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有个小区居民竟都会一口吴侬软语?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吴语公众号

吴越一梦 吴语 2021-02-03


什么是吴语?         吴语公众号


吴语区全图

什么是吴语?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包括了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绍兴话、无锡话等一系列子方言。

吴语公众号已经开通了评论和赞赏功能。如果您有想说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评论哦。如果您喜欢,可以点本页最下方的"喜欢作者"并且点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引言

关于为什么要发布这篇文章。

在之前的网友自制的最新版吴语地图 

(点击右边回顾:吴语地区全域图2019版)里,

有朋友对文中介绍吴语分布的一处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在成都的一个街道有吴语分布?

吴语君说个词,支援三线。上了年纪的朋友可能马上满满的回忆感就出来了。

支援三线,已经是个很久远、具有时代感名词。但是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沪苏锡常杭绍这些城市,这个词火热到随处可闻。而这些“支援三线”,大都伴随着吴越人的所谓“内迁”,伴随着远离自己的家乡去往偏远的地区,伴随着在新地方的奋斗,也伴随着骨肉分离。

这段特殊时代背景下,吴越人背井离乡大迁徙的历史,不应该被当代年轻人所忘记。

今天吴语君就带大家了解这个在成都的上海社区街道背后的故事。


吴语方言岛系列

本文为吴语方言岛系列第五辑

【第一辑】你也许没想到——位于皖南的吴语太湖片方言

【第一辑附录】皖南广德方言民俗调查报告

【第二辑】闽语区里的吴语方言岛:苍南县金乡话——四百多年的坚持

【第三辑 】盐城也有讲吴语的?他们在坚守吴语【吴语有声访谈】

【第四辑】江西上饶,有一群说吴语杭州话的人

【第四辑附录】【学术论文】浙赣线“上饶铁路话”的形成与发展


(文末有视频,带你亲身走进这个小上海社区)


  桌上摆着上世纪60年代上海流行的三五牌台钟,旁边是上海什锦饼干铁盒;电视里播放着沪剧、苏州评弹或上海滑稽戏;老两口闲聊时不时会提到“霞飞路、檀香皂、白斩鸡”……你一定以为,这是在上海的某个老旧弄堂里的人家。然而,这个场景却在成都市武侯区郭家桥社区海蓉新邨小区。这里居住着几百户“上海人家”,俨然成了隐藏在社区的“小上海”。社区工作人员要进小区工作,还需要带着一名上海话翻译。

  “爷叔,嘞屋里向勿啦?(叔叔,在家里不?)开门咧。”“哎,来咯!”这里800多户居民中,80%以上是上海人,大部分只会讲上海话。

  “老人们听不懂四川话,不是上海话敲门,根本不开门。”小区物管经理郭志敏是第二代上海人,他说,小区专门备有5个精通上海话和四川话的物管人员,遇上沟通任务重,社区和物管各备一名翻译,谈话就在上海话和四川话的同声传译中进行。

  原来,上世纪60年代中期,2000多名上海人举家迁徙,在贫穷而落后的四川阆中安家落户,造就了风光无限的“阆中小上海”;上世纪80年代末,这些背井离乡的上海人再次迁往成都,在成都又开辟了小上海。

  1964年,纺织工业部批准将原上海市丽新织造厂、上海丝织六厂等5个单位的部分设备和设计人员内迁阆中,筹建四川省阆中绸厂以生产军工丝织品为主,并于1966年12月试车生产成功。

  迁徙的所有人员在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坐上轮船,经过大约7天的行程,才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

  “离开上海那天,码头上前来送别的亲朋好友、上海市民以及相关单位的领导非常多,人山人海的,彼此依依不舍,嘤嘤的啜泣声不断……”当时全家迁移到阆中的陶正萍老人回忆说。迁移大军最先住进川北南充的旅馆里。“条件太差了,晚上用的是油灯和蜡烛,电灯都很少。”陶正萍回忆。而到了阆中,他们看到汽车过嘉陵江,是搭乘仅能容下一辆车的小船,全靠江岸两个“人”字架上系的绳索拉来拉去,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大部队”到了阆中不到1个月,生产军工纺织品的阆中绸厂便正式投产。

  阆中绸厂那时是阆中唯一的省属企业,上海人占了绝大多数。迁到阆中的单身男女很少,绝大多数都是举家搬迁。男女双方的父母以及小孩,最多的有8口之多。一开始有1600多人,后来逐渐壮大到2000人以上。

  1989年4月,阆中绸厂搬迁至成都,更名海蓉绸厂。上海人和与之有亲缘关系的人,几乎都随之迁居成都,被安置在成都市武侯区郭家桥社区海蓉新邨小区。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锡常沪杭绍等城市的人们为支援三线内迁,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

《华西都市报》的《成都有个上海弄堂》一文

《这几十年来,是原绸厂的上海人影响改变了阆中古城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3d5e4e0102xqq3.html


【相关新闻视频】:

《成都有个小上海》



  正如吴语君在开头所说的:“每一个“支援三线”,都伴随着吴越人的所谓“内迁”,伴随着远离自己的家乡去往偏远的地区,伴随着在新地方的奋斗,也伴随着骨肉分离。这段特殊时代背景下,吴越人背井离乡大迁徙的历史,不应该被当代年轻人所忘记。”


  如果您还有关于吴越人内迁的相关的优质的采访视频、文章等,欢迎联系吴语君 wu_nyu@163.com


(全文完。欢迎在最下方评论或者点“喜欢作者”,支持吴语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