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啥中国娃能适应题海战术这么简单粗暴的教育?学者的回答让无数家长沉默了!

2016-12-27 学者孙骁骥 快微课


跟着田妈读经典,用耳朵让孩子爱上阅读,今天快微课继续为你推送经典有声阅读《一只蛤蟆叫太阳》第2集,(作者:汤汤,朗读:田妈)点击音频收听(公众号回复“田妈“可获得田妈伴读电台收听链接,1000多个经典有声读物等着你哦)

《一只蛤蟆叫太阳/汤汤奇异童话系列》:一只渴望外面世界的浪漫的小蛤蟆太阳,偶然间变成了一个丑丑的男孩,被一对失去孩子的夫妻收养。于是在太阳与养父母之间,在太阳与学校里的孩子之间,丑陋叉颇具音乐天赋的蛤蟆男孩遇到了一长串关于爱和友谊的幽默而温暖的故事。明天继续发布第3集。

正文分隔线



昨天,快微课推送了孩子们写的关于奥数的真性情作文,点击查看:奥数到底疯狂不疯狂?孩子说了算!虽然孩子们对奥数的态度不各不相同,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奥数,已经是很多孩子绕不开的一个坎儿。而关于奥数的讨论似乎永远都是家长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

课长朋友圈里有一位德国儿童教育学者Dr.Bing,对于孩子学习奥数也有话说:

送出奥数美其名曰开拓思维,但别傻了。培训根本目的就是拿证书杯赛,用来择校升学,其本质就是应试。哪家真的那么有良心给你娃开拓思维?市场的要求就是机构的正义。

应试教育甚至不能称之为教育,而是一场简单粗暴的游戏。而中国的娃居然在3/4岁就开始适应了它。

DrBing在她的公众号“英华兰DrBing”推送了一篇文章,文章讲的就是这场游戏的规则。文章中可以看到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也可以让家长反思一下当前自己孩子正在接受的教育。

作者:政经济研究学者孙骁骥, DrBing修改,快微课已获授权.



1



BBC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课堂》播出后立刻引发了轰动。记录片搞了一个实验:中国师资PK英国师资,5位中国牛师,到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接管了由50名英国学生组成的“中式实验班”,期末和一个相当于“对照组”的英国老师班进行成绩PK。


先说结果:英国对被虐死了,中国队完胜。

 

再说过程:在BBC全程记录的片子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中学老师在英国授课时各种狗血剧情,随时擦枪走火。

 

比如说,英国中学课堂上学生要是对老师的讲授有不同意见,是可以当堂反驳的,这让深具“师道尊严”的“中国外教”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此外,最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英国学生毫无中式的课堂纪律,他们英国课堂的常态是:上课讲话、烧水喝茶、不听老师讲课、肆意走动……

在中国老师眼里,娃简直反了,但在英国人眼里,这就是英国学森之日常,上课烧水喝的学生,家长也理直气壮为:渴了要喝水也是一种人权。


2


在欧美教育体系,课堂纪律并不是完全死板而无可逾越的,尤其是当他对于个人权利构成阻碍的时候。

欧美价值观经历了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近500年,“个人主义”已经是主流思想。而中国从“集体主义”崩溃中走出来不到40年。

在中国学校,教师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确保学生对自己的完全服从,以及各种听话守纪律的训练。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听最多的就是“坐好,别动!”

讲真,有点像坐牢。

反思一下,有牢坐算幸福的!

扯远了。

3


虽然纪律很重要,但为什么一定要学生坐得像木偶一样端端正正呢?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崇尚集体主义文化,而集体制度的背后往往隐含着集权的影子。

但我亲身经历过中式中学教育和英式大学教育的,问题明显更复杂。

中国中学课堂上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对课堂纪律的严苛管理,以及填鸭式、高强度的应试教育,种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法,其实都是源于四个字


市!场!竞!争!

 

过度的竞争,让一切都变了味。 

毛爷爷,也谢谢你赠送的人口大礼包!

有人会说:77年,中国高考录取了27万人,2014年高考录取了698万人。几十年间增加几十倍,竞争强度变小才对呀。


其实不然。扩招已经使得中国大学几乎只有一本,才有“大学”应有的价值。

二十年前,进了随便一所大学,前途都很光明。

现在除非一本,否则毕业后更大可能是去卖保险。

5


实际上,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和以前一样,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非常稀缺的资源。 

进一步说,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意义显然不止于教育本身,而是意味着将来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佳的人脉关系以及各种裙带利益。家长、学生和老师都心知肚明。 

资源少,竞争者众,社会福利保障小,这似乎成了谈论我国任何话题的大前提。它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的每个人都会十分焦虑,力求避免成为竞争中被淘汰的失败者。

 

失败者付出的代价将是十分惨重、万劫不复的。 

在教育领域,高竞争强度、零和博弈的条件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会主动选择将教育的过程利用到最大化,那就是用


最短的时间,

训练出考分最高的学生

这就是简单粗暴的应试教育,背后的正义和逻辑。


6


我想,任何一个理性的人,不管他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为了使得效率和利益最大化,都不会选择使用慢吞吞、效率低下的英式教育,而会选择最简单粗暴,迅速达到特定目的的中式教育

 

长此以往,简单粗暴但实用的教育方法驱逐了看似完善却并无效率的教育方法,这便是教育领域的“格雷欣法则”。不遵守这些规则的老师,在中国是要被边缘化、被淘汰的。

 

读读当年阿城写的《孩子王》,你会惊人的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办学的硬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教育的某些基本事实是没有丝毫改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包括,教师不能坏了“规矩”。

 

当然,如此的“教育”算不算教育,此处就暂不讨论了。

但称之为“筛选机制”,肯定没人反对。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各行各业竞争强度近乎变态的国度,要获得一个岗位、一个名额,你需要击败不计其数的竞争对手,所以社会上鸡血励志成功学文化能在我国如此蔚为流行。

所以学校里做得最多的不是培养所谓的综合素质,而是像马戏团训练动物一样玩命训练考试做题的能力。 

对一些英国孩子来说,中式教育一天稀松平常的12个小时课程强度已经到了无法接受的地步,有论者斥之为“娇气”。

 

但如果不去亲身经历,英国学生想破脑子也没法理解中国的高考选拔制度和英国的差别有多大,亦是无法理解考不上大学对于一个中国学生意味着什么。

这是纪录片里故意漏掉、没有提及的两国社会差异。

有一位“中式实验班”的中国老师接受采访说:“我相信这些英国孩子,如果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学习会比中国孩子还要努力。”

 

这番话说明他还是懂得一些教育的本质的。不是说中式的教学方法多么高明,只有中国老师才能让学生听话,守纪律,考出高分,其实这种反复做题反复练习外加考试排名的教育方法谁都能想得到。

说穿了,中国的学生学习优良和这套教学法没有半毛钱关系,而纯粹是因为我们太明白进学校的目的了——为了竞争,击垮对手,成为淘汰赛中留下来的那个人

 

即使没有这些老师的教学,在严苛的竞争环境下,中国学生的勤奋程度也会远高过英国学生。这部貌似公允的片子撇开社会情况来单纯考察所谓的“中式教育”,根本就是缘木求鱼。


7
 


麦克法兰在《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里提过一个论点。他说,英国发达的商业文明,催生了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强调了个人作为财产所有者的独立身份、个人的思想、能力以及个人通过劳动而获致的一切。

 

个人的独立身份便赋予个人以自由、独立平等的价值观,由此也培养出了一部分自由散漫的性格。而这种独立性,是崇尚集体宗族主义、崇尚老黄牛耕田精神的农业社会所不可能具备的。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我看来就是中英教育区别的根源:一个是商业时代的教育方式,一个是农业时代的教育方式。前者更细腻,讲求培养综合素质与创造性;后者简单粗暴,采取了魔鬼式的训练法,把具体鲜活的人异化为一串冷冰冰的分数。

 

不要去比较二者的优劣,根本没有优劣可言。不同社会、不同环境下的客观产物而已,正如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实在是没有什么理由去接受无谓的素质教育,焦大审不了林妹妹的美。


夏虫不可以语冰,如是而已。


恨这套游戏规则,又有条件?移民咯。

移不了又有野心有实力?那就搞懂游戏规则,当淘汰赛的胜者咯。

没野心没实力?那就给娃一个能至少安身立命的能力咯。

你是哪种呢?

欢迎留言吐槽!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英华兰DrBing,由知性逗比德国儿童教育学者Dr.Bing创建,Dr.Bing精通英法德三语,游走生活于多个国家和文化,通过对无数孩子和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孩子和成人生命轨迹的思考,呈现给你一副儿童教育最总体的画面,告诉你早期养育和孩子一生命运的逻辑关系。



快微课更多往期精华文章点击阅读:

点击查阅:考试前家长最爱说的这7句话,毁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第一句就中枪!

点击查阅:直播: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大学教授要带孩子读读博尔赫斯!

点击查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居然是这个意思!没文化真可怕!

点击查阅:不会深度阅读等于没阅读!最有效率的读书方法在这里!

点击查阅:如果学文言文有关键期,那一定是在小学!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创意读写春季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