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蘅 | 金缮修复与博物馆的重塑

文汇学人 2021-12-26

金缮修复后的瓷碗。图片版权:The Walters Art Museum

艺术家Rachel Sussaman受金缮修复技艺启发在小区街道所创作的作品。图片来源:https://mymodernmet.com/sidewalk-kintsukuroi-kintsugi-art/


文物修复领域有一种技法叫金缮修复,大致是对于破损的陶瓷器,在裂缝、缺口处以天然大漆为粘合剂进行粘接和补缺,并在接缝上敷以金粉或贴上金箔。在金子的闪耀下,破损和裂缝不仅没有被隐去,反而以一种更鲜明甚至更张扬的方式彰显。在这一过程中,残损的器物不仅得到了修复,更在修复中得到了重塑。在国际博物馆日的今天想起金缮修复,因为它正好映照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恢复与重塑。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每一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都会为本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选择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基本上是全世界博物馆界本年度最为关心的话题。


今年的主题,毫无意外,选择了两个以“re-”开头的英文单词Recover 和 Reimagine来探讨博物馆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 中国博物馆界将其译为“恢复与重塑”。在被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了一年多以后,整个世界迫切需要重启。

2021国际博物馆日官方海报。图片来源: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


去年三月十一日早上,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pandemic)。当时我刚到达温哥华美术馆,与那里的同事进行约定的会面。消息传来,我们立即响应号召,把见面时候的握手改为了碰碰肩踢踢脚,大家都很乐观,谁都没有多想,总以为这只是一时的事,依然按计划讨论着接下来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一周之后,我们相继闭馆;而一年多后的今天,全球大部分博物馆依然处在闭馆状态。

 

闭馆对于博物馆的影响是致命的。博物馆本质属性中对“物”、“场馆”的倚仗,使得闭馆从根本上掐断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的生存方式。博物馆之所以成为博物馆,而不是大学、研究所或其他教育机构,也不是报纸、电视或纪录片等其他媒介,因其本质属性中包含最基本的两点,一是博物馆有“实物”,即博物馆的藏品,可供观众亲眼见、亲耳听、亲身感受;二是博物馆是一个“场馆”,可供观众走进去体验。一旦闭馆,观众的实物体验和场馆体验都成为不可能。现实促使我们不得不回到博物馆的源头,重新审视博物馆的本质,重新思考如“什么是博物馆的‘物’?”、“博物馆是否一定要有一个实体场馆?”乃至“什么是博物馆?”等基本问题。

 

作为快速的、临时的应对,全球博物馆纷纷走向数字化、网络化,竞相推出线上展览、制作各种主题的视频节目、利用视频会议举行各种教育活动等,短期内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线上逛博物馆的小高潮。线上活动在一定意义上缩短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一方面观众可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随时都可通过网络接触到外地、外国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另一方面,以前通常居幕后的博物馆研究员们也纷纷走到镜头前,与观众进行线上交流,以期弥补他们不能实地参观博物馆的遗憾。然而,热潮似乎并不能持续。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三月份开始,线上观展的趋势下降,“视频疲劳”、“zoom疲劳”出现。于是,一些博物馆又从视频走向音频,开始制作播客等音频节目。不难推测的是,音频疲劳也会出现。看起来,实物、实地体验依然是博物馆体验不可或缺的元素。当然,对于博物馆本质属性、定义的讨论一直会继续。

 

全球疫情一方面对博物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给博物馆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意义。当大家被疫情禁锢在家,因无法旅行、无法社交而变得焦躁、情绪低落时,他们中的一些在博物馆所提供的艺术和文化内容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博物馆的治愈力量浮现;新冠、全球大流行、口罩、社交距离等等这些在这次疫情中出现的元素也激发了艺术家们的灵感,一些极具创意的艺术作品涌现,并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为大家带去力量,一些博物馆已开始收藏、展示这些作品。另外,博物馆作为遭受疫情打击最大的一个领域,虽然因闭馆损失了大量的收入,同时却收获了大量的同情,以我所供职的大维多利亚美术馆为例,我们的门票收入虽然大幅减少,但所收到的捐赠却高于去年同期。

 

随着疫苗的逐渐普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正在逐渐恢复开放。大英博物馆已刚刚(五月十七日)恢复开放,卢浮宫也将于两天后(五月十九日)恢复开放。而对于经历过疫情洗礼的博物馆,恢复开放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新冠全球大流行像一把利斧已将博物馆这件瓷器打碎,如何修复?是否还能修复?将是博物馆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作为一名博物馆的从业人员,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不妨借用金缮修复背后的理念:


坦然面对残损,顺势而为,在修复中得到升华。


比如,即使有疫苗的加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很有可能成为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的日常,所谓的新常态。我们是否应该调整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展览设计思路,去满足社交距离的要求,并且在此过程中,是否可以激发出设计方面的新创意,获得新形式的参观空间和参观体验?再比如,疫情中博物馆的治愈力量得到重视,我们是否可以以此发力,让博物馆在促进人类健康、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担当更为显著的角色?

 

国际博物馆日,我们在恢复中重塑博物馆。


更多相关文章:



陈尚君 | 赵昌平的唐诗研究

韩进 | 江南画史上的几个清代片段

萨义德:周旋于“两个世界”之间

韩天衡谈印学的过去与未来

郑幸 | 日本汉学家古城贞吉的中国之行

在海格特公墓“守护”马克思

虞云国 | 《大宋宫词》中的宋真宗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蒋寅 | 在中国发现批评史

唐雯 | 评聂溦萌《中古官修史体制的运作与演进》

碑林的化石和月球的土壤

韩汉君 | 孜孜以求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者——怀念恩师雍文远先生

艾俊川 |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烫蜡钉朱”

李刚田 | “展览时代”的书法创作何以“艺文兼备”

赵平安 | 伴着汉字起舞——谈谈文字守正与书法创新

彭锋 | 从中国美学传统看今日书法

纪念 | 与郭若愚先生交往记事

秦蓁 | 柳亚子与顾无咎手札跋

顾钧 | 民国时期围绕《上海工业化研究》的一次书评交锋

《争鸣》与《对话》:“美国理论”vs“法国理论”

贾鹏涛 | 1949年常州恽家墩汉墓的考古发掘

汪涤 | 东西两种文化之间——方闻的中国近现代绘画研究

徐渭500年诞辰 | 心心念念者,无非“真我”

胡志金 | 章梫与他的授业恩师俞樾

刘寅 | 迈向现代的中世纪

从外卖菜单读起,然后是普鲁斯特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wenhui_xr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