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岩松:儿子,你要敢在暑假学习我打断你的腿!

快微课 2020-09-21


白岩松

“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白岩松



在最新一期的《朗读者》栏目中,董卿请来了自己的同事——白岩松。白岩松的到来对很多人来说不算惊奇,不过,这次他谈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生活故事。其中就有他以前很少提起的家庭和儿子。

白清扬,白岩松儿子,读于英国一所名校,学霸一枚,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基因。在星二代里,白清扬,算是非常争气了。

这次,董卿借着节目和他聊起了白氏“育儿观”。




白清扬在白岩松的陪伴下逐渐长大,顺利考上大学。在报专业的时候,儿子选择了非常冷门的蒙古学。

董卿问: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这事很现实!

白岩松却非常支持儿子的选择。说:虽然他现在已经把北京当成故乡,儿子在北京长大,不过自己是内蒙古人。儿子能选择“蒙古学”,那一瞬间让他感到“故乡是有传承的”。


白岩松在他的多部著作里都有提到其儿子白清扬,白岩松自己酷爱足球运动,因此给儿子白清扬取名叫做巴蒂,喻意儿子也能像能像巴蒂一样创造奇迹。


父子俩都喜欢足球,是铁杆球迷,白清扬还是校足球队的队长;父子俩都很喜欢摇滚乐、都爱好写作,白清扬曾在全国性的作文大赛中获奖,去年还用笔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英国名校,十足的学霸一枚,

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白岩松是否运用了和主持风格一样犀利深刻、棱角分明的教育方法呢?


敢在这个假期里学习,我打断你的腿


当社会上各类才艺特长培训班大行其道、请私人老师教导孩子成风时,白岩松却从不刻意培养儿子的兴趣: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既能事半功倍,又能让他快乐过好每一天。


很多家长禁止孩子看闲书,可是白岩松却认为书没有闲与不闲之分。他从小时候起就是个爱读闲书的狂热分子,只比柜台高半头时就嗜书如命,家人也从不对他干涉。当上父亲后,白岩松也传承发扬了这个优良的家风。在他的影响下,白清扬很快也成了一个书迷,快小学毕业时竟然就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金庸全集。之后,孩子便对清朝、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用催促,便主动去找这方面的书去学习了解。


有一次,一位记者朋友到白岩松家中做客,发现白清扬对很多历史事件耳熟能详,深以为奇,忙请教让孩子读闲书的好处。白岩松将其中的道理娓娓道出:一上来就读正书,让孩子感觉不到乐趣,慢慢地就视读书为畏途,这就“瞎了”。读闲书是从兴趣出发,这样更容易让孩子养成读书和聆听的习惯。可谓“不从闲书进,无法从正书出。”


初二的时候,白清扬喜欢上了摇滚乐,当时曾有很多朋友善意地提醒:“不要让孩子从小就听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白岩松却非常赞同儿子的这个爱好,因为“音乐是一种生命与心灵的接力,人可以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和思考。”初二结束后的暑假,白岩松希望儿子能多出去玩,放松一下,并开玩笑地告诉他:“你要是敢在这个假期学习,我打断你的腿!”得到这道特赦令的儿子非常开心,每天不是玩就是听音乐。为此,妻子朱宏钧也担忧地说:“这样儿子会不会变成脱缰的野马呀?”白岩松却自有主张:“瞧好吧。”


结果,十多天疯过去后,白清扬就变得不适应起来,主动找到白岩松要求说:“老爸,我现在特想学习。”此时,白岩松才顺坡下驴:“那你每天翻译一首歌词不就行了?”于是,白清扬遵从了这个建议,每天翻译一首歌词,英语水平飞快提升。


此后,对儿子偷偷摸摸的学习,白岩松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起来:天天逼着学的永远记不进心里,反过来让他主动要求学,就是出于一种习惯和乐趣。结果,那个假期下来,儿子的学习效果比以往都要好很多。


有时,白岩松对孩子兴趣的支持近乎于纵容。白岩松夫妻二人都是球迷,为此他们还给儿子取了个球星式的小名“巴蒂”。和白岩松一样,白清扬也成了英超曼城队的铁杆粉丝。


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白清扬有些为难地恳求老爸想看当晚曼城队的比赛。白岩松二话不说一口应允,不仅如此,他还穿衣起床陪儿子点灯熬油。次日放学回家,儿子骄傲地告诉他:“我们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从儿子满脸的兴奋上,白岩松相信:虽然孩子一直到深夜两三点还没睡,但是白天上课一定比往常更认真。


很多家长认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可是白岩松却不认为:阅读能帮孩子打开世界,但是运动不但能强健身体,有时甚至能汲取到成长的特殊营养:2012年5月14日,曼城队为夺冠大战时,白岩松再次同意了儿子夜间看球的请求。比赛接近尾声时,曼城队仍1:2落后,但就在最后的伤停补时阶段,奇迹出现了,曼城连入两球实现惊天大逆转,一举夺得阔别44年之久的联赛冠军。


看着儿子眼中溢出的泪花,白岩松由衷地感叹:这场球看得太值了!试想,能让孩子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不放弃便无限接近成功的意义,这是什么样的课堂和机会能教会孩子的呢?



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家长们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可是,白岩松对儿子的学习成绩颇不以为然,因为他在这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


白岩松小时候是个有名的淘气包,每天挨打少于两次自己都会觉得奇怪。由于贪玩学习成绩一直很差。中考时,他只比当时的重点高中录取线高出一分。整个高一高二阶段,他在老师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差生,最惨的时候甚至混到全班倒数第二名。


直到高三,看到昔日陪自己玩的同学都跑去复习时,白岩松才意识到该冲刺了。于是把所有的课本都装订起来,然后,每天保证每科看30页的书,另外不断做数学题。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从倒数的位置追到了全班前2名,然后顺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


有着成型的“白氏逆转学习法”,白岩松平时对儿子的学习成绩很少过问,只有在总复习阶段,才会提醒儿子做好自己的学习规划。有老爸的提醒,白清扬从不没头绪地傻复习。


他也将语文、历史、地理等所有需要复习的资料全都订在一起,然后计算着日子每天需要看多少页,只要今天看完了,然后扔下课本就出去玩,对此,白岩松也绝不会批评儿子一句。因为按照计划学习相对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量化之后目标感更强,比糊里糊涂傻学效果要好很多倍。


中考前,白岩松还煞有介事地和儿子开过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我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老爸如此宽松的要求,让白清扬开心地笑着,轻松地走进了考场。


一直等中考成绩出来,白岩松才长出了一口气:不是因为儿子考得好,而是在于没考得太好,只比重点高中录取线高出十多分,在众考生中并不突出,而这正是白岩松最想要的结果。在他眼里,他从没希望儿子争第一名,毕竟人生不是竞技,站在第一位置上的人不一定是胜者,一时的风光赌不来一世的顺畅。在漫长的人生马拉松上,追求更好强过追求最好。


2014年8月6日,网上曝出了一组白清扬的生活照,照片中的白清扬身边还有一位面容姣好的女生。一时间网上流行起白岩松的儿子早恋的说法。对此,白岩松也没有大惊小怪。在他眼里,每个人的成长路上总是离坏孩子不远,试想,有几个人没打过架?有几个人没偷偷地抽过烟、喝过酒?甚至偷偷地单相思过?


作为父母,要敢于接受这些,只要问题没有变成主体,就暂时不要去管他。接受《鲁豫有约》时他曾表态:阳光灿烂、洁白无瑕式的成长,那只会出现在不合格的文学创作中。孩子的成长是真实、立体的,也会让人有一些担心,但只要不出格并守住底线就行。


那时候,白清扬已经是个16岁的帅小伙,他所有的兴趣爱好基本上都是“耳濡目染”的结果,就读的景山中学是北京市有名的重点高中,在老师眼里,这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特别喜欢体育,时常在校足球队以主力出战,曾写过足球小说,还参加过青奥会小记者的选拔,在老师和亲友眼中,这绝对是继承父业的不二人选。


在如此省心的儿子面前,白岩松当然更是乐得轻松,他表示孩子大了,以后会更少地干涉他的空间:只有让孩子自由,才能成长得更快更好。把家教搞得如自己的主持风格一样,深刻但不呆板,尖锐却与众不同,这正是白岩松的高明之处,在知根知底的把控基础上,严在开明的宽容中,严在轻松的谈笑间,这种教育效果远非声色俱厉、棍棒相加所能达到的。

我只是你的观众,而不是你人生的编剧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白岩松对儿子一样寄予厚望,他也希望儿子日后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是在他看来,培养孩子的爱心比学任何技能都重要。在《写给儿子》中他写道:“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学会宽容,既是体谅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白岩松的家住在顶层,每次晚上下班坐电梯回家,上到顶层后,他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重新回到下面。因为当时是大多数人下班回家的时间,这样做可以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缩短等待时间。儿子在身边时,他会做完这个动作然后冲儿子微笑一下。等儿子上小学时,他发现儿子也非常自然地有了这个习惯动作,而他之前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


白岩松认为,路是人走的,在培养儿子爱心的过程中,不能干涉太多,只把自己当成儿子的观众,绝不当他人生的编剧。

爸爸是儿子的样子,儿子是爸爸的影子。白岩松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遇到不公正待遇时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是举手投降”的生活态度,都对儿子的发育和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良性刺激作用。初中毕业时,白清扬已经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从不以星二代自居,平时谦逊有礼,不卑不亢。曾有人问他:将来当不当主持人?白清扬说:“我才不当呢。”这个回答让白岩松很高兴:自己正是想要这个答案,说明儿子并不崇拜自己,所以他将来不会受到他爸爸是名人的影响。


【热文推荐】

➣ 不做好这件事,无论半年工资或月薪三万,你都养不起孩子的暑假!

➣ 妈妈我还要死多少次?看完吓傻了……这部教育片根本就是恐怖片!

➣ 凌晨1 点女儿还在写作文,妈妈打了110!真相让人心酸

➣ 奥数彻底凉了?省教育厅限时清理学科竞赛!拼名校还有这些敲门砖,收藏!

➣ 杭州小学免费晚托细则出台!网友已吵翻!


主编:田妈,责任编辑:小石头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参考资料:摘自《知音海外版》。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