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赓武 | 南方境外:强进与退让

文汇学人 2021-12-26

王赓武祖籍江苏泰州,1930年生于印尼泗水,长在马来西亚。南京中央大学肄业。1957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马来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香港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并曾任香港大学校长,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所长。研究领域集中在:唐代至明代中国政治与外交,20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与外交以及海外华人历史研究。本次讲演为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之一部分。

  


最近因为年纪大的关系,反思了很多过去的事情。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长在马来西亚,当时是英属马来亚,里面有不同的马来王国。我长大的地方叫霹雳洲,其实是霹雳王国,王国的宗教是伊斯兰教,霹雳王国内的华人占三分之一。我长大的地方叫怡保(Ipoh),华人比较多,都来自华南,尤其是客家人,锡矿发展很成功。


中学毕业之后,我到南京中央大学念书。二年级时,内战打到长江,父母把我叫回去。二战之后,英国渐渐退出去,马来亚就成为马来亚联合邦。联合邦9个小王国,再加上槟城和马六甲两个殖民地,就成为马来亚联邦。


新加坡殖民地,本来属于同一个系统,都是英国人管理的。英国人跟马来亚政党领袖们讨论时,马来国王和臣民都不要新加坡,因为新加坡华人太多。如果加上新加坡,马来亚华人的比例是48%左右,加上印度人,其他非马来人就超过马来人,所以马来人不要新加坡。英国人也无所谓,你不要它就留着当殖民地。因此马来亚就跟新加坡分开了,但是当时说得还没有那么清楚,我回马来亚重新上大学时,去了新的马来亚大学,是在新加坡建的马来亚大学,就是现在国立新加坡大学前身。


讲那个时期,是因为跟今天的题目有一点关系。各方不同的政体,不同的历史经验,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段历史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这段历史、整个东南亚历史,以及中国和东南亚关系的历史,是值得关注的。



【“马来”的来由】


我生在印尼的时候,荷兰已经渐渐把所有印尼岛屿统一起来,成为他的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尼有17000个岛,荷兰一个小小的国家能够把它们统一起来,是相当费工夫的。


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力量还在印度,来东南亚比较晚,是为了跟中国做生意。荷兰和英国把整个马来群岛分成两部分,小的部分由英国控制,大的部分由荷兰控制。


1941年,日本打到东南亚,把所有西方殖民地都打下来了,整个东南亚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东南亚进与退的变化,值得考虑。我先从东南亚的地理和历史说起。


东南亚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复杂。这边大概三分之一是大陆,三分之二是岛屿,岛屿分五个国家,大陆也是五个国家,现在是十个国家。本来没有东南亚这个名称,二战时英国人把东南亚作为一个战区,便有了这个名字。之后大家用习惯了,便成为一个新的区域。


二战之后,大陆有越南、泰国、缅甸三大国,有柬埔寨、老挝两小国。缅族是从北打进缅甸的;傣族后来就变成现在的泰族,也是从云南、广西迁入的。秦汉打到越南去,还立了3个郡,一直到唐朝1000年后都是由汉人管治。越南人本族、华南的越族、柬埔寨的柬族,他们在语言方面原来有共同处,风俗习惯也有不少相同地方。后来,越南人不停南进,打下占城(今越南中部),也占领了现在柬埔寨东部的一部分。当时还有一个孟族,现在很少了,基本上被缅族消灭掉了。缅族是大陆从北到南强劲的政治力量。


海上“马来”这个词常见,但是很容易引起误解。马来西亚的“土著”叫马来人,其实他们的背景很复杂,大多数来自马来群岛的不同岛屿。印尼的原始马来人人数则很少。最近人口统计显示,印尼的马来人只有4%,但是,印尼的国语,印尼文,是马来语,跟马来西亚的国语根本是一样的。


这些群岛的民族没有统一称呼。以前资料里都叫“马来族”,来源不清楚,名称也不清楚,但这些多样的民族,有共同的风俗习惯。最早他们受印度影响,还信印度婆罗门教、佛教,但是民族来自什么地方,到现在都很有争议。最初研究的人认为,马来族也是从云南、广西移过来的,比其他族来得早。后来研究的专家又否定了这一说法。现在普遍可以接受的观点认为,马来族是从华南到台湾到菲律宾,再移到其他南方岛屿。如果这个观点正确的话,从华南到台湾,到菲律宾,再分散到更远的地方,比如到南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到新西兰,都是马来族分散出来的。西部最远一直到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马来族的分布非常广,基本上是海洋人,经济上有需要或者碰到灾难的话,他们就上船远去了。



【中国自秦汉以来的南进】


秦汉以前,哪里算中国也是个问题。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包括楚国和吴越、长江流域,境外是百越,现在的华南省市都是越族的地方。汉人分了好几次南进,秦汉走得最远,秦国一直打到现在的越南中部,也算是过去的象郡。秦汉之后有一个南越国,汉武帝把南越也打下来,就成为汉朝的郡县。之后汉人不停地南移,渐渐地把华南地方都汉化了。南方人到现在都自称为“唐人”,不称“汉人”,因为华南是唐朝时候才被汉化的。


秦汉时代从北方来的人,对海洋不感兴趣,到了沿海边界就满足,不再朝南走了。百越有一部分人比较熟悉海洋生活,但他们到底怎么样,没有什么记录。我了解到的是,有一部分朝南移了,有一部分可能去台湾或者菲律宾成为当地土著,其他一部分人到占城、马来半岛也可能。那些留在华南的大多数被汉化,过了好几代之后自称为唐人。


这段历史,我们还有很多疑问,不是很清楚。总之,唐朝所有南方区域都称为中国,越南也算,但那时候还有区别,广东、广西属于郡县制,越南则是安南都护府,还没有完全被汉化,因此,汉人和土著之间还带有一种殖民地关系。到唐末宋初时,越南乘分裂之机,建立起独立国家。


北宋没办法控制越南,越南渐渐建立了一个相当稳定的国家,跟中国变成了两个国家的关系。现在所谓东南亚和中国的边界,就是现在的中越边界。这个边界1000年内没有变过,在亚洲的历史里,边界能够维持那么久,这是唯一的一个。中国和东南亚的分别,可以说从五代末期就开始了。


秦汉之后,中国到了华南的沿海地方,就不再南进了。在海上经商的人,多数来自广东、福建,最有本事、胆子最大的还是闽南人。闽国的时候,泉州就变成一个很有用的海港,渐渐发展到宋朝就非常了不起。南宋的首都在杭州,泉州到杭州用海路走非常方便,广州反而不方便,所以在贸易、商业发展方面,泉州的地势比广州好。


汉武帝之后,海上没有什么其他的进展,基本上靠商人。外国商人到中国来,中国商人也走出去。当时中国外来商人比较多,尤其是马来族、印度各地和波斯、阿拉伯商人。东南亚最富有的一个小国占城(现越南中部),地理位置非常好,所有经商的人都要经过越南中部到东南亚去,从印度洋过来也要经过越南中部。占城的历史很早,马来族占领了占城后,在沿海各处,建立了几个重要的海港。


中国南进,基本上停了1000多年。大陆上有些变化,总的来说是越南独立之后,限制了中国在南方大陆的发展。我们现在谈起中国南进第一期,就是秦汉到唐宋,把整个华南汉化,变成中国的地方,但是没有延伸到别的地方去。


第二期就要谈云南。云南有一些民族渐渐汉化,最早的可能是大理国,受了中国唐朝的影响。大理国当时还是一个独立国家,并不属于中国,元朝蒙古打南宋的时候,从四川西部把大理国打下来,再经过云南贵州,把南宋也打下来。明朝的朱元璋,把云南从蒙古人手里夺来。云南成为中国南方,由境外变成境内,这是五六百年的事情。


第三期是云南以西,也就是西藏各地。西藏现在的边界也是中国南进的一部分。这是最后一期,还在进展中,有不少新的问题。



【东南亚的国界与宗教】


岭南、云南跟东南亚的关系非常有意思。云南定了之后,大陆情况有所改变,云南的边界问题、云南和泰族的边界、汉人和傣族的关系,这些问题都不停地在争论中,直到三四十年前才真正搞清楚了。缅甸跟中国的边界,到50年代才最后划清楚。


东南亚边界的形成,第一段就是中越,其他很晚,都是在近50年才划清楚的。中国跟东南亚的关系,基本上靠贸易。少数民族在中国和东南亚之间,怎么生存、妥协、避免汉化,都是当时非常有意思的历史。


华商从五代闽国、南汉开始,就跟东南亚各国港口有密切的贸易关系。开始时人数不多,南宋时人越来越多。中国人到东南亚比较晚,最早去的是印度人。印度人的贸易关系对整个东南亚的宗教、文化、文字、语言都有很深的影响,马来群岛最初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和佛教,当时是印度的佛教,不是中国化的佛教。印度教在东南亚最少有2000年历史,可能先秦时代开始,印度教逐渐地深入了爪哇岛和苏门答腊,甚至是马来半岛。一直到15、16世纪之后,伊斯兰教才慢慢代替了印度教。


为什么印度教和佛教会退让,这个过程很值得研究,因为影响整个东南亚岛国文化传统的改变。进和退很有意思,现在只有巴厘岛有印度教,其他都成为伊斯兰教的地盘了。印度教退让的速度非常快,也不靠战争,不像现在一谈起伊斯兰教就是动武,东南亚伊斯兰教化完全是和平的。


印尼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徒最多的国家,整个过程不过400年。最早13世纪时,苏门答腊北部已经有少数的伊斯兰教。郑和到爪哇,就遇到一些伊斯兰教徒,还说是从闽粤各省迁移去的。另外,郑和帮助建立的马六甲王国,本来是信印度教的,后来就改信伊斯兰教。之后,伊斯兰教从马六甲王国渐渐地传到其他马来族群。到18世纪,整个马来群岛,除了巴厘岛、菲律宾中部和北部之外,土著民族都信伊斯兰教。印度自己的佛教,基本上被赶离本国,余下的力量跑到斯里兰卡去,斯里兰卡又把他们的佛教带到缅甸和泰国,本来缅甸、泰国都是印度教影响的区域。斯里兰卡的佛教由此一直传到柬埔寨、老挝和云南。


云南的佛教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从中国过去的,一部分是从缅甸和泰国过去的。


一直到16世纪,东南亚各地商人活跃,贸易、经济上的关系非常稳定,没什么大的战争,只是些贸易上的小争执。海洋上也有以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海峡为主的海洋帝国,但是并没有发展成什么了不起的海军势力。



【18世纪,东南亚华商的崛起】


16世纪后来的势力就是来自西欧。西欧在地中海失败了,被伊斯兰教限制住了贸易范围。整个东亚、南亚富有文明的国家,都跟西欧断绝了直接关系。中亚、西亚、中东、北非,一直到欧洲的东南部都由伊斯兰教控制。葡萄牙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不过100万人口,当时仅福建的闽南地域就已经超过200万人口了。葡萄牙人远航到印度洋、东南亚来,西班牙则派哥伦布到美洲,后来又穿过太平洋到现在的菲律宾群岛。


福建本来是有条件的,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海舰那么大,比欧洲的要大多了,还比他们早100多年。宋朝的海军非常强,元朝的蒙古大帝忽必烈汗用宋朝的海军去打日本、爪哇,但后来中国在海上退缩了。当时,闽南在海上经商的人非常有经验,他们到远海做生意,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明朝郑和以后的政策,把他们限制住了,不让他们出去,根本不能跟外国经商,而是靠外国人到中国来,用朝贡制度,到中国来经商。


古代罗马帝国打败中东好多国家,是靠地中海的海战,也从欧洲打到北非。西方人很早就有海战、海军这些概念,中国反而没有。到了秦汉以后,对海上就不感兴趣了,明朝已经很特殊了。五代时,闽国要靠海洋贸易,建立海运系统,后来慢慢成为海军;元朝开始运用这海军,郑和的时候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海军。不久之后,西方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都控制了,基本上所有的港口,从红海、波斯湾、南中国海一直到澳门,所有海上的港口都是被西方海军占据着。


最早在海上打仗的军舰,荷兰的最厉害,英国人是因为打荷兰才发展起来的,这两个国家的海军势力扩张到东南亚来,基本上都是想做中国的生意;但是中国不欢迎他们,不让他们来。当时所有的西方商人,都要经过澳门,完全由葡萄牙人垄断。英国人和荷兰人非常懊恼,想尽各种方法跟中国经商。


这个时期的华商数量越来越多,过去因为受明朝和清朝海禁政策影响,人数有限,后来越来越多,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西方来了之后,就非常欢迎中国人到他们的海港去,帮他们跟中国做生意,尤其闽南人,西班牙人欢迎他们到现在的菲律宾去,荷兰人非常欢迎他们到爪哇去。


到明朝末年,闽南的华商借机建立了很多商团,郑成功这个集团建立了一个很大的海军,华商的海军最后就变成了反清朝的势力,后来就占领了台湾。虽然清朝也有海禁,但清政府也知道,这个势力太大了,而且也能带来很多贸易方面的好处,清朝到了华南地区,也渐渐把政策放松一点。这两方面,一方面可以说是外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中国自身的发展。


从17世纪开始,华商到东南亚去的人数越来越多,18世纪有了相当大的影响。18世纪,整个东南亚的所有港口,都有华人团体,荷兰人和英国人利用华商,在港口跟本地居民做小生意,再经过东印度公司,或者西班牙在菲律宾的势力,直接跟中国通商。



【东南亚华人的选择】


这种情况下,华人的角色有点复杂。对西方帝国主义政府来说,华商非常有用,他们可以利用华商跟中国经商,当然,不给华商任何政权,只是让他们赚钱。另外一点,对当地土著人来说,中国人地位比他们高,一是西方殖民者看不起当地居民,而且他们也不懂做生意。这样就建立了一种矛盾关系,一方面华商要跟本地居民来往,靠土产做生意,同时,他们也要跟荷兰、英国、西班牙的官员进行交涉,才能维持地位,这两方面都要照顾到。所以到现在为止,华商在东南亚的地位依然非常特殊,就是因为当时作为中间人的角色很难做,上面不信任,下面又恨他们,矛盾非常深,有几百年了。二战后,西方殖民地帝国主义退出之后,所有东南亚国家都建立起新型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籍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华商、华工、华人在这些新型国家的地位就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


中国解放之后,也考虑过这些问题,其实中华民国也面对过同样的问题。最初的名称是华商、华工,清末民初时,非常重视海外华人,就叫作华侨。基本概念就是,中国人暂时在国外,接受中国官方的保护,也要效忠中国。


国籍的概念也是新的,是采用西方的国际法。在跟西方签的许多条约里,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侨居,那么中国人在他们的地方,也是侨居。虽然很多华侨在外国已生活了好几代,仍是保留中国人的身份,无所谓国籍。


二战之后,问题严重起来。这些新型的国家就会问,“我们现在建立新的国家,你到底是什么国籍?”在这种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宣布,当地华人可以选择当中国侨民,回国非常欢迎,要留下,就是中国侨民,一定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同时也可以选择入其他国籍。


对当时的华侨来讲,这是个很重要的决定。我们年轻一代,没什么别的选择,既然不会回中国去,留下来入当地国籍,都被认为很自然;但老一辈人就非常伤心,认为中国好像把他们放弃了,失去了与中国的联系。


50年代到60年代之间,中国方面有改变,东南亚方面也有改变。有很多年轻的中学生,就认同中国,回到中国来了,根本不认同当地的政权,不入籍。大部分华人则留在那里。当时有很多其他困难,从大跃进到“文革”,许多海外华人不能回来也不愿意回来,在那种情况下,有些不得已入了籍。然而,当地人不欢迎华人,给他们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


现在,中国崛起了,又是一个新的变化,东南亚各国家要考虑如何跟中国建立新的关系。



【海军与海洋贸易】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亚洲唯一的大强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直到二战后,中国成为一个非常衰弱的国家,被西方各个国家欺负了不知道多少次,跟日本也打了那么多年,非常穷弱;而且,中华民国时期内战分裂厉害,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势力。


那时候海外的华人,靠不了中国,要靠自己生存,应付当地不同的情况。这一百多年来,不管是亚洲、欧洲,还是美洲、东南亚国家,都已经习惯了这个概念,那就是中国是个衰弱、没有力量的国家。现在中国崛起了,跟东南亚关系变特殊了,也变得非常重要,理由就是,中国的崛起和这30年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经济有很大的关系。


全球化靠海洋贸易,海洋和全球贸易分不开。可以很绝对地说没有海洋的发展,就没有全球化,因此中国就不得不考虑海洋的问题。中国的海军自郑和以后,就没有什么发展,再开始发展是清朝末年,左宗棠在福州跟其他造船的港口,培训一些新海军。当时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还培训了日本的海军,而在亚洲,日本海军是最强的。


当时中国想建立海军,找英国海军来帮忙,英国人不肯。后来,中国海军基本上靠法国,但是法国的海军不如英国。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之所以强大,完全是英国培训出来的,中国不如日本。


从甲午战争一直到解放,中国都没有什么海军。民国建立之初,南京政府也没有这个力量,有几艘船都是向别人买的。


解放战争基本都是陆军打下来的。我当时在南京,记得解放军到长江时,连过江都有问题,都是靠当地一些小船。后来才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军1948年在泰州建立,当地有一个什么庙,最初的海军司令办公处就在那里,那时候才开始培训人才。中国开始重视海军是从90年代开始的,20多年的海军,跟英美三四百年的海军实力相比,肯定不一样。



【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在全球化经济中,海运的重要性非常明显,国家的海线要保护,非常困难。东海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南中国海这边,跟东南亚还有许多问题。


东南亚本身性质完全变了,从前是一边大陆、一边海洋,各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权、不同的宗教,完全不合作、不来往,仅仅在商业上有简单的贸易关系,政治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来往,没有一个集团能够对抗外来的势力。现在不同了,有三个国家是相当强大的,像印尼、越南、泰国;缅甸还言之过早,不过也有可能。菲律宾还是个小国,虽然人数很多,但是还比较贫穷,要长久依靠美国。


这十多个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现在有一种新的契约感,新的契约建立了东盟,这个背景很有趣。本来是因为反共而建立东盟的,当时,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都是反共国家。现在不同了,冷战之后变成10个国家,越南、老挝是共产党国家,柬埔寨有共产党背景,缅甸虽然是反共的,但也有很多独立的观点。现在大家成了东盟十国,怎么对付中国、美国、印度,都要建立统一的契约。基本的概念就是,每个小国在这个复杂的全球化经济里是无法生存的,在某方面有共同的声音、有话语权,才能够生存,这是他们成立同盟的出发点。


这种情况下,中国怎样跟他们建立新关系非常重要。朱镕基当时的政策非常有效,影响很大,但惊醒了外国势力的注意,因此他们用反共的方法,限制中国和东盟的特别关系,不停地活动。现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了。南中国海只是一个借口,本身并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因为有主权问题的争论,以此为借口,影响中国和东盟的关系。


东南亚国家也不是要亲美或者亲中,他们基本的希望就是能够有一个独立、统一的东盟。东盟的将来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统一的东盟不是坏事,是件好事。我不敢说每个国家有同样的政策,但总的趋势是,大家都认为在亚洲新型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东盟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大家都认为,统一的东盟是好事,对大家都有益,所有的国家都尽量想办法,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维持东盟统一。但仍然有不同的势力,觉得要让东盟“亲”一方。就我所了解的东盟国家,都希望东盟是完全独立的,跟所有国家都一样要好,这样就能得到最大的益处。现在的问题是南中国海,怎样处理会影响到东盟的前途。有纠纷的话,要解决其实也不难,主要就是尽量避免在南中国海有任何冲突、纠纷。如果不解决,任凭人家挑唆,使得南中国海不安静,那就很容易造成东盟内部的分裂。我所了解到的是,所有东南亚国家的的领导人,基本都同意这样一点,就是东盟的前途要靠统一,要有共同的对外政策,这样亚洲将来的发展,才是最有希望的。





讲演(2015.8.14)| 南方境外:强进与退让——王赓武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讲演


订阅我们!点击标题右下“文汇学人

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