最为业界熟知的身份,曾经是国内最大花店百花坊的老板,研修西式花艺多年。2004年,被传统插花深深吸引的他,投入了吴地插花的研究中。
早在隋唐五代,围绕太湖流域一带就开始盛行插花。欧阳詹的《春盘赋》,成为了插花学的开端。宋、元、明时期,吴地涌现出大批士大夫背景的插花家,如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张谦德的《瓶花谱》更是系统阐述了插花理论。清代邹一桂提出“知天”“知地”“知人”“知物”,成为吴韵插花重要的理论基础。
知天,是指吴韵插花要应季而插;知地,是指在使用花材、花器、配饰时要凸显吴地文化;知人,是指要超脱单纯的装饰,注重个人情感表达;知物,是指要深入了解花材、花器,顺应其特质。
在梳理吴韵插花的过程中,刘若瓦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插花不仅要技艺精湛,还要通过花修身悟道,因此他不仅在研习中加入了书法、绘画,也在教学中加入了插花礼仪、综合审美、品德修养等内容。吴韵插花也更名为吴韵花道。
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写字、绘画、冥想,再到工作室,插一到两个作品,这是刘若瓦多年来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一开始他只要看到花市里的新花材,都会用来插花,后来他更喜欢用一些本土不知名的花材。比如近日用来插花的枫杨,树很高大,他多次尝试用来插花,后来用圆弧形花瓶插作,效果很好。他还会刻意使用本土和非常规的器皿,比如无锡的紫砂文人盘、竹篮,农家的腌菜缸、水桶。景德镇烧窑的底座,一般会被扔掉,他也会拿来插花。
6年前,刘若瓦开始学习书法;一年前,他又开始学习绘画。每天都要花一两个小时练习,进步非常快。
“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是充满审美趣味的,书法也好、绘画也好、古琴也好,和花一样,都是传统美学的一部分,是相互滋养的。”
举例来说,画树时,根据近大远小原理,大的树画在前,第二棵树有距离,第三棵树需穿插,第四棵树可虚画,这样在小小的空间画出空间感,插花也是一样。在绘画的过程中,他学到了步骤,如画山水画时,先画山石、树的轮廓和纹理,画出阴阳面,再将它们进行组合,注意留白。再用墨的浓谈,线质的粗细一步一步来呈现。插花时也可以先插三大主枝,再加主花、散状花,最后加叶材完成作品。
绘画的练习也让刘若瓦养成习惯,不仓促动手插花,先在纸上设计构思一下,再去找合适的花材和器皿,这样才能插出好的作品。
刘若瓦带学员去户外剪枝,会让学员剪掉原本就要修掉的枝条,而不要剪最好看的那一枝,因为“插花中本来就可以用技术做枝,要把好看的枝条留给别人欣赏。”这是一种插花礼仪和品德修养的潜移默化。
吴韵插花作为无锡市级非遗项目,目前在全国设立了十几个分校和授课教室,创立以来每年培训学员都有一两百人,至今已经逾千人。最近,吴韵花道文化馆在无锡市蓝湾1917文旅街新址开业,还挂牌成为青少年研学基地。
一般学习吴韵花道私教课程的学员,都会兼修另外一到两门课程。基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综合性,文化馆以插花为抓手,同时也开设了古琴、茶艺、书法、禅舞等多种课程,让学员们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文中图片和视频由刘若瓦提供)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