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历新冠疫情扰动之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在2021年被寄予期望。一季度同比18.3%的GDP增速,给全年拉开了向好的序幕。随着4月中国经济数据的陆续披露,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高速增长,处于疫情后的修复趋势之中,但伴随低基数效应逐渐消退,经济数据逐步回归正常水平。”

 


经济反弹边际动能弱化

出口仍将成中国经济增长引擎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4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比2019年同期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7%;比2019年同期增长8.8%,两年平均增速为4.3%。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比2019年同期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3.9%。


而从环比来看,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3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沈建光直言,“4月主要经济数据环比增速不及3月,预示经济反弹的边际动能有所弱化”,此外,结构性失衡现象仍然突出,即消费恢复不及工业和投资,外需表现好于内需。

 

“出口仍将成为带动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沈建光分析,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带动强劲需求、疫情持续下全球供给端约束,以及中国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共同作用下,今年中国出口表现出较强韧性,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繁荣增加家居类产品需求,助推中国家具、家电商品出口快速上涨。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4月,按美元计价,中国出口同比增长32.3%,高于3月30.6%的增幅,环比增长9.5%,比2019年同期增长36.3%,贸易顺差428.5亿美元,同比减少4.7%。按人民币计价,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2.2%,环比增长10.1%,比2019年同期增长31.6%,贸易顺差2765亿元,同比减少12.4%

 

整体来看,2021年一季度中国GDP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不能说经济过热”,沈建光称,国内经济恢复还呈现分化态势,东北地区经济不振,东南沿海地区势头较好,中部地区修复较快,西部地区缓慢复苏。中长期来看,作为生产要素核心,不同地区劳动人口分化对经济影响显著。

 

当前,中国经济正走向“稳增长压力减少”的空窗期。“应该利用好这一时期,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特别是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鼓励资本双向流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度面临较好时间窗口。”沈建光分析,前期部分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带来的相关风险和地方财政还本付息压力也需予以关注。

 


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 

货政应以稳为主不宜显著收紧

 

“输入性通胀压力”成为关注重点。疫情背景下普遍的流动性放松,带来美国和德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0.93%、-0.57%升至3月末1.74%、-0.27%。布伦特原油期货及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锡、铜、铝期货价格一季度分别上涨24.3%、24.0%、13.6%和11.7%。

 

沈建光表示,美国新货币理论实践落地,叠加全球疫情冲击、国内绿色发展背景下的供给冲击,“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预期价格持续性和上涨幅度均超以往”。数据显示,美国4月CPI涨幅4.2%,剔除食品和能源影响的核心CPI涨幅3.0%,创1995年4月以来新高。中国4月PPI同比上涨6.8%,涨幅扩大,且有现向CPI传导之势。

 

上游原材料涨价开始侵蚀中下游企业利润,中国制造业中下游企业利润承压。沈建光建议加大对中下游企业的支持,“面对PPI上涨,终端有效需求偏弱,中下游企业难以持续将上游原材料涨价传导至消费者,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需要重点关注。”

 

“通胀预期带来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显著增大”,体现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全国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明显,炒房防通胀预期浓烈。沈建光表示,相关部门陆续出台调控政策抑制房价上涨势头,“还要防范通胀从资产价格上涨转向商品价格领域”。

 

通胀预期抬升将引发全球货币政策转向。近期,俄罗斯和巴西央行相继宣布年内第二次加息,挪威央行称可能将加息时间从2022年上半年提前至今年下半年。加拿大央行表示将资产购买规模缩减1/4,预期加息时间可能提前至2022年。5月20日公布的美联储4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也释放出货币政策收紧信号。

 

对于中国来说,“货币政策仍需以稳健为主,暂时不应抬升利率。”沈建光称,考虑到国内经济复苏尚不稳固,在海外仍旧宽松的背景之下,中国货币政策不宜显著收紧。整体宏观政策也应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向“三保”、实体经济(制造业)、重点领域(科技、民生)、薄弱环节(中小微企业)等倾斜。

 

以下为对话实录:

 

财经网:近日,统计局公布了4月经济数据。多项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高增长。您怎么评价宏观经济数据表现?

 

沈建光: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高增长,工业增速接近10%,投资增速接近20%,消费增速17%,显示经济仍处于疫情后的修复趋势之中,但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说明伴随着去年低基数效应逐渐消退,当前经济数据正逐步向正常水平回归。

 

从环比数据来看,4月主要经济数据环比增速不及3月,预示经济反弹的边际动能有所弱化,其中结构性失衡现象仍然突出,即消费恢复不及工业和投资,外需表现好于内需。同时,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利润的冲击、企业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加大,以及前期部分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带来的相关风险需要关注。

 

政策层面,在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背景下,后续宏观政策应当以稳为主、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着重缓解制约实体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并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配合,做好政策应对。

 

财经网:海关总署数据显示,4月按美元计价,中国出口总值当月同比增长32.3%,至2639.2亿美元,高于3月的30.6%的增幅。这一成绩超越此前市场20%左右的预期。怎么看这一轮出口增长?未来出口走势如何?

 

沈建光:今年以来,美国新货币理论实践落地,极大地促进美国经济恢复,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为居民消费注入强心剂,3月美国零售增长近10%,显著高于疫情之前。房地产市场繁荣增加家居类产品需求,助推中国家具、家电商品出口快速上涨。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带动强劲需求、疫情持续下全球供给端约束,以及中国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共同作用下,今年中国出口表现出较强韧性,并带动国内生产提升,预期今年净出口仍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但出口大幅提振的同时,美国刺激政策外溢作用下,输入性通胀压力也空前加强。把握稳增长压力较小的宝贵阶段,加速推进中长期改革,特别是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鼓励资本双向流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度面临较好时间窗口。

 

财经网:近期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您认为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最大风险问题是什么?

 

沈建光:当前宏观经济有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输入性通胀压力向国内传导持续,制造业中下游企业利润承压。当前美国财政刺激有重回大萧条后罗斯福新政含义,财政货币深度协同,加之目前海外供应链受阻,全球供需失衡推升本轮输入性通胀压力超出以往。于国内而言,输入性通胀影响日益显著:一方面,PPI已有向核心CPI传导之势;另一方面,上游价格大涨侵蚀中下游企业利润,中小制造业企业面临困难。

 

第二,本轮房地产价格上涨有明显的抗通胀预期成分,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时,但要防范通胀会从资产价格上涨转向商品价格领域。当前国内房地产价格上涨,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更为明显,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多个调控政策,抑制房价上涨势头。但深入来看,本轮国内房地产价格上涨有特别之处,既与全球大通胀和房地产价格上涨背景相称,表明国内炒房防通胀预期浓烈。后续房地产政策抑制房价的同时,要防范通胀会从资产价格上涨转向商品价格领域。

 

第三,地方财政还本付息压力较大。去年疫情下各国都推出了积极财政,各国政府债务都是显著增长的,但欧美利率较低,政府债务上升的同时,利息在下降。相比之下,中国还本付息压力仍然很高,今年一季度,中国债务付息增速超过10%(两年复合增速),远高于教育、社保、科技、交通等其他支出增速。

 

财经网:针对当前的风险问题,宏观政策应如何做好协调?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精准实施宏观政策,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把握好时度效,固本培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您有什么建议?

 

沈建光:一是加大对中下游企业的支持。当前PPI大涨,但终端有效需求仍偏弱,中下游企业难以持续不断将上游原材料涨价传导至消费者。中下游上产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需要重点关注,并加大支持。

 

二是货币政策仍然需要稳健为主。当前通胀压力空前抬升,但本轮通胀源头是输入性压力较大,受外部因素影响更多,考虑到国内经济复苏尚不稳固,在海外仍旧宽松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应该加大灵活性,不宜急转弯,暂时也不应考虑提升利率,做好内外部平衡。

 

三是利用好“稳增长压力减少”的空窗期,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提振内需。财政、货币政策需要有所侧重,主要向“三保”、实体经济(制造业)、重点领域(科技、民生)、薄弱环节(中小微企业)等倾斜。中低收入群体受到疫情影响更大,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并改善收入分配以支持消费;在促进内需复苏的同时,重视防范财政、金融、房价风险,并推动数字化、碳中和、共同富裕等长期改革。


财经网:今年以来,大宗商品出现暴涨。你怎么看待当前金融市场风险?

 

沈建光:当前金融市场风险有所增大,不仅是国内,全球都是如此。金融市场波动增大与全球新货币理论悄然实践背景下的通胀预期迅速抬升有关,特别是作为全球风险资产的定价之锚,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此前一度出现快速上涨,突破1.7,全球期货、股票、债券市场波动加大。一季度布伦特原油期货以及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锡、铜、铝的期货价格分别上涨24.3%、24.0%、13.6%和 11.7%。美国和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0.93%、-0.57%升至3月末的1.74%、-0.27%。

 

期货价格与通胀预期正在逐步转化为实践,通胀的超预期抬升会引发全球货币政策转向,从新兴市场国家先加息,到欧美讨论抬升利率,但后者显然会比预期更慢,毕竟拜登新一轮财政赤字货币化实践下,财政货币正趋于高度协同。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轮通胀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会更加深刻和持久。

 

财经网:今年以来,受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宽松政策影响,全球通胀风险抬升,引发热议。5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您怎么看全球通胀风险?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沈建光:当前来看,美国通胀上行很快,4月美国CPI突破4.2%,5月预期更高。剔除食品和能源影响的美国核心CPI上升至3.0%,创95年4月以来新高,显著超出美国2%的通胀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考虑到本轮通胀是在美国新货币理论实践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叠加全球疫情冲击、国内绿色发展背景下的供给冲击,预期价格持续性和上涨幅度超过以往。4月中国PPI同比涨幅达到6.8%,并已有向CPI传导之势,如4月CPI八大类中,除食品以外,其他七类都已然上涨。而从居民通胀感知来看,涵盖资产价格在内的广义通胀指标也出现显著上涨。此外,上游原材料涨价开始侵蚀中下游企业利润,中小制造业企业经营面临困难。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