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赠书 | 如何在险恶的环境中为国家争取生存空间?

文汇学人 2022-06-13

勃兰登堡-普鲁士邦国崛起为德意志帝国,关于战争与和平我们不得不去沉思的一段历史


[英] 约翰·马里奥特、格兰特·罗伯逊 著褚嘉君 译重庆出版社,2021

在文末留言,说说你对书中内容的读后感受

文汇学人将选出两位读者获得

重庆出版社赠书

2022.3.8公布



【作者

约翰·马里奥特,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研究员,在牛津大学教授了36年的近现代史。因卓越的学术贡献和政治影响力,被授予爵士头衔。一生著述甚丰,关于英国和欧洲的历史作品有40多部,对研究欧洲历史的学者有着重要影响。


格兰特·罗伯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高级维多利亚勋爵。24岁时便当选为牛津万灵学院研究员。曾担任过威尔士亲王爱德华王子家庭教师、伯明翰大学副校长、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主席以及约翰逊学会会长。


【内容简介 】

1415年,普鲁士王国的前身勃兰登堡选侯国,还是神圣罗马帝国所有选侯国中不起眼的一个;500年后的“一战”前夕,它已崛起为争夺世界霸主之位的欧洲强国。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的?在崛起的过程中,普鲁士曾经历了四次衰退期,还一度面临亡国的危险,但在历史紧要关头,大选帝侯、腓特烈大帝、施泰因和沙恩霍斯特、俾斯麦等伟人横空出世。他们是如何力挽狂澜、扭转国运的?普鲁士500年的崛起史,也是一部霍亨索伦家族的奋斗史。这个统治家族是通过怎样的奋斗,让普鲁士不断崛起的?在《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中,这些问题和思索都得到了精彩解答。


【目录

第一章 导语 / 001 

第二章 勃兰登堡-普鲁士的起源与领土形成 / 025 

第三章 1618—1740年的勃兰登堡-普鲁士 / 057 

第四章 腓特烈大帝 / 097 

第五章 普鲁士与法国大革命 / 147 

第六章 普鲁士濒于灭亡 / 169 

第七章 普鲁士的复兴 / 197 

第八章 维也纳会议 / 225 

第九章 复辟与反动 / 245 

第十章 1848年革命 / 269 

第十一章 德意志的普鲁士化 / 295 

第十二章 德意志统一 / 317 

第十三章 帝国宰相俾斯麦 / 341 

第十四章尾声 / 381 

大事年表 / 401


1415年,勃兰登堡是所有选侯国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当时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伦伯爵作为选帝侯来到勃兰登堡边疆区。勃兰登堡边疆区丝毫没有近代普鲁士的特点。它不是军事驻点,也不是教育中心,不信奉也不包容新教,治理体系不完善,农业不发达。这里全是未开发的田野和沼泽,不适宜发展工业。它没有海岸线,并被强大、贪婪、嫉妒的古老王朝团团包围。

 

霍亨索伦离开了法兰克尼亚气候宜人、兴旺发达的农场,离开了繁华城市的红顶楼房,来到了这个寒冷、荒凉而令人生畏的北方地区,接手了一个前途未卜的摊子。在这个部分领土被抵押的小诸侯国,在这片布满泥沙的酸性土地上,野蛮的庄园首领和野蛮的农奴与大自然展开残酷搏斗,彼此也互相争斗。


1417年,霍亨索伦跪在卢森堡的恺撒脚下,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他不知道普鲁士已经肩负起了实现德意志统一的历史使命,因为当时普鲁士尚未建立。即使在两百多年后,勃兰登堡-普鲁士也只是名义上的国家。


俾斯麦


俾斯麦在1888年发表的著名演讲,还原了普鲁士在1640年后的真实情形:


“我们的地理环境恶劣,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更多。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敌人可从各个方向发动攻击。天意让我们被各国包围,我们一刻不敢松懈。在欧洲的大池塘里,各个邻国就像大鱼,我们不能做等着被吃的小鱼。”


那个时候,西班牙人横扫东西方;法国的瓦卢瓦王朝和波旁王朝的国王以“光明之城”巴黎为中心统一了维荣、龙萨、拉伯雷和布朗托姆的法兰西;英国的都铎王朝刚刚诞生,带着金雀花王朝留下的威名迎接曙光,后来有了宗教改革和莎士比亚。与之相比,勃兰登堡这种小地方的编年史为我们呈现的,只是那些无聊又不起眼的小事件。


勃兰登堡早期的选帝侯笃信宗教,也是帝国的骄傲,他们的事迹尘封在教区档案中,他们创造的荣耀和辉煌点缀了胜利大道。如果他们发现自己成了胜利大道的装饰,估计会跟我们一样惊讶,但他们至少可以说:“在两百年的岁月(1415—1618)里,我们活过。”他们确实活过——他们避免国家遭到瓜分,也避免了德意志分裂成各个独立王朝的致命倾向——他们成了新教徒,抓住了邻国提供的一切机会,并始终要求继承者尽可能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取得成功。

 

普鲁士周围都是强国


在查理五世和斐迪南一世的德意志,能让国家生存和发展强大已经是非凡的成就了。选帝侯们在条顿骑士团留下的废墟上建立起勃兰登堡-普鲁士领地,尽管他们没有建立国家。当时统治莱茵河畔东部地区的普鲁士以及勃兰登堡边区的选帝侯只是一位小国君。他辖下的三方领地同属一个主人——霍亨索伦。这些领地散落在各处,互不相通。而在欧洲这个池塘,大鱼都希望尽快抓到小鱼吃掉,以免小鱼长成大鱼。霍亨索伦家族治下的这片土地已大致连通,建国的条件已经满足。约翰·西吉斯蒙德注意到了这个形势,但等待他的是天昏地暗和暴风骤雨,约翰·西吉斯蒙德选帝侯在1619年离开了人世。


1618年之后的历史足以写成巨著,它见证了四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大选帝侯时期、腓特烈大帝时期、施泰因时期以及俾斯麦时期。四人倾尽所能,打造出了普鲁士。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他们的事迹:大选帝侯确立了普鲁士统治者的职责,腓特烈大帝建立了普鲁士国家,施泰因和沙恩霍斯特将普鲁士推向军国主义的道路,俾斯麦则建立了君主国家、民族国家以及军事国家三位一体的强国普鲁士,在这个基础上统一了德意志帝国。


普鲁士鹰


除了其中一个时期以外,在这些关键的形成时期到来前,都有一段衰退期。纵观普鲁士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特点:当普鲁士需要一位能铭记教训并善于探索的伟人扭转国运时,这位伟人一定会出现,或者已经进入了普鲁士的军队。


大选帝侯的父亲无法摆脱勃兰登堡-普鲁士萎靡不振的窘境,最终导致“三十年战争”。这时候大选帝侯出现,让国家摆脱了这种困境。腓特烈大帝去世后,普鲁士面临道德、教育、财政和政治的全面崩塌,还在耶拿战役中被法国大败。这时候,施泰因和沙恩霍斯特出现,他们重建了普鲁士。《奥尔米茨条约》的颁布,使普鲁士在1815年赢得地位的努力付之东流。这时候俾斯麦登上了政治舞台。普鲁士曾想过在德意志内部解体,它不愿意成为一个新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祖国的领导者。在哈布斯堡王朝不自由的、非国家化的反动大潮下,他屈服了。这无论对希望消灭军事容克的自由主义者,还是那些渴望为边区时期复仇的容克而言,都是奇耻大辱。《奥尔米茨条约》是梅特涅战胜普鲁士的象征,尽管普鲁士是被施瓦岑贝格而非梅特涅打败的。


腓特烈大帝是一位非凡的君主。他继承了普鲁士的军队、行政机构、治国体系和一个传统。如果他只是一位甘于平凡的、循规蹈矩的统治者,普鲁士也许会在玛丽娅·特蕾莎、考尼茨-里特贝格、约瑟夫二世、小皮特、韦尔热讷以及叶卡捷琳娜大帝所在的欧洲中扮演有趣角色,但只能充当体面的二流国家。


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毫无疑问是霍亨索伦王朝最伟大的统治者,也是威廉三世到拿破仑统治期间,欧洲历史上最具天赋和才华的人物。西利对威廉三世的评价颇为中肯:“有的人一出生就拥有无上的权力,只需履行好职责,就足以彰显伟大。”但腓特烈大帝并没有这种权力,他继承了父亲的二等王位以及一套红蓝色的军装。他在营房、阅兵场和“烟草议会”这些艰苦环境中成长,没有体面的生活,而且时常挨饿。他生性坚毅,善于夺取竞争对手的胜利,也善于自己取得胜利。


在1740年,欧洲对腓特烈大帝的秉性以及这位天才对普鲁士的深远影响一无所知。当时的欧洲喜欢用一句格言来形容普鲁士的容克阶层,“一个激进的保守派,充斥着血腥的味道”,作为他们一员的俾斯麦在1862年成为了普鲁士王国的首相。1740年12月,普鲁士入侵西里西亚,“大军在飘扬的旌旗和高亢的战乐声中越过了卢比孔河”。霍亨索伦王朝亮出长矛,向哈布斯堡王朝的盾牌刺去。这一击惊天动地。奥地利曾经是普鲁士走向伟大的绊脚石,在莫尔维茨会战后,普奥双方讨论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克尼格雷茨会战后才最终决定。


在外交博弈中,兵戎相见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腓特烈大帝的同盟与俾斯麦的同盟一样,极富启发性。俾斯麦从腓特烈大帝身上学到了适用于普鲁士的“现实政治”原则,如果让俾斯麦写一本关于腓特烈大帝的专著,必然比当时那些歌功颂德的公务员写得更好。


普鲁士成就的实现既要靠外交手段,也要靠“铁血政策”。如果武力是政策的执行者,那么必须仔细规划并准备一套行动的方案。腓特烈大帝的盟友随着他清晰的目标变化而变化,从这个事实里,俾斯麦发现了帝国的奥秘:普鲁士仅凭自身力量难成大事,所以要通过操控欧洲的国家体系,迫使那些嫉妒和仇恨普鲁士的国家,都能够从普鲁士这里得到好处,从而帮助或者默许普鲁士达成目标或取得成就。俾斯麦在处理德意志国王和诸侯、拿破仑三世和亚历山大二世以及意大利和英国问题上的手段,跟腓特烈大帝在处理法国、英国、德意志和俄罗斯问题上的手段,没有可比性。但俾斯麦在处理问题中表现的精神、行动原则和目标却与腓特烈大帝别无二致——他们的目标都是打败奥地利并确立普鲁士的霸主地位。特别是在外交政策方面,腓特烈大帝是俾斯麦的老师,而俾斯麦则是第一个宣称是腓特烈大帝门徒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