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礼赞大师 | 周予同:中国经学史研究的奠基者
学术档案
周予同(1898-1981),经学史家、教育家,浙江瑞安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历任北京高师附中教员,厦门大学教员,商务印书馆编辑、《教育杂志》主编,安徽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史地系主任,开明书店编辑,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辞海》副主编等职。著有《孔子》《朱熹》《群经概论》《中国现代教育史》《中国学校制度》等。
在从事经学史研究之前,周予同和那个年代的许多有志爱国青年一样,首先走上了一条“教育救国”的道路——他把旧中国的病症归咎于教育,希冀着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来改造社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予同将研究重点从教育转向经学史,成为后来人们熟知的一代经学史大家?促使他发生思想转变的,依旧是疾风骤雨的现实。
作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经学遗产无疑是庞大而复杂的——自从西汉统治者把儒学当作治国法典而立为官学,宣告它的正式诞生开始,“经”的范围越来越多,解经的注疏也越来越多,发展到清末,经部书籍在数量上已非常惊人,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但周予同正是从最基础性的整理材料入手,开始了他的经学史研究。
然而,历史巨变前夜的中国,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周予同的经学史研究也不得不中断,从抗战全面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他的著述寥寥无几。“崭新的社会正在临盆,这东亚的大地正在为阵痛而呼号而拘挛……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说啊写啊的时代,不仅仅是组织的时代,而是要求行动的时代了!”他是这样呐喊的,也是这样做的——
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