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婉娴 | 香港西医和医院制度

罗婉娴 文汇学人 2020-08-21

在香港,最早兴办西医医院的是传教士。1838年,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成立“在华医药传教会”(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of China),推动各国教会派遣医务传教士到中国,希望通过为华人治病,减低华人对传教士的敌意,便于传道。1843年,伦敦传道会委派医务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到香港。他在湾仔摩利臣山开办传道会医院,为在港华人提供免费诊治。首年,已有3348位门诊病人和556名留院病人。1848年,医院由另一名医务传教士贺旭柏(Henri J. Hirschberg,1814-1874)管理。1853年,贺旭柏被派往厦门,医院因而关闭。



位于湾仔摩利臣山的传道会医院


1843年,港英政府拨地,帕西商人鲁斯托姆吉(Heerjebhoy Rustomjee)捐款兴建了海员医院(Seamen’s Hospital)。该医院设有50张病床,医院的维修及药物费用由政府每月资助,但入院有严格的限制,只有公务员、警察、经政府医官或警察介绍的在港居住英国人、英国海员才可以入院接受治疗。其后,鲁斯托姆吉破产,停止了对海员医院的资助。后幸获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捐款,医院得以继续营运。1873年,英国皇家海军收购海员医院,更名为皇家海军医院(Royal Naval Hospital)。


1850年,港英政府决定兴办公立医院(Government Civil Hospital),首年留院病人共222人。1859年,港英政府花费1万元购买了一幢房子改建为医院。房子楼高两层,设有走廊、阳台,空气流通。然而,这幢房子并非为医疗用途所建,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没有浴室及热水的供应等。随着香港人口的持续增加,加上海员医院关闭,公立医院的医疗工作进一步增多。1874年台风袭港,对公立医院造成严重破坏,政府便将一幢欧式酒店改装为医院。1878年,公立医院被大火烧毁。到了1880年,政府在医院道兴建了为医疗用途而建的公立医院大楼。


公立医院由政府医官管理,医院医生除了政府医官外,还有一名驻院医生和一名欧洲药剂师。由于香港没有护士,医院从英国聘请了护士负责日常护理工作。医院的药物全部从英国购买。国家医院虽然是港英政府开办的医院,但主要服务对象是公务员、警员和欧洲人等。往国家医院求诊的华人,多是由警署转介的个案及贫穷患者。国家医院之所以华人求诊率低,主要原因是医院以西医治疗,华人信任中医,认为“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抗拒西医的外科手术,亦害怕死后遭解剖验尸。再者,医院每天收费1元,对华人而言十分昂贵。以1868年为例,当年共934名欧洲、印度病人留院,但华人只有223人,而当时华人人口却是欧洲人人口的15至18倍。


1872年2月14日,东华医院(Tung Wah Hospital)落成,这是近代最早的中医医院。东华医院的兴办与广福义祠有关,这也从一方面反映了19世纪香港的华人医疗情况。早在1851年,港英政府批准谭亚财的请求,拨地兴建广福义祠,摆放在港去世华人的神主牌及灵柩,让其亲属可以领回家乡安葬。然而,义祠其后变成穷困、病危又无家可归的华人容身之所。但义祠不是医院,也不是收容病人的地方,义祠的卫生情况日益恶化,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港督麦当奴(Sir 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决定关闭义祠,但没有顾及华人的医疗需求,导致街头弃尸的数目增加。



1851年建成的广福义祠


于是,麦当奴决定兴建华人医院,并获得了华人社会的支持。1869年6月1日,医院委员会成立,筹备华人医院的兴建和运作事宜。政府答应拨出土地,医院的日常开支则通过华人捐款维持。东华医院于1872年开张,可以收容80至100人,医生全是华人,以中医治病。

 


东华医院的局绅


东华医院的求诊率高,死亡率亦十分高。医院可以提供免费的殓葬服务,使得东华医院取代广福义祠成为垂危华人最后的容身之所。其后,东华医院更接管义祠,服务范围扩大至运送在港华人及海外华人的灵柩回乡,帮助被拐骗的妇孺等。渐渐地,东华医院接管了在港华人的所有事务,成为华人利益的代表,局绅亦成为香港重要的华人领袖。


1881年,杨威廉(William Young,?-1888)医生在香港成立医务委员会推广西医,成员包括戴维斯(Henry William Davis)及两名伦敦传道会传教士。他们筹划在香港兴建一所西医医院,为华人提供全面的西医治疗服务。商人庇里罗士(Emanuel Raphael Belilios,1837-1905)答应捐出5千元支持西医在港发展。伦敦传道会捐出1万元,并派医务传道医生到港管理医院。伦敦传道会出售了皇后大道的教会会址,再购买土地兴建了医院及教会。1884年6月,何启妻子雅丽氏(Alice Walkden,1852-1884)因伤寒病逝,为纪念妻子,何启捐款承担了医院的全部建筑费,医院因而命名为雅丽氏纪念医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



华人何启是19世纪香港的华人领袖,捐款兴建雅丽氏纪念医院


1887年2月17日,雅丽氏纪念医院开业。伦敦传道会委派医务传道医生担任医院院长管理院内事务,其薪金由伦敦传道会支付;院内其他医生从本地招聘,协助院务。医院的宗旨是推广西医给在港居民,接受不同宗教、种族和阶层的病人求诊。医院位于荷里活道,占地4千5百平方尺,楼高三层。雅丽氏纪念医院是一所非官办的西医医院,为华人提供合符科学原则的西医治疗。医院的收费便宜,除了每天收取1毫的膳食费外,院中的治疗及留院费用全免。无法缴付费用的病人,可以豁免所有费用。



雅丽氏纪念医院


自雅丽氏纪念医院成立后,伦敦传道会又在港兴办了三所不同类别的医院。1893年9月5日,那打素医院(Nethersole Hospital)落成。医院由戴维斯捐款兴建,以其母亲之名命名,由伦敦传道会拨出般含道的土地兴建,并属伦敦传道会管理。那打素医院可容纳35名病人,主要服务对象是妇女和儿童。伦敦传道会委派专业护士史提芬夫人(H.Stevens)到医院负责护理工作,并请她在院中训练华人护士。



史提芬夫人前往那打素医院负责护理工作


20世纪初,伦敦传道会计划兴建产科医院(Maternity Hospital)推广西式分娩,减少华人妇女因中国传统分娩方式导致死亡及婴孩夭折情况。该计划获得了部分华人的支持,他们答应支付管理医院的女医生薪金。1903年,女医生西比(Alice Deborah Sibree,1876-1928)到香港;1904年7月23日,产科医院落成。产科医院不仅为妇女提供治疗,并协助她们以西式分娩方式生产,亦训练华人助产士,向华人妇女宣传西式分娩方式的好处。

 


产科医院训练华人助产士


此外,1906年7月20日,何妙龄医院(Ho Miu Ling Hospital)落成,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男性。




视界观(2016.9.2)| 香港西医和医院制度

罗婉娴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师


订阅我们!点击标题右下“文汇学人

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